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虹口区旅游

虹口区文物古迹介绍

提篮桥监狱早期建筑
  提篮桥监狱,位于上海黄浦江畔华德路117号(今长阳路147号),是由10余幢楼房组成的建筑群,占地约4公顷,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监狱。提篮桥监狱始建于1901年,启用于1903年5月,后经陆续扩建、改建,直到1935年才形成如今规模,并使用至今。由于建筑精良,规模宏大,提篮桥监狱曾号称“远东第一监狱”。1954年10月起,提篮桥监狱向外国来宾开放参观,是新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监狱之一。先后接待了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600多批6000多人次。南桥北秦,指的就是提篮桥监狱和秦城监狱。两座监狱都是以囚禁高官与名人而著称于世。2013年,提篮桥监狱早期建筑被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占据了宝贵的土地。在迎来首名囚犯的110年后,监狱将被关闭。原址将保护开……[详细]
内山书店旧址
  内山书店旧址,为坐北朝南西式结构、假三层楼房。其位于四川北路2050号,靠近甜爱路的南口,东边则比邻山阴路。该书店,以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先生的名字命名。这位生于1885年日本岗山人,于1913年3月,被大阪眼药会社参天堂派到上海推销药品,并于1917年,与妻子一起在此创办了这家书店。据资料介绍,内山书店其时主要经售日文书籍,20年代后期则大量发售日本改造社出版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经济学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世界文学全集》、《大众文学全集》等。店中书籍都敞开陈列,读者可以随手翻阅,店堂里摆着长椅和桌子,读者可以坐在那里看书。为方便读者购书,书店还编印有“新书介绍”供应读者,为此,受到读者广泛欢迎。由于内山书店身份特殊,故成为当时进步文化和进步人士一处避难所,当时的许多知名人士,如……[详细]
23、下海庙
下海庙
  下海庙位于虹口区昆明路73号,据记载始创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仅有房屋九间,是当地渔民、居民为祈佑平安、奉祀海神的民间神庙,嘉庆中间荒塌,由心意师太重修,此后作为一所临济宗的比丘尼道场,咸丰四年又购地八亩一分七厘多,逐步扩建,相传心意师太至98岁高龄时,交法成师太继任主持,陆续增建前殿等二十余间房屋殿舍,光绪二十一年,由法成的徒弟福星师太继任,光绪二十五年,又增建后殿等十余间房屋,至宣统三年,法成年87岁时尚在世,此后先后由福根、觉莲继任,抗日战争初期下海庙房屋被日军炮火全部焚毁,1941年起,由觉莲募资重新修建,至解放以后,基本保持原有规模。景点位置上海市虹口区昆明路73号……[详细]
沈尹默故居
  沈尹默旧居位于四平路西侧的海伦路504号。浙兴里北侧的海伦路东洋街上。当时日本人在该街东起狄思威路,西至邢家桥北路这一地段南北两面共建砖木结构双开间假三层典型的日式楼房33幢,南面8幢,北面25幢。以竹篱笆相隔,两头路口各留小门进出。中国人不得入内。当时习称为“东洋街”。1953年街道拓宽,篱笆拆除,遂成为今海伦路西段。楼房外观仍如旧,现为民宅。沈尹默故居就在其中的一座北朝南三层楼房。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详细]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
  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旧址位于沙泾路10、29号,现为1933老场坊创意园。于2004年被公布为虹口区文物保护单位。本建筑全部按照英国原版,由英国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1933年建,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占地面积8677平方米,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屠宰场。同规模的屠宰场全世界进出现过三座:一座在英国,一个座在美国,第三座就在上海沙泾路10号。如今,前两座已经无迹可寻,这里便成了唯一,极具文物保护价值。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织依据功能要求设计,流线复杂。外方内圆,东、南、西、北4幢建筑围成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近似圆柱体的主楼(人称24角楼,在全国独一无二)通过通道相连,整个建筑物高低错落,廊道盘旋,设计精密,宛若曲折迷宫,却又秩序分明。室内主……[详细]
中共中央联络处旧址
  中共中央联络处旧址位于四川北路1953弄永安里135号。据2013年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和上海市文物局共同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在上海史迹》中记载:1928年,正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部工作的黄玠然受命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中央开会联络的机关。起先由黄玠然夫妇与其父母居住于此,掩护机关。同年秋,黄玠然调任中央秘书处长搬离此处,周恩来安排张纪恩和张越霞以夫妻名义在此居住。当时,张纪恩是中央秘书处文件阅览处负责人。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阅办文件,周恩来、罗登贤、李维汉等都到这里开会,商量工作。不久,机关搬到浙江路清和坊。此外,许白昊(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的妻子秦怡君曾住在三楼,1928年6月,许白昊牺牲后,陈独秀数次前来对她表示慰问。(何瑛)2014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核……[详细]
摩西会堂旧址
  摩西会堂旧址位于长阳路62号。又称华德路会堂。俄罗斯犹太人集资兴建,1927年竣工。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建筑面积1074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层,坐南朝北,晚期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二战期间,大量犹太人逃到上海,逃到上海的犹太难民大多居住在虹口区,而摩西会堂也就成为了当时上海犹太人举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推行排犹、灭犹政策,大批欧洲犹太人被迫背井离乡,寻求栖身之地。当时上海是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入境签证和财产担保的都市,因而上海就成了大批犹太人的定居地。1938、1939年,约1.8万犹太难民抵达上海,他们多数聚居在长阳路、舟山路、东长治路、唐山路、霍山路、高阳路、平凉路等一带的里弄街坊。其间,为安置犹太人,建立了华德路138号(今长阳路138弄)、爱尔考克路(今安国路)……[详细]
俄罗斯总领事馆(苏联总领事馆)
  俄罗斯总领事馆(苏--领事馆)位于苏州河口的黄浦路20号,该楼由德籍建筑师汉斯·艾米尔·里埃勃设计,周水记营造厂承建,1916年竣工。1917年沙俄驻上海总领事馆迁入此处。俄国十月革命后,1924年两国恢复建立外交关系,在原沙俄驻上海总领事馆建立苏联驻上海总领事馆。1991年苏联解体,此楼又成为俄罗斯联邦驻沪总领事馆。领事馆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而领事馆的对面则是著名的礼查饭店。现今总领馆主要负责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的签证和外侨事务。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楼高四层,面积达3264平方米。1916年12月总领事馆新馆舍竣工。翌年1月14日,新馆舍正式通过有关方面的验收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根据当时的情况,俄国领事馆凭借其独特的外形和内在的豪华装饰成为当时……[详细]
上海邮政总局
  上海邮政总局坐落于上海四川路桥北堍,门牌为虹口区四川北路276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造价为320万银元。由当时沪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负责设计,本埠知名的余洪记营造厂负责营建。大楼拥有号称“远东第一大厅”的邮政营业厅,气势雄伟,现在为邮政博物馆。大楼整体风格为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国家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主体参照英国古典建筑风格,融合了罗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钟楼。其中大楼主立面即南面和东面以及东北转角处共设有19根高数十米的罗马科林斯柱。塔楼两旁有两组不同的雕像,这两组青铜雕像是邮政总局的标志之一。东方的一组雕像,为分别手持火车头、飞机和通信电缆的人物,分别象征交通通信事业。而南方的一组雕像则为希腊神话人物,中央的是被称为通信之神或者商神的赫尔墨斯,左右则为爱神厄……[详细]
多伦路250号住宅
  多伦路250号住宅位于四川北路转角处的多伦路250号,建于1924年,占地面积为1082平方米,建筑面积637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西班牙、伊斯兰式花园住宅。平面呈扇形布局,沿街立面做弧面处理,主入口设于转角正中处。底层门窗柱伊斯兰式,修长圆柱。门窗均凹进,拱券,木制朱红色门窗框。窗下均有精美浮雕装饰,上部拱券内缘作锯齿状。正门上方出挑小阳台,石牛腿支撑。灰白色大理石贴面,上部有马赛克贴面画装饰。东侧墙壁下部为圆拱形窗和修长的立柱连续组合;上部为连续的直窗和假窗虚实并举,凹凸有致。屋顶设有两座敞亭。大厅彩色瓷砖铺地,从地面到天花板,包括楼梯扶手皆雕文刻镂。厅前有一露天小庭,三面壁立,拱券成行。从扶梯到扶手一直到天花板,无一无是雕纹刻镂,精美绝伦,精致细腻。据1937年上海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