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潮州市旅游

潮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茂芝全德学校
  全德学校,原名龙冈书室,俗称塘唇书斋,位于饶平县北部上饶镇茂芝社区,有一间教室,一个房间,一个天井,占地面积三百平方米。1927年10月5日,朱德同志率南昌起义军抵达上饶茂芝,指挥部设在全德学校,并在这里召开重要的军事决策会议。全德学校旧址现为广东省党史教育基地、潮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历史沿革民国初,为适应兴办新学之潮,“龙冈书室”易名“全德学校”。该名出自《庄子·天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取意道德上完美无缺。据当年全德学校老师回忆,现门楼上“全德学校”四字由詹得天书写。共和国成立后,全德学校曾作为上饶公社烈属敬老院之用。在饶平县革命史上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80年1月23日,朱德同志的女儿朱敏、北京军区后勤……[详细]
42、仙岩寺
仙岩寺
  仙岩寺饶平县饶洋镇西部岩头东是西岩的一支山脉,由北往南延伸,蜿蜒起伏。历史悠久,驰誉中外的西岩茶,就是这支山脉的特产。在那巍峨的绝壁下,屹立着一座寺院,名叫“仙岩寺”。创于清乾隆六年(1741),1986年扩建一新。寺于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由开山禅僧比丘纯量化缘募建,嘉庆、同治年间曾数次修葺。嘉庆乙丑(1805)冬,崇兴僧募化在寺左建一文昌阁。1986年夏,众善信集资重建三落厅堂,红柱画梁,旧貌换新颜,耸然壮观。寺顶岩壁上端叫“上岩”,上有几丈宽的一片空旷地,松树,龙眼,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在岩石顶有一“龙洞”,洞口一米多宽,深若隧道,相传古时此洞可通达大埔三河坝。寺左有一“出米洞”,传说洞里每天能漏出白米供寺僧食用。后来有位法名叫鸿林的和尚,把洞口挖大些,希望能多出一点米粮来,不料洞……[详细]
三饶城隍庙
  三饶城隍庙位于三饶镇中华路,是饶平最大的城隍庙。城隍作为中国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三饶城隍庙规模之大,可以用俗语“饶平城隍大过府”来形容。朱元璋为了加强神权的统治,各级官员赴任时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职。城隍庙规模不小于府县衙门。城隍庙宇之大、品级和某些建筑规格之高,都为潮汕地区古建筑所罕见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艺。饶平县城明成化十三年(1477),两广都御史朱英奉朝廷之命,析海阳县之元歌、信宁等八都建置饶平县。朱英观察后定下饶堡(今三饶镇)为县治。着手建筑衙署及各有关办公场所。在筑防护城墙时,初时议定为取土为料。朱英考虑到土城不够坚实耐用,便令内务部烧制条砖砌,使城既牢固又壮观。因此……[详细]
44、狮子寺
狮子寺
  狮子寺(石佛寺)饶平县汫洲镇汫西乡青山(狮北)的狮子寺,以其天然石佛、石观音菩萨坐像故又名石佛寺,闻名遐迩。始于南宋(1127—1279),1994年起,由释清虚(内字达妙)住持在山坡上兴建,至2003年夏已基本建成,依山面海,气势磅礴。进汫洲镇市区大公路从山门前经过,礼佛旅游非常方便。乡老相传:南宋末年,兵燹狼烟,一位北僧流落至此,见濒海绿洲,顿生驻钖之念,逐结苇为庐,以石作圣作像,鸣镗柝,修持焉。乡人呼之为“石佛寺”。元朝(1271—1368)间,海潮暴涨,青山之滨浊浪滚滚,庐毁佛没,仅遗传说。时过境迁。1956年,青山围垦,沧海桑田。1990年,该县钱东镇仙洲乡定慧净寺住持释定慧(1912—1992)过此,忽闻钟鼓之声,寻之末见寺院。越载,乡民在离地仅三寸之处忽挖到天然石佛和石观音坐像……[详细]
望海岭寺
  饶平县钱东镇沿饶钱公路往北约5公里处,有一山岭,因能望风茫茫南海而名“望海岭”。岭上林木苍翠,清风爽人。望海岭寺就建在这清幽的环境中。创于明朝,1988年重建。这里以供奉三尊自占传下的雕琢精巧的观音菩萨而闻名于潮汕及闽南诏安一带,是佛门的一处胜地。寺创建于明代,由钱东田心村刘门林氏倡建,清嘉庆丙寅年(1806)蒲月和清光绪庚辰年(1880)重修。由于岁月迁移,人事沧桑,该寺曾一度颓废。1988年由麦婵真女士发起倡建,于是年十一月由旅港同胞麦婵贤女士发起十余善信捐资赠建。翌年全面完成主结构及南院工程。寺宇是双佩剑全包宫殿式结构,比较独特的是上座位于东,下座位于西,两座相朝,山门在两座之间向南,门外还有一座僧舍,合共十厅十房八天井,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进入山门,就是小厅,厅外有走廊可通上、下……[详细]
46、古岭寺
古岭寺
  古岭寺饶平县黄冈镇北郊栖云山东麓,即霞西管区古笃岭径之中的古岭寺,创自清(1644—1911)初,自1992年至1997年由住持释达悟尼师筹资重建告竣。它前临南海柘林港湾,后倚栖云山峰,山青水绿,灵秀以昭,犹有众多佳联妙墨刻寺柱,是礼佛和游览胜地。寺之后座墙外,是一块天然巨石,石上刻一个“佛”字。石高6米,宽5米。清初,这里是一座小寺院,古道从寺后通往岭后各乡村,行人从此经过,必先祈拜然后才过岭,寺前设有开水桶,供路人饮喝。古寺后废。改革开放,百业俱兴。1990年,港、台同胞及乡间父老倡议于古迹上重建寺宇。经释达悟尼师艰辛筹资,善信者及乡亲慷慨解囊。该寺于1992年兴建大雄宝殿,越年竣工。后经4年续建,高地铲低,矮地填高,围墙筑楼,才全面完工。已共投资66万元(另外出资15万元修水泥路)。占……[详细]
松林古寺
  松林古寺位于意溪镇郊松林峰山麓。寺虽废而靠山雄伟,两边山脉宛延环拱山门,状似龙象护寺;寺前湖泊如镜,横堤护基:远观江山名城尽收眼底。松林古寺创始未详,也未知何时而废。“文革”期间开东溪时在废寺低洼处出土一韦驮菩萨石像及圆形石座,上刻“开山会堂和尚”六字,乡民因之以“开山”又称寺名。据专家考证为隋唐以前石刻文物,故知其历史之悠久也。1993年5月适逢林希炎、柯紫蓉伉俪陪师宏生大和尚来寺朝山礼圣,见寺山气魄非凡,树林婆娑。寺虽废而靠山雄伟,两边山脉宛延环拱山门,状似龙象护寺;寺前湖泊如镜,横堤护基;远观江山名城尽合眼底,美不胜收。随后独资捐建普同塔三座,功德堂等,现已落成使用。昔有潮郡名人对此留待咏日:“头枕松林峰,脚踏莲花湖。左手挽笔架,右手托葫芦”伟哉!不愧为风景名胜古迹。随发大愿心独资捐建……[详细]
大埕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与闽省按壤的饶平县大埕镇的一片田野上,背依云峰山的公鸡峰,面朝南海的大埕湾,与南澳岛遥遥相对。东西两侧,有龙山、虎山拱卫,可谓独占山川灵秀,气势非凡。明崇祯十七年(1644)由大埕人名臣黄锦捐创,1996年2月获登记开放。寺院建高出绿畴约一丈,面积约十亩的平台上,前面有洁白围墙加橙黄色雕栏环绕。院子北面正中是内山门,上有石刻匾额“云峰院”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天童寺方丈释明旸法师亲题。寺院的结构是三时模式,中间二层是主体,分前厅、中厅、藏经楼,地面上全铺磨光花岗岩石板,美观大方。两侧各有四厅八房朝拱,其间各有伙巷并开有旁门通往前院。整座寺院面积3102平方米,布局严密、对称。中厅设大雄宝殿,是宫殿式结构,高约3丈,宽敞堂皇。厅眷塑有“双龙乾火宝”,殿顶横匾“大雄宝殿”,殿中供……[详细]
龙潭古寺
  龙潭古寺饶平县所城镇东界大港的龙潭古寺,背靠琉璃岭,一道山涧鸟龙江在寺的东北侧,奔泻入潭似飞龙而故名。创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元至正重修,1986年再修,焕然一新。1996年2月获县宗教局登记开放。寺由下龙湾吴雷进捐建前后两座,双佩剑,闽南普陀寺僧来住持。元朝至正(1314—1368)间,吴氏后裔承隆重修。1986年,由南普陀派释金星,暨华侨杨木清、杨云南及大港乡众善信捐资再修,住持释光亮主其事。如今的龙潭寺,总建筑面积逾千平方米,分三厅八房三天井一广场。山门。称“修德亭”。古牌楼双叠结构,上盖黄金色瓷瓦,翘角飞檐,饰葵龙飞凤、芍药牡丹,五彩缤纷。内额“佛光普照”,配联。走廊刻有重录明朝曹宗《龙潭》诗。正门,是杨涂猪亲建。横额“龙潭寺”,也配联。步入古式牖门,只见左供伽蓝,右奉达摩,金……[详细]
饶平普光禅寺
  普光禅寺普光禅寺,座落于饶平县汫洲镇汫西域内的卓港口,座西南朝东北,与石壁山雷音禅寺遥相朝望,灯火互见。创于民国二年(1913),1984年由释定慧倡修。寺宇分三厅八房两通巷,构筑精巧,约一亩余地。主结构外有围墙,围成一宽广院子。寺始建于1913年,正是清末民国初时候,兵祸战乱,旱涝灾害,纷至沓耒,因而盗贼峰起,民不聊生,饿殍遍野,当时由当地父老善心发起,集资建起这座普济院,意在施茶施粥,收敛饿殍,赈济贫苦,因取普光明堂之名。1984年,由释定慧介修,募化诸山长老,十方善信,海外侨胞,特别是得到旅港释定因法师鼎力相助,并由信女石花奔走获得有关部门支持,重新修建寺院。踏进院门,便见满院花木,郁郁葱葱,玫瑰红艳,玉兰幽香,令人忘却这里接近市尘,而是一处适宜修持的清静胜地。穿过花木,就是寺宇左中右……[详细]
51、紫来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来楼
  紫来楼位于樟溪镇乌溪村,始建于明末,扩建于清初。明嘉靖年间,钟氏祖先从福建丁洋搬迁至此,创乡定居。至明末,为保族人安居乐业,以免受兵乱、盗贼之苦,建造了“紫来楼”。后来随着宗族的不断壮大,便在清初扩建外围,名曰“拱赐”,形成二围土楼。紫来楼是二环围土楼,楼二层,高6.8米,土楼大门向东,面积2348平方米,直径57.4米。共有房屋五十四间(内围十八间,外围三十六间,首层为居室,二层为储备粮草之用),二围二大门,楼内中心处辟有广场,场中心有一直径2米的八卦图,水井三口(内围一口,外围二口),楼内外各有祖厅一间,用于安置祖先神位。各楼房后墙上方均开一枪眼,外围门二侧各开一炮眼,以抵御外侵。该楼外墙以灰、砂、土夯筑而成,内墙则用田泥,外抹贝灰;其平面为环形,内外环均由多角构成圆形,且内高外低,层次……[详细]
大城所古城
  大城所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间建成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已有607年历史,至今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保存完好,城内现有居民7000多人,仍保留着纯朴的民风。所城号称粤东第一城,是广东境内四个明朝建成的古城之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古哨大所城古称大城所、大埕所。在饶平县所城镇小金山南侧。明洪武初年,朝廷于全国沿海设卫所防御倭寇,因卫所设于大埕,后简称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百户侯顾实创建,呈方形,条石砌筑,城垣高二丈七尺,周围六百四十三丈,四周挖护城池,池加城之数五十三丈。分东西南北四城门,城门上筑重楼,城垣四角各设敌台。全城面积2600亩,昔时城内有三街六巷,街道所城的石墙宽一丈五尺,用石板铺筑。清康熙三年(1644年)迁拆,七年展复,康熙八年重建。据《潮州府志》载:“所城称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详细]
53、石庵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庵
  石庵位于湘桥区意溪镇桂坑村石庵山(古称石瓮山)西面半山坡,距潮州市区约15公里。山上高树凝烟,怪石嶙峋,曲径迀回,洞穴幽邃;山下碧溪流水,清幽雅致。石庵依山而筑,尽得自然之神韵。庵分二层:上为佛堂,白墙灰瓦,十分简朴,堂前有桂花一株,高逾一丈,植于明代,据传为明末公主(郡主)手栽,芬馥异常;下为自然岩洞,洞虚如室,可容十数人。从山脚登蜿蜒小径而上,可见路左峭壁上,镌“寒拾留响”、“不昧因果”的摩崖石刻,为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手书。石庵有“最上岩”,《海阳志》载:“最上岩在城东石庵山,扪萝陟蹬凡三数三至半山,岩石隐伏,有僧舍两椽,下为岩洞,洞虚如室,可容数人。岩前余地宽可数十人坐,有石壁削立,镌“最上岩”三字,明尚书黄锦书。相传明黄锦尝避乱于此。其石壁顶平方,西望郡城历历在目。壁下有洞,深无际……[详细]
潮安古巷镇
  象埔寨,位于古巷镇古一村,座西向东偏北30°。象埔寨宽162.4米,深154.4米,寨为方形,建筑格局规范严谨,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做厝,座座格局不同相同”之说,全寨由一大门进出,并各有通道连接最后面的“陈氏大宗祠”,通道长约110米,宽5.9米,在通道的两侧有三条平行巷,每条巷长140米,宽2.3米,从寨门内至大宗祠后,建有三条横向贯穿全寨的大街。第一街长157米,宽2.7米。第二街长157米,宽3.7米。第三街长157米,宽1.5米。由三街六巷形成寨中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寨门为石拱结构,高2.45米,宽1.5米,门上有匾额“象埔寨”,并有落款,上款“壬戌之秋”,下款“颖川郡立”。 象埔寨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寨中至今还保存着宋、明、清不同年代的建筑物,其中“陈氏大宗祠”有宋代建筑特点,如木棚门……[详细]
丁氏大宗祠
  在潮安区磷溪镇仙田乡,有一座坐西北、向东南,三进格局的宗祠,占地面积约六百五十平方米,该祠为仙田乡丁氏崇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之祠堂,堂号为丁宦大宗祠。该祠原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资重修,古祠焕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礼部尚书黄锦公赠的石刻对联一副,联曰:官纪太常,五马清风余凤水;崇名宦,千秋礻西土 祀荐仙田。丁公允元,原籍江苏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谏免盐铁税由太常寺少卿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在任期间,主持在韩山古揭阳楼遗址建韩文公庙,把原城南的韩庙迁往韩山,并以唐贤赵德、宋贤陈尧佐配祀,题匾为“忠 礻右 庙”;主持增筑韩江西岸石墩,在石墩上架设桥梁,建亭修屋,修建后的韩江西桥被潮人称为“丁公桥”;重视教育,曾拨田租365石作为教育经费,使学子有所养……丁公卸职后,占籍海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