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市旅游

邯郸市文物古迹介绍

赵邯郸故城
  赵邯郸故城座落于河北省邯郸市。赵邯郸故城是战国时赵国都城的所在地,邯郸城是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邯郸”之名最早见于《春秋•穀梁传》,城先属卫国,后属晋国,三家分晋后属赵国。自公元前386年赵王敬侯迁都于此,到赵国被秦灭亡,历经八世,共159年,著名的历史故事“完壁归赵”、“胡眼服射”、“邯郸学步”、“将相和”、“围魏救赵”等就是发生邯郸作为赵国都城这个时期。1972年经过缜密的勘察,全城的布局已基本探明。故城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组成。赵王城是赵国的宫城,平面呈曲尺形,分东、西、北三城,总面积512万平方米,至今城的周围仍保留有高3~8米的夯土城墙;城基宽16米,四面各有2~3个城门;城内有许多大型夯土基址,布局规整有序,应是宫殿建筑的遗址;宫殿呈左右对称的形式,主次、尊卑……[详细]
熊耳山开法寺
  开法寺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涉县城东8公里外的河南店镇庄上村西的崇山峻岭(熊耳山)之中,因环寺山峰中有一峰酷似倾听寺院禅声的熊耳,因此,开法寺故又得名熊耳寺。据涉县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汉代,兴盛于明清,历经数个朝代的续建、修葺、完善,开法寺的规模一度达到鼎盛,直到解放前夕,该寺仍有4个大殿、院落24套,且占地面积多达20余亩,名冠涉县各寺院之首。开法寺是佛教十大宗派中的禅宗道场,其中以临济宗发展最为庞大。从现存碑文来看,仅明清时就演派二十代,修行僧众几乎高达500余人,可谓莲池海会,佛教丛林。其中不乏有大德高僧,如清朝时有位常顺和尚,其生平事迹曾被载于《历代高僧传》一书。常顺和尚素能先知先觉,怀大慈大悲之心,经常调治医药,为人治病,无不痊愈者。明间曾流传他为神灵再世,家家供奉他的画像四时祭祀。开法……[详细]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
  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旧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占领张家口之后,全面发动内战,扬言占领邯郸,毁灭边区。为使边区主力部队减轻保卫邯郸的沉重负担,边区首脑机关迅速由邯郸郊区返回武安,驻扎在冶陶镇。1946年至1948年间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军区曾驻此地,刘伯承、邓小平、李达、薄一波、董必武、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战斗和生活,著名的“华北财经会议”、“大军挺进大别山南征会议”、“土地会议”、“整党整风会议”在此召开。中央局、军区下属各单位分别驻治陶和冶陶附近各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三王村。从1946年10月至1948年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军、晋冀鲁豫军区进驻冶陶一年零七个月时间,1948年春,边区政府迁往平山县西柏坡。当年冶陶村成为晋冀鲁豫边区……[详细]
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
  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邯郸市马头镇,是1945年邯郸战役中-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为了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与民主,将指挥部移至马头镇宣布起义的所在地,也是高树勋与0地下党组织商谈起义事宜的秘密场所。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10月23-11月2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根据毛泽东主席指示,由-、-亲自指挥的一场以马头镇为中心的保卫战,历时十天胜利结束,俘获-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及官兵2300人和大量的武器、弹药。战役进行到10月30日下午,高树勋在其联络员即0地下党员王定南的帮助下,率领新八军及河北民军13000余人在马头镇指挥部宣布起义,自此加快了战役的结束步伐,为我军取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这次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进军北上妄图大举……[详细]
武安云岩寺
  云岩寺位于武安市西部的阳邑镇北西井村圣泉山上,山腰上正好凸出的一块平地——这平地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开凿,已无从考证。这块平地在一条巨川的尽头,站在寺边,仰视陡崖直立,俯瞰深渊万丈,各种草木乱伸枝桠;顺川观望,但见远近巨峰环川而抱。如果站在川下观望,寺院就像置在悬崖峭壁之间;如果有落霞映照,腾云轻飘,寺院就是漂浮在云中的空中楼阁了。名为云岩寺,真不虚名。据说唐初,佛学东来,佛教鼎盛。一天深夜,五台山光宗寺的智尚法师正坐禅颂经,忽见东方灵光万丈,瑞云浮动,一位仙翁飘然而至,投下一条彩锦,上 书:“九龙聚首普陀岩,寻赴佛场见圣泉”。智尚法师得此点化,于是踏遍太行,历时一年三个月,终于在山腰丛林云雾之中觅得一眼圣泉,于是便决定在这里建立寺院。但毕竟山深路险,僻远隔世,建寺艰难。相传寺院原定建在山下北……[详细]
武安寿宁寺
  寿宁寺,位于河北省武安市,坐落于白鹿寺村北中岩山下; 背靠中岩山,庙前一条清水河,山清水秀,风光如画。此庙修建不大,可以说是小寺一个,占地一亩多,布局和今寺略有不同。正殿三楹,明柱长廊,东殿四间左右,南殿三间略小,西殿为长房。寿宁寺坐落在白鹿寺村北中岩山下,据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残碑记载:寿宁寺“南对黑羊山,北枕梅龟寨……”据传,寿宁寺鉴于唐末五代初。明正统七年重修,万历四十二年重修。1995年重修大殿,1997年、1998年均有重修。有文字可考者有二,一是庙内残碑,既有兴盛于后周、后梁。也就是唐朝之后五代时的后周、后梁。二是明嘉靖年间编撰的武安县志记载“寿宁寺在白鹿村,正统七年修”。如果第一项记载有据,庙建于唐问题不大,据观察那块残碑为元朝之前的老残碑。第二项可以证明,明正……[详细]
南城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商、汉南城村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城乡南城村西北,北为古涧河,整个遗址位于古涧河主河道南岸台地上,为新石器时代至商、汉时期重要的遗迹。2002年夏调查发现,2003年秋冬复查,2004年秋试掘。是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文物考古项目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9月至2008年12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磁县南城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勘探发掘。勘探面积27万平方米,发掘面积648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358处,其中灰坑204座、房址8座、灰沟21条、井5,座、窑址2座、墓葬111座、烧土遗迹2处,编号成型文物669件。重要发现为先商墓葬群,发现墓葬78座,土坑竖穴式,比较集中分布在南北长约5千米,东西宽约25米的范围内,墓坑较浅。部分……[详细]
武安天青寺
  天青寺位于武安城区西南20公里磁山镇崔炉村内,是一座佛教建筑。该寺坐北面南,南北中轴线布局,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此寺规模较大,原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水陆殿、阎王殿、钟鼓楼,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明清时期较为兴盛,民国后逐渐废弃。寺中大部分建筑于建国前被毁,后被学校、粮站、配电室等占用,仅存一大佛殿,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存的一座大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中间,坐北面南,砖、石、木结构,歇山琉璃剪边顶单檐建筑,面宽5间(长18.1米),进深4间(宽12.3米),占地面积315平方米,建筑高度11米。梁架结构为双层大额枋上施五架梁,前后檐部施五踩斗拱双下昂,墙内柱中柱外出垂柱,脊瓜柱叉手造。两山墙和后墙均为砖墙,前墙为隔扇,用柱全为石柱。该殿其“减柱移柱法……[详细]
南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南北两处,相距约15公里。因石窟群在山腰,人们谈笑、拂袖、走动均能发出铿锵的回声,故名响堂山石窟。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它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响堂石窟均始建于北齐。当时北齐有两个政治中心,一是国都邺(今临漳境内),一是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东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两都来往必经之地。这里山青水秀,风景美丽,石质优良,将佛教奉为国教的北齐皇帝高洋便选择此处凿窟建寺,营造官苑,作为他来往于两都之间的避暑、游玩和礼佛之地。此后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凿。响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观大方,其雕艺承前启后,是我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详细]
林旺石窟
  林旺石窟林旺石窟位于涉县固新镇林旺村东南约500米,现存石窟及摩崖浮雕覆钵塔1座。石窟凿于清漳河南岸的岩壁上,窟前为一条宽近2米的小路。窟内正壁及左右两壁有明万历年间用荒石、土坯等构筑的佛坛。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窟门呈圆角长方形,高1.7米,宽1.05米。门边饰束莲珠顶圆柱。门顶雕尖拱状额楣,额内填饰火焰宝珠、穿壁龙等。门两侧雕力士1尊,圆形光头,头手残失,上身袒帛于胸前交叉,下着裙,赤足立于须弥山形台座上。两力士外侧面各雕摩崖大碑一通,据碑文载:该窟为北齐杨王府户曹参军临水县令李子良出资凿建,至隋开皇七年续营而成。窟门上方雕单层覆钵塔1座,高4.8米。塔身方形,中部凿尖拱额龛1个,内雕一佛二菩萨3尊,残损严重。叠涩塔檐,两端饰风铎。檐上雕覆钵、山花蕉叶。覆钵上方中央为相轮和宝珠……[详细]
邯郸碑林
  邯郸碑林是一座碑林建筑群,坐落在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公园内武灵丛台北侧,七贤祠的西院,东部与东湖北段相邻,进七贤祠有西门与之相通。1987年开始筹建,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1995年被邯郸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邯郸碑林,藏碑三百余块,碑刻从宋元到现代,对研究邯郸的人文历史极具价值。其中古碑33方,现代碑刻11方,总计藏碑44方,这些碑刻不仅具有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提供了邯郸名胜、名人传略、水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成为一部碑刻组成的邯郸历史。邯郸碑林是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2、转军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军洞
  转军洞转军洞(ZhuanjunCave)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初,河北邺城遗址附近,考古专家最近发掘出1700多年前曹魏至十六国时期邺城的南城门和北城门,同时还发现了民间传说中的曹操“转军洞”。据介绍,这次发掘的邺城遗址城门,位于临漳县城西南30公里处,距现存著名的曹魏时期铜雀台、金凤台、冰井台“三台遗址”仅1公里。这一城门遗址南北长50多米,宽3米多,高4米左右,呈券顶式。在城门洞的两侧,均匀地分布着眼距90厘米、行距70厘米建筑时的架板眼。在城门处,有两侧对称的门转轴安放的门轴石,门底下由北向南有一呈封闭状的排水垄沟。城门有地上通过地下而走的秘密通道,可能就是民间传说的“曹操的兵数不清”这一历史典故中的“转军洞”。传说,“转军洞”建成之后,曹操在邺城举行了一个盛大的阅兵……[详细]
53、元符寺
元符寺
  元符寺位于成安县城西北18里之东二祖村村北(该村原属滏阳县、磁县。1945年后属成安县)。据《磁县县志》记载,元符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在寺内建塔,安放二祖慧可大师灵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昭义军监军使李朝正在塔前立碑。唐元复二年、宋嘉祜二年曾两次重新建塔。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饮赐寺名曰“广慈禅院”。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改今名。据佛教史籍记载,菩提达摩来华传经,不遇高徒而面壁九载。慧可立雪断臂而求真传,是为禅宗后第一代传人。实及修行办道之静地。历史上的元符寺,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呈三进院落。寺前有广场,占地20余亩,寺门南向,第一进院落为大悲佛殿,殿前塑有四大天王像。第二进院落耸立着二祖舍利塔,高九丈三尺,莲花顶一丈八,二层为……[详细]
南响堂寺
  南响堂寺南响堂寺位于古太行八陉之一“滏口陉”西侧要隘处(现在西纸坊村),由石窟、靠山楼阁、殿宇和古塔组成。据现存隋碑记载,始建于公元565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石窟现存7座,共有大小造像3700余身,刻有记年题记的有38处之多。石窟均凿于北齐年间,窟内外及附近岩壁上还有不少隋唐等朝代补凿的摩岩造像。寺内有宋塔、明清殿宇、百年古树。 南响堂寺有石窟七座,随山势营造,分上下两层。下层“华严”和“般若”两洞形为支梯,中有方柱,后壁下凿有通道,以便礼佛时通行。龛内佛像虽遭破坏,但洞壁上佛典-仍清晰可辨。据记载,这些佛经有的历刻四年之久,字体方正,结构浑朴,笔力雄健刚劲,是研究书法演变的珍贵文物。由洞前的“之”字形石阶向上走去,为二层五窟,这五窟中“千佛洞”最为壮观。洞内有石佛一千零二十八……[详细]
定晋岩禅果寺碑刻
  定晋岩禅果寺碑刻位于武安市口上村寺沟。据碑文记载:定晋岩禅果寺始建于东魏高欢渤海王时期,后唐同光至天成年间(923-930年)重修,明正德十年发生火灾,寺院全焚。明正统、成化、嘉靖和清乾隆、道光、光绪、民国都有重修,寺院建筑约于1940年第二次毁坏。寺院建筑宏伟,气势磅礴,依山就势,均建于定晋山岩之下,是东魏至清末近千年间的佛教圣地。现禅果寺已废,仅有遗址和附属文物。其中的碑刻有:五代后唐千佛邑碑1通、明代张镜心草书碑2通、其他记事碑19通。还有明代三世佛3尊、三头六臂菩萨1尊、龙池佛1尊。其中后唐冲修古定晋禅院千佛邑碑,又称“透影碑”,立于北岩原禅果寺院内,青石质,石质坚硬,通高4.08、宽1.14、厚0.31米,碑首与碑身为一体。碑文正文为楷书,36行,每行72字,共有2664字,主要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