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肇庆市旅游

肇庆市文物古迹介绍

21、贞仙祠
贞仙祠
  贞仙祠有1200多年历史,是古邑四会的一座古祠,历代屡毁屡修,现在的贞仙祠是1982年由四会旅港同胞苏东霖先生捐资重建的。建祠初期,有两副对联,如今仍留于门口和祠内:“贞风留竹柏,仙气活鱼螺”,“麻缕纺当年,一片冰心尘不染;鱼螺传千古,千寻潭影月同清。”在贞山的山溪里,有种鱼叫做煎鲫鱼,鲫鱼一面煎成了黄褐色,而另一面象平常鲤鱼的色,俗称“煎鲫鱼”。有一种石螺则是无尾笃的,俗称“无笃仙螺”。相传贞女躲进深山后,一直没有忘记村子里孩子们放牧捉鱼摸螺的艰苦生活,时时回来煎鱼,煮螺给孩子们充饥,一天那几个纨绔子弟进山企图施暴,贞女把剪了尾笃准备炒的石螺和刚煎了一边的鲫鱼踢落到山溪里,义正词严地呵斥他们:“宁死不从,休想辱我!”然后登上潭边石崖纵身跳下深潭,大家正欲下潭捞起文姑遗体的时候,骤闻仙乐齐鸣……[详细]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旧址
  首届高要县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旧址位于高要市活道镇鳌头村立本楼(又名朝客伍公祠)。其建筑特色为砖木瓦结构,硬山顶,三开间,宽16.62米,三进深,长26.9米,坐北向南偏西。始建年代不祥。鳌头村地处高要、高明、新兴三县交界,山峦重叠,道路迂回曲折,地势险要,是进行游击战的好地方。1944年10月间,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1945年1月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三团)大队长黄仕聪派伍真、伍子高回家乡高要活道横江乡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先在鳌头村建立交通联络站,任务是为第三游击大队收集情报、传送情报、接送来往人员等。随后,开展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活动,成为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抗战胜利后,高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国民党-派展开英勇的斗争,党组织和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西江南北建立起大片游击根……[详细]
鼎湖山摩崖石刻
  唐—民国肇庆鼎湖山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鼎湖山。分布于天溪风景区上庆云寺路边石壁、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壁和云溪风景区内石壁,共76题,分述于下:云溪风景区内石刻31题。其中唐代1题,位于老龙潭侧涅槃台石壁,题字为“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八字。年代较古,价值较大,为唐刻之珍品。清代1题,建国后16题,年代不详13题。往飞水潭路边及潭的四周石刻31题。包括清代14题,民国9题,建国后3题,年代不详5题。其中民国5年(1916年)李开侁题名较有名,题名云:“民国五年七月二十七日,黄冈李开侁、新兴李耀汉、丹徒吕鸿元同游到此留题”。石刻高0.47米、宽0.72米,楷书。题名中的李耀汉,新兴人,民国初年曾任广东省长。李开侁,民国2年(1913年)由袁世凯任命为广东巡按使。民国6年吴远基题“苍崖白练”4字……[详细]
24、泰新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新桥
  明 封开 泰新桥 位于封开县平凤镇平岗村。据民国年间《封川县志》载:“嘉靖十二年(1533年)邑人陈时用等募缘修建,长十余丈,阔一丈,上覆以亭”。清嘉庆年间重修。现桥屋梁底仍有重建时的题记。桥为梁柱式廊桥。桥长10.89米、宽3.4米。桥上有涵盖全桥的桥屋。桥屋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抬梁式梁架。四椽栿上置驼峰,驼峰上隐刻栌斗承托平梁,栌斗纵横向上出栱。平梁正中置驼峰,驼峰亦隐刻栌斗承一斗三升斗栱,上承三角形梁枕木和脊榑及顺脊串,题记写在脊串下。脊榑截面为圆形,顺脊串砍作腰鼓形,其两端雕刻花纹。梁架间以驼峰斗栱承托,驼峰上刻如意纹。明间两侧驼峰则雕刻鲤跃龙门、双狮戏球、丹凤朝阳、麒麟献瑞等饰金彩绘木雕。桥屋次间梁架比明间梁架增高,从而使屋架向两端生起,屋檐也形成向两端生起的圆滑曲线。屋脊……[详细]
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梁家祠)
  位于广宁县南街镇新楼江布村,距县城仅1公里。1924年10月10日,广宁县农民协会在县城南街举行成立大会,各区乡代表和农会执委300多人以及农会会员1000多人参加大会。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农委书记阮啸仙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代表的身份,带领广州农讲所学员、广东农军代表10多人参加大会,并向广宁县农民协会授旗授印。广东省总工会代表杨殷及黄埔军校代表到会祝贺,会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当时农会会址设在县城学宫(今县政府大院内),农会成立的当月就决定在全县已成立农会的地区全面实行减租,地主劣绅即纠集大批民团,以武力破坏减租运动。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派出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开赴广宁支持农会斗争,并在社岗等地对地主民团进行反击,保卫了农民的减租运动。大会选出第一届广宁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周其鉴为委员长,副委员长……[详细]
铜鼓岗墓群
  铜鼓岗墓群位于广宁县南街镇首约村,西面濒临绥江,东面紧靠广宁至广州公路干线,是一座孤立山岗,周围丘陵起伏。墓分布在长约200米、高60米的岗顶北侧。1977年发现并进行清理。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长2.6 米~3.4米、宽0.6米 ~0.9米、深2米~3米。墓坑上大下小,尺寸相近,无棺椁痕迹,尸骨无存。有的墓坑底部铺一层河卵石。随葬器物多少不等,多置于墓坑两端,中部只有少量器物。出土随葬器物共357件,最多是青铜器,计有295件,其余为米字纹、划纹罐等陶器,并有23件青灰或土黄色沉积岩磨制的大小不一的砺石。青铜器中有鼎、盘、剑、矛、鐏、钺、镞、斧、凿、锄、锸、篾刀、削等,最多是兵器和工具。根据墓的形制和出土的器物推断,其年代应属战国晚期,有些也可能早期或中期。铜鼓岗战国墓的墓葬和……[详细]
茅岗遗址
  茅岗遗址位于高要市金利镇茅岗村茅岗山南北面的山脚下。年代为青铜时代早期。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1978年发掘。文化层厚约1米。堆积中含大量贝壳及动物遗骸,包括有蚝、蛤、螺和猪、牛、鹿、羊、象、刺猬、青鱼、龟、鳄等。部分动物已属家养。还有两个个体的人类遗骸。发现干栏式木构建筑,有三组,平面为长方形,分左右两排竖木柱,间距为1.7米。其中甲组建筑残存木柱14根,左排6柱,右排8柱,柱距0.7米~1.4米不等,两排木柱相距1.64米~1.7米。木柱多有凿榫,榫眼中穿套圆木条,构成梁架和居住面,用树皮板、茅草铺垫居住面或铺盖房顶。出土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器类有釜、豆、盘、钵、罐、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复线方格纹、叶脉纹、水波纹、乳丁(鳖甲)纹、曲折纹雷纹等。石器有斧、锛、凿、镞、球、璜、环……[详细]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位于县杏花镇杏花社区水斗花厅小组。始建于明末清初。现有建筑于清光绪元年(1875)在原址重建,坐北向南(分针为),砖木结构,硬山顶,三间三进合院式建筑。面阔23.16米,进深32.35米。占地面积749.23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三间,正脊为博古脊,前廊为三步梁,梁上置驼墩、雕卷云纹、折枝花、如意云纹,驼墩上设五踩双层斗拱。门额书“伍氏大宗祠”五字。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龙舟脊。梁架为抬梁穿斗相结合,五架梁为抬梁式。有元宝状托脚和饰卷云纹叉手。梁上驼墩置斗拱,斗拱为一斗三升偷心造。驼墩雕卷草如意纹。六根格木柱,柱头做成栌斗状。前廊为卷棚顶,双步梁上雕如意纹驼墩。第三进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正脊为龙舟脊,前廊三步梁上驼墩雕牡丹纹,明间正檩字“大清光绪元年岁序乙亥十一月戊子初七庚子日庚……[详细]
花石峰摩崖石刻
  花石峰摩崖石刻 位于怀集县怀城镇西25公里梁村和岗坪交界地方,分别镌在“望岳岩”(又称玉山)、“四门岩”(又称丹山)、“道士岩”(又称大沙石)三座石峰上,以望岳岩为最多。现存明至民国的石刻10多题,除两题为中楷诗文外,其余题刻字径均在0.3米以上,最大的达1米,以楷书占多,全是阴刻。在望岳岩,有明景泰四年(1453年)怀集教谕黄昭书刻的“玉山三洞”四个楷书大字;字径1米;有县内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的林凤来书刻的“南岩”二个楷书大字;有明隆庆年间当地秀才梁玧环题“通心岩”三字的石刻及其兄梁玧玳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7年)描绘望岳岩风光的诗刻;有明万历二十三年到怀集当县令的夏获秋(四川举人)所题刻的“天地分时元有此,乾坤佳处更无双”的石刻,在其旁有2米见方的大楷“寿”字石刻;有民国……[详细]
罗国杰故居
  罗国杰故居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宾亨镇带洞村。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坐西南向东北。三间两廊,面阔10米,总进深9.45米,建筑占地面积94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青砖墙。罗国杰(1896年—1929年),宾亨镇带洞村人。“五四”运动时,就读于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积极参加--。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秋和1923年夏,两次回广宁开展工人运动,是西江地区开展工人运动第一人。1924年10月,任广宁县农民协会执委兼秘书长。1925年5月,被选为广东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及审查委员会委员。1926年6月,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兼广东省农协西江办事处任书记(秘书)。1928年2月25日,任广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8月,任中共广宁县委书记。10月,任中共北江特委秘书……[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在赤坑镇交赞村,原是当地谢姓居民祖祠“肖梅谢公祠”。三进三开间,深29.67米,宽11.36米,面积37平方米,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瓦脊上彩塑装饰吉祥图案。左右两侧外为走廊与附属侧房,门口为广场。民国35年(1946),西江人民抗日义勇队进驻交赞村,在该祠设立司令部。主要领导人梁嘉、钱兴、陈禹(陈奇略)、冯石生等在此办公。部队还在此举办干部培训班。民国36年7月,为适应全国新形势的需要,统一整个西江地区党的领导,建立和发展粤桂湘边区革命根据地,中共南方临工委决定成立中共粤桂边区工作委员会(习惯称西江区工委),梁嘉为书记,钱兴为副书记。区工委成立后,在交赞村召开了工委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传达、讨论了分局的指示和决定,宣布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梁嘉为……[详细]
蚬壳洲遗址
  蚬壳洲墓群位于肇庆市鼎湖区桂城龙一村东北面,南距西江300米。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偏早阶段。遗址面积两万多平方米。1984年发现,1986年与1987年两次发掘共378平方米。遗址的第四、五层为文化层,其中第④层含大量的贝壳。清理墓葬27座,发现人骨架31具,大部分为单人葬,也有双人合葬和三人合葬。葬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也有蹲葬、双手反捆俯身屈肢葬,部分头骨上有人工拔齿痕迹。个别墓葬有1~2件随葬品。出土陶器中,夹砂陶比例大于泥质陶,手制,火候低。夹砂陶器多饰绳纹,泥质陶有白色陶衣,其上绘制赭色带状纹样,属于一种彩陶。器形有釜、罐、盘,流行圜底器或圈足器。石器有双肩锛、多孔刀,以及骨器笛、笄。出土的贝类标本中,处于淡水环境的种属个体数量占80%,处于咸淡水之交环境的种属个体数量占20%,说明……[详细]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
  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此地原建有石头庵,明宣德年间,将庵改建为嵩台书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楼以及东西两廊和号舍。崇祯十四年(1641年)改名阅江楼。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建筑,占地约2000平方米,其中庭院面积248平方米;楼高2层,分南、北、东、西4座。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有鳌鱼宝珠,东西两楼为券篷顶。院内植米兰、葵树,设水池、假山,清幽雅静。南门前置宽阔石阶,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有清康熙时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的康熙御书碑5块;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所书的“阅江楼”木匾。阅江楼历为书院和文人墨客的吟咏之所,又曾为军事重地。南明永历帝,中法战争主战派彭玉麟、大革命时期的高……[详细]
城西清真寺
  城西清真寺在端州区康乐中路。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最初创寺于忠勇坊,后迁至现址。占地面积1285.2平方米,寺内有礼拜殿、两廊房舍等建筑,礼拜殿前檐石柱阴刻楷书槛联“勤念礼课斋,七日一朝须敬畏;守忠存仁义,六行三物贵真诚”。殿内其中四根石柱上阴刻回文古兰经。寺内还存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高2.23米、宽0.27米的木板楹联“何须色相昭彰,五拜中严然如在:漫道典型迂远,卅卷内自有真传”。1983年,因建筑物严重残破倾危,遂重建阿拉伯式建筑,1984年9月竣工。寺由礼拜殿、经堂、两廊、浴室、办公室、阿訇宿舍、厨房、停生阁等建筑群组成,主体建筑礼拜殿,建筑面积434.8平方米,顶部是白色圆形尖塔式顶,以示其真主至大,而圆球尖端顶上的弯形月,则是伊斯兰教场所的标志。大殿正面设有三个殿……[详细]
35、龙山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山宫
  明 德庆 龙山宫 位于德庆县官圩镇社咀山上。现存“龙山宫圣妃铁钟”,记载该宫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月吉日立”,属龙母行宫。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龙母诞期间,当地有“舞旱龙”、“祀龙母”、“赶龙船圩”的习惯,活动完后,将道具放置龙山宫耳房保存。宋代,康州境内的龙母行宫达300多所。龙山宫坐东向西,依山而建,占地面积441.5平方米,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及两廊,左右两侧分设耳房。前进宽9.01米、深5.17米,面宽、进深各三开间,硬山顶。正脊灰批,中部平直,两端饰夔纹;垂脊上端饰鳌鱼吻,下端置夔纹。后进面宽、进深开间数与前进同,但深为7.63米,正脊、垂脊均饰夔纹,脊端呈卷草状。前后进山墙,均饰蝙蝠图案。屋盖为灰筒瓦面,绿色琉璃瓦当滴水。内墙沿瓦面下90厘米宽壁面,均饰地方壁画。龙山宫梁……[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