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姑苏区旅游

姑苏区文物古迹介绍

范氏义庄旧址
  范义庄,位于苏州市姑苏区人民路范庄前32号,现为苏州景范中学所用。存旧日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为原范文正公祠的主体建筑。享堂单檐歇山造,南向,面阔七间24米,进深12米,高约9米,规制颇宏。此堂虽是清代重建,但扁作梁架和青石覆盆柱础犹存明代遗制,苏式彩绘依稀可辨。范义庄原有岁寒堂、松风阁等建筑。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知府潜说友建范文正公祠于义庄之东。元至正六年(1346年)郡守吴秉彝改祠为文正书院,次后累次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义庄、书院大部被毁,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但未能恢复旧观。近代以来,先后成为崇范学校、景范中学、第八初级中学、第二十二中学、景范中学校址,历年已陆续改建为新式校舍,仅存旧日祭祀范文正公的享堂,为原范文正公祠的主体建筑。享堂单檐歇山造,南向,面阔七间24……[详细]
苏州嘉应会馆
  苏州嘉应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庆十八年,距今已经200历史。系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所属程乡(今梅江区、梅县)、兴宁、平远、长乐(今五华县)、镇平(今蕉岭县)五县商贾集资建造,由当年旅居上海、苏州的邹敬邦、罗润琴等人牵头,参与集资的有600多人。建好后,除用于议事及方便往来寄宿外,还办有留医所、义冢等善举。每逢良辰佳节,众商则在此聚会欢庆,演戏酬神,饮宴作乐,以联络同乡情谊,同时作为客家贤学上京考试的据点。当时,人员往来频繁,活动不断,直至解放。1954年根据政策,会馆移交苏州市政府,便停止了活动。嘉应会馆占地1000多平方米。会馆内主要建筑为头门、戏台和大殿。头门面阔五间,上层即为戏台后台,向北伸出为前台,上覆卷棚歇山顶。大殿坐北朝南,与戏台隔庭院相望,面阔三间15……[详细]
张士诚及其父母合葬墓
  张士诚墓,在吴县斜塘乡盛墩村,南距斜塘镇北里许。张士诚,元代泰州白驹场亭人,初以贩盐为业,后不堪富户--,在泰州聚苦役盐丁等万余人起义。在击败元丞相脱脱所率大军后,由南通渡江至常熟,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攻陷平江(今苏州),正式定都苏州,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苏州,张士诚被俘,解至金陵,自缢而死,时年47岁。张士诚死后,朱元璋命具棺木赐葬今址,墓地面积3亩多,高出农田约1米,墩西部原有张王庙,墩东北有一高墩,便是埋葬张士诚遗骨的所在。墩前原立碑,刊有“张吴王墓”字样,现已无存。张士诚父母墓在苏州市盘门外朱公桥东。1964年6月,经苏州博物馆清理,封土高3.8米,占地210平方米,内有糯米石灰浇浆和石板,封闭严密坚实,下以巨石为圹,砌砖为墙,底……[详细]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
  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苏州市凤凰街定慧寺巷22号,是一处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的古塔及大殿建筑遗址。罗汉院双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两座塔的规模和结构完全相同,均为八角形0式砖结构塔,塔身通高33.3米,共7层,底层每边宽5.5米。塔身各层仅四面辟门,其余四面则隐刻出直棂窗,门窗之上有阑额及斗拱支撑塔檐。塔檐以砖叠涩挑出,弧度较大,共六层,至角起翘,表现出明显的江南建筑风格。塔室平面除第二层为八角形外,其余6层均为四方形。各层之间顺次按45度角相互重叠转换,从下向上仍构成八角形的形式。塔刹为铁制,约占塔高的1/4,这在中国古塔中是极为罕见的。正殿遗址位于双塔以北21米处,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与进深均为3间,总面积约18.4平方米。大殿四周现存有石柱16……[详细]
苏州开元寺无梁殿
  位于盘门内东大街11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吴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保护管理。开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孙权为乳母陈氏所建。隋开皇九年(589年)吴县令孙宽废寺,唐贞观二年(628年)僧慧重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改名。大顺二年(891年),孙儒占据苏州,开元寺被付之一炬。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吴越钱氏迁建开元寺于盘门内现址。宋至明屡经废兴。清咸丰十年(1860年)又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复旧观。无梁殿是开元寺现在仅存的一座古建筑。无梁殿即藏经阁,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无量寿佛,又名无量殿;因为都是磨砖嵌缝纵横拱券结构,不用木构梁柱檩椽,故习称无梁殿。殿坐北朝南,两层楼阁式。面广七间20.9米,进深11.2米……[详细]
苏州圆通美术馆(圆通寺)
  圆通美术馆坐落于网师园一墙之东。籍载圆通寺建于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1936)张善孖、张大千、叶恭绰等曾寓居寺中行礼佛参禅。2007年有社会力量出资重修圆通寺,原址上创办苏州圆通美术馆、苏州市史前玉器研究会、博物馆。馆藏文物包括瓷器、高古玉、油画等。本馆主要是以展示史前华夏文明为主(介绍东北6500年前的红山文化、西北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太湖流域5000年的良渚文化)。宣传、交流、研究、鉴定为导向,真实地可触摸到史前文明的实物——古玉器。古玉是体现史前文明最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礼仪、信仰乃至审美观念,可以说是一部微缩的中华文明史。馆里除了特请旅美油画家“太湖居士”朱神光来馆设立工作室外,还收藏有中国近……[详细]
67、吴门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门桥
  吴门桥位于位于苏州古城西南盘门外,跨古运河(护城河),为陆路出入盘门的必经通道。该桥为北宋初建清代重修的单孔石桥,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矢高9.85米,拱券石10排,长系石11根,纵联并列砌置。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北端金刚墙左右两翼均砌有宽约0.6米的纤道,为古代纤夫穿越桥洞而设的便民设施。该桥栏凿成凹凸状,犹如通长靠背椅子。桥额阴刻楷书桥名,桥门正中冠有「吴门桥」三字,间壁明柱一面刻“苏省水利工程总局重修”,一面刻“同治十一年壬申夏四月”。吴门桥为江苏省现存最高的单孔古石拱桥,200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据《吴县志》记载,吴门桥始建于北宋。北……[详细]
68、铁铃关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铃关
  苏州铁铃关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抚御史尚维持为抵御倭寇而建。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和木渎两处,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铁铃关成为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在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城的第一枪,在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进入苏州城,宣告古城苏州解放。因此,枫桥铁铃关也是苏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铁铃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铁铃关上的楼阁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台仍是明清故物。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详细]
戒幢律寺
  戒幢律寺位于苏州阊门外虎丘路西园弄18号。别名戒幢律寺,俗称西园。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寺内五百罗汉堂为中国四大罗汉堂之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安徽九华山西园寺位于神光岭南半山腰,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另有日本姓氏西园寺。……[详细]
苏州万寿宫
  万寿宫位于苏州民治路,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万寿宫自1951年起辟为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一度改称人民文化宫,牌楼上刻有郭沫若先生当年题写的人民文化宫五字。1966年起,万寿宫长年失修。1986年修缮后辟为青年宫。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使用。从前苏州有三宫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万寿宫即三宫之一。万寿宫原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苏巡抚吴存礼创建,原有玉带河环绕。宫内供奉皇帝万岁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若遇帝王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平时则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江苏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俗称旧皇宫,一度为民众社会团体驻地。后因年久失修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