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 > 永安市旅游

永安市文物古迹介绍

永安宝应寺
  宝应寺坐落于吉山村口,东靠北陵山,面临文川溪。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几经战乱焚毁,尔后多次重建。 1984年3月,由释寂理法师与刘明如居士募缘在旧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宝应精舍。1985年初又筹款陆续扩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千手观音殿、海会塔等。现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是年改为宝应寺。1987年12月24日,宝应寺经三明市委明委(1988)2号文件批准开放。 该寺院在创建文明寺中成绩显著,1990年至1992年连续2年被永安市佛教协会授予文明寺院称号;1994年又被三明市宗教局授予文明寺光荣称号。2005年被永安市评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现寺院住持释寂莲法师(毕业于福建佛学……[详细]
安贞堡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罕见的一座大型民居建筑,省内现存最完好的古代夯石建筑之一。以其精堪的清代建筑艺术风格,被誉为“闽中瑰宝”,是展示中国古代建筑实体的活化石。安贞堡于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由当地乡绅池占瑞、池连贯父子鉴于清末匪患四起,倾其万余资财,建此土堡,历时14年完工。1991年3月,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修复开发安贞堡。安贞堡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坐西朝东,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开,依山而建,逐次增高,远远望去,层次分明,气势不凡。外墙用厚石加土夯制,高9米,厚4米,建有5口水井,12个厨房,大小房间360余间,三进设有18个厅堂,堡内屋檐、门扇、窗棂、柱础、斗拱梁架、雀替等均随处可见雕刻、彩绘、泥塑和壁画。安贞堡只有上下两层,其中楼……[详细]
永安陈氏大宗祠
  位于永安市贡川镇城南巫峡头陈氏大宗祠是明代宫殿式建筑物,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闻名遐迩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其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陈氏入闽始祖唐中丞搽陈雍的纪念祠,清代康熙、光绪年重修。宗祠坐西朝东,现存一进门楼和二进正厅,造型古朴典雅,结构厚实,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为抬梁和穿斗结构,中堂有神台,设五个神龛,分别崇祀唐代入闽始祖陈雍和宋代陈瓘、陈渊等人。歇山式门楼正中,“陈氏大宗祠”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大门两侧,石狮雄踞;二进石华表上世承天宠大字描金;焚纸宝库、花木草坪及两边厢房布局有序;追远堂内肃穆高雅,状元及第、探花及第、七十九位进士等金匾高悬于大厅上方。“雍穆宗风”、“敦宗爱国、”“理学之门,忠贞之家”等匾额记载过……[详细]
沧海畲族建筑群
  沧海畲族建筑群位于永安市青水畲族乡沧海村,年代为清。简介:由化龙桥、龙长坊、龙昌坊、龙德堂组成。化龙桥,木构伸臂梁廊屋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重修,南北走向,桥身长24.2米,宽6.6米,廊屋8间,每间用4柱,歇山顶。龙长坊,清道光四年(1824)建,坐东朝西,由泮月池、门楼、围墙、空埕、下堂、厢房、正堂、护厝组成,建筑面积690平方米。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三柱,下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上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带前廊,均穿斗式梁架,悬山顶。龙昌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坐东朝西,由门楼、围墙、空埕、下堂、厢房、上堂、化胎、护厝、围屋等组成,建筑面积668平方米。门楼面阔一间、进深三柱,下堂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上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带前廊,均穿斗式梁架……[详细]
永安文庙
  永安文庙,始建于明景泰六年(1455),清代以前的四百多年间,始终是祭拜孔子的圣殿,也是全县唯一的官办儒学。民国初期,永安县第一座新式国民教育学校诞生在这里。抗战期间,省政府办公厅、省立永安师范相继在此落户。建国以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庙一直是永安专署、永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据永安县志记载,文庙建成后,从明成化八年(1472)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间,有过7次重修记录。有着550年历史的永安文庙(大成殿),历经沧桑,保留至今,是我市城区唯一见证了永安合个历史发展过程的明代建筑。为满足永安市民的愿望,2004年永安市人民政府决定,对有着550年历史、280多年来未曾重修的永安文庙进行第八次重修。重修建设工程依照旧制,由一殿(大成殿)、一池(泮月池),两门(大成门、戟门)、两庑(东、西……[详细]
永安抗战旧址群
  永安抗战遗址群位于福建省永安市,是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福建省政府从福州内迁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为战时省会长达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爱国进步人士、热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隐蔽的共产党员云集永安,组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文化大军。他们以笔墨作刀枪,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舆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活动,使得永安成为东南抗战文化的一面旗帜。永安抗战文化遗址群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有挹秀楼、渡头宅(羊枣被捕处);羊枣等12位文化人士囚禁处;文龙村复兴堡(中国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春谷山庄防空洞旧址(当年省主席陈仪、刘建绪公馆);刘氏……[详细]
7、北陵
北陵
  北陵座落在吉山村头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北陵出名不仅有八仙到这里游览,还因为曾有林氏真仙和马氏真仙在此-过。因此,北陵古今有名,远近闻名。北陵的景色绝佳,景点颇多,遗迹不少,流泉飞瀑、老藤古洞、十景等,仅摩崖石刻就有二十二处,不似有些新开发的风景区,胸无点墨。北陵第一处所见是永安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7月立的石碑,碑文刻着“市级文保单位,北陵摩崖石刻”字样。进入“北陵风景区”石柱山门,沿着游步道上行,不远可见一座横跨山沟的石桥,在石桥边耸立的石壁上刻有“飞鸿桥”三个大字,为吉山秀才刘振德所书。桥这头有一尊巨岩裂作两半,一半仍立着,一半倒下。传说因巨岩挡道,是八仙的吕洞宾一剑劈开的。从劈开的岩体来看,似象双胞胎,经千百年风雨的剥蚀,今仍像同胞姐妹。仙山一度,离飞鸿桥不远,就可以看到“向上……[详细]
永安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位于永安下吉山中心,这里是抗战时期省教育厅所在地、古祠堂,市级文物保护点。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从渔沄迁吉山)。因是刘氏大宗祠,所以常作大修膳,是所有抗战遗址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刘姓是中国当代的第四大姓。吉山刘姓,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是汉高祖刘邦之第刘交的后裔。据《刘氏族谱源流序》载:刘氏入闽始祖刘赐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从江西广信府铅山县迁徙剑浦(今南平)定居。第三代孙刘天牧,在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移居沙县城头。第五代刘章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2年前)由沙县迁永安大湖岭后魏坊定居,为刘姓入永的开基始祖。至此,有了永安的……[详细]
大炼林氏宗祠
  大炼林氏宗祠座落在燕西街道办事处大炼村。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年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林家木(又名林翊)筹资改建。宗祠占地面积1186平方米,建筑面积467平方米,原主体建筑为木质结构,由正堂、廊庑、厢房、天井、宗祠大门、围墙等组成。解放后宗祠被作为学校的办公室、教室、厨房、教工宿舍使用。宗祠内设遭严重破坏,祠前石旌表已损毁。公元1980年学校迁出由林氏后裔德伟等人组织了修缮,初步恢复了宗祠作为祭祖的活动场所。随着悠悠岁月的流逝,栉风沐雨,宗祠日趋破旧。公元2008年4月由大炼村林氏后裔德厚、洪通等宗亲捐款集资10万余元(其中洪通个人捐资6万元),并指定专人负责进行修缮,于同年8月完工。修缮后宗祠焕然一新,祠貌壮观。该宗祠正堂坐乾山巽向兼戌辰三分,丙戌丙辰分金,坐奎宿六度(吉),向轸宿十五度(……[详细]
贡川古城墙
    导 游 位于永安市贡川镇。  介 绍 城墙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青砖丹石砌成。当时倭寇进犯,有识之士倡议筑堡自卫,众人捐银6000余两,历时数载而成。 古城墙绕贡川城一周,原长3100米,现遗留1300米左右,高约7米,底部均用青砖筑成,每砖重约15公斤,砖上刻有“贡川”、“贡堡”字样,故贡川城墙又称“贡堡”。此外,还刻有“黄瑞四”等烧制工匠的名字,以防城砖挪为他用并确保质量。城墙内外路基各设马道以方便村民通行。马道中置条石、旁垒卵石,现存不多。福建三明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