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 > 西宁市旅游

西宁市文物古迹介绍

21、北禅寺
北禅寺
  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湟水之滨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称“北山寺”,又名永兴寺。因北山山崖层叠,远眺似土台楼阁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楼山,北禅寺也因此又叫土楼观。北山寺早先为佛教寺庙,是青海境内最早的宗教建筑,初建于北魏明帝时期(公元106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以后由于道教盛行而成为道教寺庙。整个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红砂岩天然断层由西向东依次而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结构奇巧,寺院错落有序,蔚为奇观。据说,“北山烟雨”是“西宁八景”之一。旅游看点:灵官殿来到山脚,首先看到的是灵官殿。灵官殿修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战火毁烧,重修于1915年。原有山门,东西两边有厢房,房中间有横匾上 书“灵官殿”三个大字,清宣统二年(1910年)西宁各界捐资将灵官殿整修一新。殿内,供奉着护……[详细]
下石城遗址
  下石城遗址 位于湟中县多巴镇银疙瘩村西,志土河西岸。志土河是条全长不足4公里的由南向北流入湟水的小河,泉水量虽不大,但常年有水。遗址南靠志土河转嘴,北有条小沙沟,西是山坡农田,东紧贴志土河岸,面积约300×200米。遗址上原有用河卵石垒砌的方形石墙,面积略小于遗址。60年代时围墙尚整齐,70年代后逐渐因平整土地被拆去,当地农民将此围墙称下石城,现地面已不见痕迹,只在遗址的东北角覆盖土下尚保留有约3米长的墙基和一些河卵石。由于遗址大部被平整,中部文化层已裸露,西部尚存一部分未动,从未动部分的断面观察,被移动的土层达100-130厘米。从志土河岸边观察,原覆盖土厚约80-90厘米,文化层被移动尚不太大,遗址深层部位保存尚好。遗址地面散布较多的陶片、杂骨、碎块、河卵石及烧土块。断崖处暴露有灰层……[详细]
大金瓦寺
  大金瓦寺,藏语称赛尔顿,为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面积近450平方米,是塔尔寺的主殿。汉式宫殿三檐歇山式建筑,雄伟壮观。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出生时,其母将胞衣埋在大金瓦寺正中即现在的大银塔地下,后来这里长出一株菩提树,有10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现出狮子吼佛像一尊,于是其母在此建立一座小塔,后人在小塔的基础上建起了高11米的大银塔,并将以后形成的寺院命名为塔尔寺。 该寺后经多次扩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布施黄金1300两,白银1万两,将屋顶改为馏金铜瓦。清乾隆五年(1740年),藏王颇罗鼐布施巨款安装了殿脊饰品。殿内塔前陈设金灯、银灯、铜灯、象牙、古瓶等饰品和法器。莲台上有塑、铸、绘画、堆绣的佛像,墙壁、天花板上绘有佛教故事,维妙维肖。殿内……[详细]
虎台遗址
  虎台遗址,位于西宁市西郊,为公元4世纪南梁(小国)的遗址。这个高大的土台是南凉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阅兵台,“虎台”之名由此而来。《西宁府新志》中记载,台的东面有四个高七丈多的土墩,墩与墩之间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东北角一墩高一丈多,台西面还有相连的六个小墩,不知为何时所筑。只是当年宏伟的建筑,景点特色:如今已经荒颓,只剩寑台一座,被包围在高大的现代化的楼群建筑之间。传说南凉王曾在台下阵兵十万,以炫扬武力。西宁诗人李焕章《虎台怀古》一诗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忆昔南凉图霸王,仗铖登台曾誓师。飞扬大纛接云汉,鼍鼓声中画角吹。鲜卑畏威来献马,青海部落拜台下。兵卫森列顾盼雄,观者如山语呕哑。今日读来,仍有一股铁马金戈的气势跃然于纸上。然而,这个兵卫森列……[详细]
卡约文化遗址
  卡约村遗址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卡约村内及北部。李家山乡统辖整个云固川,云固川河发源于金蛾山,上游分为东西两河,两河之间是一南向北高南低鱼脊形的大缓坡川地,当地俗称为鳖跌沟。东西两河由北向南流至卡约村南汇成一河,卡约村坐落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处。卡约村遗址是1924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的,是卡约艾化的命名地。遗址面积较大,除包括整个村庄外,还延伸到村北耕地。遗址可分南、北、西三区,南区基本都压在村庄之下,大部都是农民庄院,南边缘处有少量的墓葬,北区为纯居住区遗址,西区是葬地。南区在庄院墙基下见有较厚的灰层和烧土外,很多庄院墙内都夹有杂骨和碎陶片。北区距村庄约40米,地势略高,70年代前保存完整,并于195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秋为扩大耕地,用推土机将遗址推平,填人北部小沟内,1982年……[详细]
湟源元山遗址
  元山遗址 位于湟源县和平乡蒙古道村。元山坐落在药水河东岸,东南为村庄,北有大路,是座孤立的小山,因山上建有俄博又称俄博元山。面积南北250米、东西200米、高60米,略呈椭圆形。小山东北部土层较薄,部分岩石裸露,西北部土层较厚是遗址主要集中地。小山被开辟为绿化区,修建了许多宽窄不一的小阶梯,从山下到山上各阶梯崖坎皆暴露有灰层、灰坑、残灶、残墓葬等遗迹。山上到处可以见到散布的杂骨、碎石块、陶片及零星的石器等遗物。灰坑内除夹有杂骨、陶片外,有较多的羊粪灰烬,文化堆积厚50-100厘米。所见陶片为卡约文化大华中庄类型的加砂陶素面及饰有绳纹或彩绘折线纹、变形S形纹的双耳罐、壶、豆、鬲、瓮残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砺石器等。此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宁文庙
  西宁文庙,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文庙街,为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其后经三次修缮,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建成。大部分建筑已被拆改。2004年10月改建后,在原址修建了店铺、广场等设施。文庙的前门设有两个由照壁连接而成的牌坊门,门楣上面分别写有“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这是寓意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在赞颂孔子。穿过这两扇牌坊门,迎面就可以看到气势恢弘的大牌坊,上 书“棂星门”三个大字。棂星门是文庙特有的设置,高十余米,飞檐斗拱,造型十分壮观。棂星门令人惊叹的一点在于,它建于1741年(清乾隆六年),它的承重仅靠没有深埋于地下的四根柱子和八根埋地的斜杆,在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之后,仍然屹立不倒。……[详细]
西宁宏觉寺
  亦称“宏觉寺”、“洪觉寺”。位于今西宁市南大街东侧的宏觉寺街东南头。《西宁府新志》载,“在城南门内,旧名 ‘妙华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 )建,永乐十年敕赐额曰 ‘弘觉’”。该寺在明代前期颇受朝廷重视,寺僧札思巴锁南曾受封为国师,多次进京朝贡。由于明王朝的支持,该寺曾在西宁地区冠盖一方。明末,塔尔寺和佑宁寺等相继建成,弘觉寺遂被取代,开始衰落。清时成为甘肃拉卜楞寺属寺。该寺一进三院,人山门即护法殿,前院两侧分列钟鼓楼,中院主殿塑有三大菩萨像,另有僧舍18间,全寺建筑占地约4亩。解放前夕,该寺成为省内蒙藏王公、千百户和上层僧人来宁时的常住地,寺内仍有少量僧人,但已不举行宗教活动。解放后,建筑被毁,寺址占为它用,现仅留“宏觉寺街”之名。……[详细]
石树湾遗址
  石树湾遗址 位于湟中县李家山乡吉家村西北部。吉家村处于云固川中段的东河西岸,村庄西北地势略高呈舌状,尾端崖边曲向北转,当地将这个转角地带称石树湾(石音旦),实际上该地与村庄连成一片。遗址面积约200×120米,文化堆积厚100-160厘米,东南边缘取土遭到严重破坏。1984年调查时村庄尚在扩建,庄院及取土处到处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碎石、杂骨,断崖处暴露灰层,灰坑和形制不清的红胶泥掺细砂的居住面,西部边缘处还见有人骨及残墓葬。所见陶片有加砂陶的长颈双耳罐、双耳罐、双耳壶、瓮、鬲等残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研磨器,骨器有骨锥等。遗址除取土部位遭到破坏外,其余保存尚好,属卡约文化卡约类型遗址。此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宁南禅寺
  西宁南禅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凤凰山麓。追溯历史,北宋时(公元997~1065)年在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1410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1863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青海省历史最古老的汉传佛教寺院。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一九八六年五月被青海省列为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通明长城遗址
  近日,大通明长城遗址列入了国家长城保护计划,国家文物局已下达抢险加固工程的立项批复,前期设计规划工作正在进行。据悉,东起大通与互助交界处,西至大通与湟中交界处的大通明长城遗址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被专家誉为青海的“八达岭”。2007年,大通明长城被列为中国长城调查项目,日前又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为完整保存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丰富西宁周边的历史文化旅游内涵,我县近日聘请兰州大学和敦煌艺术研究所的专家,再次对明长城遗址做了全面考察,制订了详细的《大通县明长城保护规划》,拟建成一处明长城遗址公园,最终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的目标。……[详细]
龙山遗址
  龙山遗址 位于湟源县申中乡卡路嘴村北山上,当地将此山叫龙山或丹津岭,因该地筑有俄博,又俗称俄博台,又因在卡路嘴村北申中河入湟水口处,所以叫卡路嘴子。遗址坐落在山岭尾端,面积约40×150米,黑色土质,土层较薄并夹有碎石片、石块,文化层裸露,地面到处可见灰层及圆形灰坑遗迹,陶片散布满地,并有较多的杂骨与零星的石器,但陶片细碎看不出具体器形,从陶质上看有齐家文化泥质红陶片及卡约文化加砂粗陶片。石器有石斧、石杵、砺石、研磨器等,遗址除文化层已裸露,保存尚好,是湟源县境内唯一的齐家文化遗址。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西宁北山寺
  位于西宁湟水北的土楼山峭崖间,历史上称为土楼山寺、永兴寺、北禅寺,现又称为土楼观。始建于北魏,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水经注》中说:“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北山寺多用洞窟建成,北魏壁画存于悬崖岩洞中。还利用山势崖型凿造高达10米的两尊金刚佛雕像,因雨水冲涮,现只有一尊雕像还依稀可辩。现存的北山寺是明代重建的。山顶有宁寿塔,悬崖有“九窟十八洞”,用栈桥曲廊连接,是青海少有的寺院建筑。土楼山峻拔雄伟,北山寺嵌筑危岩,奇巧玲珑。……[详细]
34、法幢寺
法幢寺
  法幢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是青海省最大的汉传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始建于1943年,原来位于西宁市城西区园树庄。2003年为给西塔(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建设让路,该寺从园树庄搬迁到这里,这里原是“南山文苑”旧址。法幢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财神殿、玉佛殿和大雄宝殿,这座雄伟的大雄宝殿是2009年8月落成的。法幢寺每年中比较大的宗教活动有六次,信徒分布在西宁、大通、湟中、湟源等市县,该寺在全省汉族信教群众有较大影响。地址:西宁市城中区南山公园南禅寺旁边……[详细]
本布台遗址
  本布台遗址 位于湟中县多巴镇王家庄村。王家庄西原有一藏传佛教所设的本布,现习惯上仍将这里称本布台。遗址面积约100×100米,文化堆积厚约70-100厘米。遗址南部有条大路,西、北、东三面皆为村庄院落,中部尚为耕地,地表散布有陶片,部分地表灰层裸露,南部大路断崖暴露有灰层、灰坑及白灰居住面房屋遗迹。从陶片看都是齐家文化的泥质红陶素面及饰有篮纹的双耳罐、腹耳罐、加砂陶素面及饰有绳纹的罐、瓮碎片。遗址因平整土地和建设村庄对上层略有破坏,保存基本尚好。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