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天门市旅游

天门市文物古迹介绍

1、胡家花园 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胡家花园
  胡家花园(又称胡巡按官厅),位于天门市竟陵雁叫街孝子里,始建于1899年,为清代山西巡抚胡聘之故居。据有关专家认定,胡家花园是湖北省仅有的一座巡抚官厅,是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晚清官邸。据《天门县志》记载。胡聘之(1840—1912),字蕲生,又字萃臣,号景伊,竟陵人。1864年(清同治三年)中举,次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1868年,授翰林院编修。1874年(同治十三年)起,历任会试同考官、四川乡试主考官,内阁侍读学士,太仆寺少卿、顺天府知府。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12月,任山西布政使。1894年,以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授山西巡抚。曾调任浙江布政使、陕西巡抚,后复任山西巡抚。先后在山西为官七年余。任职期间,他根据山西交通闭塞,人民贫苦,文化落后的状况,一方面力主改变旧书院空读讲学……[详细]
石河烈士陵园
  石河烈士陵园位于天门市石河镇马溪街。1942年11月4日,在新四军第五师十五旅旅长周志坚和襄北军分区副司令员王海山指挥下,组织所部四十三团、四十四团和十三旅三十九团各一部攻打曾家湾,将顽伪一二八师援军史耀先团牵引至石家河马溪河一带,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击毙顽伪70余人、伤90余人,其残部逃跑。战斗中,四十三团参谋长林光耀、营长郑明强等156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为了纪念牺牲的战友,新四军五师四十三团以全体指战员的名义,于11月15日立下了“名震豫鄂”的纪念碑,碑中间镌刻“殉国烈士纪念碑”的楷书大字,碑面左边刻有烈士姓名、籍贯、职务,右边刻有一首七言诗。此碑最初立于马溪桥头,在抗战和中原突围战争中,经当地基干队“三藏三立”,免招日伪军和蒋匪军的破坏,保存完好至今。1961年6月14日,天门县委将“……[详细]
天门白龙寺
  白龙寺位于天门市城区北34千米的皂市镇五华山上,据文献记载,该寺为南北朝齐武帝萧赜的次子竟陵王萧子良所建,唐重建,明清增修扩建,现存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沿轴线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整体布局东西宽约22米,南北长约58米,总占地面积约1276平方米。前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建筑高约10米。梁架属穿斗式体系,采用抬梁式柱网布局。上檐为六铺作重栱计心造,屋面用小青瓦。前檐明间置牌楼门,作为白龙寺的入口,所以前殿有山门和天王殿的双重功能。牌楼屋面为庑殿式,檐下用如意斗栱。后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两山与后檐用砖墙,正面明间与次间用格扇门,稍间用八字墙封砌,建筑高约12米,占地面积220平方米。后殿上檐柱头、平身科均为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出两跳如意头昂形华栱。……[详细]
襄河、襄北地委旧址
  襄河、襄北地委旧址位于天门市拖市镇白土地村,面阔三间,进深9.5米,建筑面积108平方米。系抗日战争时期襄河、襄北地委机关所在地。1942年10月天汉地委撤销,襄河地委、行政专署和军分区成立,机关由京山罗桥迁入天门坟禁至观音湖一带,1943年春迁入天门拖市白土地村。1944年11月,襄河地委、行政专署和军分区撤销,以襄河为界,建立襄南、襄北地委、行政专署和军分区。襄北地委党政军机关设在白土地村一带。襄河、襄北地委的建立,对新四军五师进军襄南,开辟、扩大洪湖老苏区,阻止日军向襄南进攻,起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该旧址是天门市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抗战时期地级以上机关旧址,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龙咀遗址
  龙咀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吴刘村、张巷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米。1987年、2005年考古发掘表明其为油子岭文化时期的古城。城垣、城壕清楚。城垣平面近圆形,南北长约305米,东西宽约269米,面积约8.2万平方米,城内面积约6万平方米。城垣依地势而建,残高1~3.2米,底宽约17米。城壕南距北城垣约12米,宽约18米,一般深1.5米,最深超过2.7米。整体形成三面环湖、一面为壕的相对封闭的城垣结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和稻壳等遗物。该遗址现保存较好,是湖北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详细]
神祖台遗址
  神祖台遗址位于天门市佛子山镇戴河村,周代遗址。由大神祖台遗址和小神祖台遗址组成。大神祖台遗址为南北向长方形台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8米,东北有城墙及墙体护坡,西墙中部有缺口,可能为城门;发现有灰坑、房基、红烧土墙等遗迹,采集的陶片陶色以红、褐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器形有鬲、盂、小口高颈罐、甑等,另有骨锥、鹿角、铜渣、铜箭镞等。小神祖台遗址为不规则圆形台地,面积约0.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8米,文化内涵与大神祖台遗址相似。神祖台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详细]
景陵古城墙
  景陵古城墙位于天门市竟陵街。明初,天门筑有土城墙,洪武二十二年(1389),城墙被洪水冲毁,成化十一年(1475)知县张继宗重筑土城,环湖为隍,正德九年(1514),知县陈良玉沿土城修建砖城。清顺治十一年(1654),增建城门楼四座,清雍正四年(1726),对城墙进行了修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城墙惨破坏。现仅存北门城墙一段,长约50米,高4米,为长方形灰瓦错缝平砌。该城墙是天门仅存的一段古城墙,具有较高价值。……[详细]
石家河文化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北部,大洪山南坡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3�03′35″,北纬30�46′12″。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石家河文化”命名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重要编年标尺和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代表。195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由分布在三房湾、谭家岭、邓家湾等数十处的古文化遗址构成一个原始社会大型聚落群体。文化遗存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形成一个基本连续发展的过程。经多年发掘发现,遗址群中部为石家河城址,兴建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由城垣、城壕和外围台岗组成。平面呈四边形,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约1100米。城垣堆筑,基宽约50米,顶宽4~5米,残高约6米,西、南垣保存较为完整,南垣东部有一宽约4……[详细]
天门土城遗址
  土城遗址位于天门市石河镇土城村土城湾,西周遗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城垣平面形状略似鞋底状,南北长约510米,东西最宽处约280米。城垣外有壕沟遗迹,宽80-100米。夯筑城垣残高约4-6米,顶宽4-6米,底部10-20米。1982年、1989年两次试掘,发现整个城垣体构筑在石家河晚期文化层之上,城垣包含物中时代最晚的可见西周陶鬲残片。城内有大面积西周文化堆积和遗物。(第一批)……[详细]
陆羽文学泉井
  陆羽文学泉井位于天门市竟陵镇陆羽村官池北畔。又名陆子井,俗称三眼井。始建于唐代,因陆羽在此向隐士邹夫子求学煮茗而得名,清代重修。井口盖六角形青石板,上凿直径35厘米圆孔三个,呈“品”字排列,深2.5米。砖砌井壁。清乾隆壬寅(1782)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于井侧立石碑1通,高1.8米,宽0.8米,厚0.18米。碑阳刻“文学泉”3字,碑阴刻“品茶真迹”4字,均为楷书。(第三批)……[详细]
殉国烈士纪念碑
  殉国烈士纪念碑位于天门市石河镇西200米。194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石河西桥之战,新四军五师十五旅四十三团全体指战员立此“名震豫鄂”碑,上刻155位烈士英名。碑高1·8米,宽0·6米。1963年迁于现址。(第三批)……[详细]
笑城城址
  笑城城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天门市皂市镇笑城村,面积约4万平方米,四周有明显的城垣遗迹,城外有护城河,城内有烽火台性质的高台,曾经发掘。该城址对于研究文明起源及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价值。(第五批)……[详细]
石家河殉难烈士纪念碑、亭
  位于石家河西侧,1942年11月,新四军第五师四十三团为新四军抗日烈士树石碑一尊,额镌名震豫鄂四字,碑刻156名烈士姓名、职务等。1963年,县人民政府在石碑处修建烈士纪念亭。1975年,又在此处建起烈士陵园。……[详细]
14、钟惺墓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惺墓
  钟惺墓位于天门市李场乡鲁新村辛家湾南30米。钟惺,字伯敬,明万历庚午年进士,明代著名散文学家,竟陵文学派创始人之一。墓封土底径约3米,残高2米左右,墓前有其弟钟快书“明福建学宪钟公伯敬之墓”碑。(第三批)……[详细]
冢子台墓群
  冢子台墓群位于天门市佛子山镇南巷村,汉至唐代墓群。面积约2.5万平方米。地表可见9座封土堆,直径20米左右,残高1~2米。采集有绳纹、几何纹墓砖。该墓群面积较大,封土堆数量较多、保存较好,学术价值较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