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株洲市 > 茶陵县旅游

茶陵县文物古迹介绍

茶陵铁犀
  茶陵铁犀时代为宋。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城关镇,此铁犀具有铸造精良的艺术价值。铁犀体态匀称,形象逼真,700余年不锈不腐,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高超的冶铸技术。铁犀牛铸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清同治《茶陵州志》:“南浦犀亭在州城南。宋绍定年间,县令刘子迈因江水荡决南城,铸铁犀重数千斤置岸侧压之,建亭其上。”今铁犀保存完好。体长两米,卧高约1.5米,重约7000公斤。用亚共晶白口生铁分三次浇铸而成。头顶有独角,昂首卧伏,逼视洣水,张口似吼,牙舌可见,体态匀称,形象逼真,至今通体乌黑发亮。1944年侵华日军曾以炮击犀,毁两耳,1981年盗贼将左眼剜凿三分之一。当地群众对铁犀十分爱护,民间有诗曰:“铁牛生来在茶州,流落不知几千秋,狂风呼呼毛不动,细雨纷纷汗直流。遍地青草难开口,金鞭任打不回头,……[详细]
茶陵县立列宁学校旧址
  列宁学校旧址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秩堂镇毗塘村湖头岭,原来是一座古老的雩江书院。1931年秋,茶陵县苏维埃政府将古书院改办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学校大门上方写着:“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11个大字,两边墙上有当年书写的标语:“准备实行平田,实现国家统一”、“讨伐日本”、“恢复农村”、“澄清吏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停办了近16年的列宁高级小学得以恢复。2006年3月,该校被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茶陵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详细]
毛泽东在茶陵居住旧址
  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在中央办公厅主任-、0湖南省委-张平化的陪同下来到茶陵,下榻县委常委楼。这是他老人家解放后唯一一次在县城小住。为了纪念毛泽东此行,茶陵县专门设立了陈列室,将毛泽东所住房间、设施、用具予以陈列展出,并将毛泽东与茶陵、与茶陵人的珍贵历史照片一并展出。……[详细]
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是一栋民国初期的民宅。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徽派建筑风格。旧址位于严塘镇湾里村,村里留存了湘赣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茶陵县苏维埃政府、红军政治保卫局、工农红军独立师办事处等许多红色旧址,被中宣部、国家旅游总局确定为中国第八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井冈山—株洲”的重要节点。……[详细]
月到岩摩崖石刻
  月到岩有灵岩古寺,在茶陵严塘沙溪村,为茶陵唐代第一位进士陈光问读书处,其父陈聪在此设塾馆。灵岩石窟自宋至清有摩崖石刻50余帧,真行草皆备。其楹柱石雕精美绝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宋古城(茶陵南宋古城)
  湖南有句很有名的民间谚语:“茶陵的城墙,安仁的城隍”。“茶陵的城墙”指的就是茶陵的南宋古城。如今,“安仁的城隍”已不存在,而茶陵南宋古城基本保存完好,是湖南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头城。2001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保护文物。茶陵南宋古城是南宋绍定五年(1232)筑成的。当时,湘南暴发农民起义,义军逼进茶陵。搞得湖南安抚使余嵘,茶陵县令兼军使刘子迈焦头烂额。这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余嵘说:“衡郴两邑二道之门户,其地大以要,孰如茶陵?”于是,命刘子迈筑城。绍定四年(1231)动工,第二年竣工。历经几个朝代的修建、扩建,规模扩大、设施完备。至清代,城墙周长扩大到场353米多,高6米,垛堞1200多个,城门和城门楼各6座,角楼4座,更楼22座,景楼1座,护城堤723米多。楼亭相望,垛堞相连,气……[详细]
酃县革命烈士纪念碑
  炎陵县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艰苦奋战,三千多名干部战士和红军家属英勇献身,死难的群众达三万多人。为缅怀和纪念在革命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和家属,教育人民,1979年,县委在城西湘山修建“酃县革命烈士纪念碑”,1980年11月1日对外开放。酃县革命烈士纪念碑为湘山公园的重要景点之一,与湘山古塔相距200米,碑塔相映,互为生辉。是炎陵县城群众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对发展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湘山上,在郁郁葱葱的树林间,一座高23.5米、占地100多平方米的花钢岩堆砌成的“酃县革命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纪念碑建于公元1967年,记载着为炎陵县(原名酃县)的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贡献,英勇牺牲的烈士们的名字的英雄事迹。从这里可以了解炎陵的革命史。红军桥横……[详细]
虎踞陈家大屋
  虎踞陈家大屋位于茶陵县虎踞镇乔下村岭上组,大屋背靠马鞍型的高山,前面有池塘和一大片稻田,两边是茂盛的翠竹。整座古屋建筑以砖木构架为主,结构对称严谨、布局采光合理、造型古朴典雅。采用青砖砌筑,青瓦盖顶,青石铺底,没有饰檐,是典型的清代湖南民居。古屋包括主房、书房、厨房、轿房、仓库等各式用房,占地共5000平方米;保存完好的主房分3进6厢,共108间,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宅内有15个呈长方型的天井。古屋的排水沟设计巧妙,水沟分明沟和暗沟,青石板铺底,屋内天井的水走暗沟,屋外檐的水走明沟,据称,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从未浸渍过。古屋建于清朝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41年的历史,是当时被诰授诰赠为“奉政大夫”(系文官阶正五品)的陈石城所建,也是迄今为止株洲市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宅。20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