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哈密市旅游

哈密市文物古迹介绍

白杨沟佛寺遗址
  佛教寺遗址位于哈密市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1公里处的白杨河上游,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又名台藏佛寺遗址,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寺院。佛教寺遗址主要遗存在白杨河西岸,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筑,并在窟前接砌前室;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此三种建窟形式与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大同小异,洞窟的平面大致有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有单窟,也有两窟和三窟相连,内壁均抹草泥,现依稀可见彩色壁画。……[详细]
岳公台一西黑沟遗址群
  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位于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县城西南3公里处东天山(巴里坤山)北麓的山前缓坡地带,地处山北迎风坡,地形雨较多,有大片的草原牧场和山地森林。遗址群被天山延伸出的山脉呈半环状围绕,西有常年流水的西黑沟河,西北不远处是巴里坤湖,南临终年积雪的天山雪峰,向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巴里坤草原可以尽收眼底。遗址群所在巴里坤盆地,处于欧亚大陆北方大草原东西交通的要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沿天山北麓向东穿伊吾谷地是蒙古大草原,东南与甘肃北部地区接连,沿天山北麓向西经木垒、奇台可进入准噶尔盆地,向南可沿多处山口古道翻越天山进入哈密盆地。……[详细]
哈密境内烽隧遗址
  哈密丝路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都是清代建筑的。目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详细]
拉甫乔克故城
  拉甫乔克故城位于哈密市五堡乡四堡村内,东距哈密市65公里,拉甫乔克故城颇具规模,有南北二城,平面呈“吕”字形,由于白杨河水自两城间流过,致使古城遭受破坏,城内已被辟为村民居住地或果园,原有建筑大多被毁,在古城内外发现的陶片主要是夹砂红、灰陶。多为轮制,火候较高,纹饰以花边刻线和附加堆纹为主,器形有罐、瓮等。从形制特点看,与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0土器物多有相同或相近似之处。……[详细]
五堡古墓群
  五堡古墓群位于哈密市西南丝绸之路古道上的五堡乡村西北侧,距哈密市区约75公里的白洋河流域,是现在维吾尔族聚集的地方,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群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座落在一临水的土丘上。1986年,自治区考古工作队以及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对该墓葬进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墓葬29座。初步探明其形制为竖穴土坑,土坯墓,葬式为单人侧身屈肢一次葬;出土器物主要有皮、茂、铜、陶、木、石等制品。经有关专家考证及仪器测定表明,属距今约2900~32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是金古并用时期的古墓葬。在诸多出土器物中,最著名的是3具干尸,干尸出土时其衣饰、肤肉基本完好无损,其中有一具干尸身着光面羊皮大衣,头戴红绿色格子的毛织物,脚蹬素色皮靴,其大衣外又拉腰系着一块浅灰色磨刀石和一只装有青铜……[详细]
白杨河佛教遗址
  看 点 这处遗址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寺院。兴盛于唐代,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被废弃。介 绍 遗址散布在白杨河两岸高高的土崖上。河东有3个洞窟、1座佛塔和1座大佛寺。大佛残高8.2米,估计整身高度在15米以上。大佛寺大殿高5层,这在当时已经是高层建筑了。 从白杨河上游到中下游六十余公里,还有一系列的佛教遗址,以及古坎儿井、焉不拉克古墓群、拉甫却克古城、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等。白杨河是一条璀璨的文化之河,其流域内的古文化被称为“焉不拉克文化”。  新疆哈密市……[详细]
焕彩沟石刻
  焕彩沟石刻位于哈密市以北约45公里处。体长33.2米、宽3米、高2米的方体天然石头。碑的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的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利用汉碑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是清代所刻。相传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棺材沟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利,又看到沟内那斑斓夺目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便下令改为今日的焕彩沟。南山口附近的洪积扇上有……[详细]
石人子沟遗址群
  石人子乡石人子沟遗址,位于巴里坤县城东南约23公里处的东黑沟水电站以北地带的东天山北麓强倾斜地带,是青铜时期延续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遗存。199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了三座高台,一座在山上,两座在坡下,呈品字形,以等腰三角形分布,非常规则,从山上的一座高台到山下的两座高台直线距离都是4公里。该遗址分布范围大,在东西长10余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广泛的保存完整的岩画区、墓葬区、建筑遗址区。岩画区内的岩画分布较广,内容丰富,较完整地记录了在该遗址区生活过的游牧民族的生活、生产过程。单人狩猎,围猎,放牧,母系、父系时代的生殖崇拜,赛马,搬迁及服饰都较完整地记录在了岩石上,是研究游牧民族发展、迁移、变化较好的历史佐证。该区域内有上千幅岩画,其中有一块高1.3米,长3米多的卧牛石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