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市 > 七星关区旅游

七星关区文物古迹介绍

大屯土司庄园
  大屯土司庄园位于七星关区东北部大屯乡境内的大屯村和平村民组,距离毕节市区108公里。大屯土司庄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总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设计者在修建庄园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中国建筑样式辅之以彝族的龙虎图腾等民族文化符号,使庄园显得古朴中蕴含着典雅,处处匠心独运,布局合理,结构别致,恢宏大气,人文气息浓郁。大屯土司庄园部分建筑依山势而建,坐东南向西北,由缓坡低平的台地逐次升高,远望呈虎卧之势。整个建筑呈中轴大体对称的三路主体构筑,各路皆有三重堂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布局严谨,结构别致。庄园的左路为西花园(也称时园),前为轿厅以大门相邻,西花园通道由二堂右园墙开门而入,依次由㥞雅堂、祠堂和风雨桥组成。㥞雅堂是余达父先生读书著……[详细]
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
  贵州抗日救-司令部旧址贵州抗日救-司令部旧址位于市区和平路74号,建于清末。该馆是贵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圆先生的住所,也是司令部驻地。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肖克、-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按照团结民众和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建抗日救-的施政方针,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下设三个支队。请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的毕节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司令,0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六军-李国斌、廖明、欧阳崇庭分别担任三个支队的政委,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担任支队长。司……[详细]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华苏维埃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市区百花路19号,始建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全面维修后,将“川滇黔革命委员会旧址”和“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两处革命纪念地辟为毕节地区博物馆,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1936年1月,红二方面军、二、六军团根据-指示,为了粉碎蒋介石的“围剿”进入贵州,创建黔西北革0据地。2月3日渡过鸭池河天险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2月7日在任弼时同志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任弼时和代主席陈希云发表讲话,阐述0、红军、革命委员会的宗旨、职责、任务。为有利打击敌人,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到毕节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该旧址现有文物藏品近千件。地区博……[详细]
毕节烈士陵园
  毕节烈士陵园毕节烈士陵园座落在倚山傍水的毕节城西北凤凰山,占地面积87亩,面临倒天河,背靠文笔山,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森林覆盖率达95%,既是毕节市城区的风景名胜,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58年建成。近年来,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地区民政局和毕节市委、市政府多次拨款对毕节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扩建和修缮,使之更加庄严肃穆。目前,陵园内安息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夏曦和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司令员阮俊臣以及赵文海、欧阳崇庭、陶树清、席大明、范建章等137位烈士。陵园内的“夏曦同志之墓”为肖克将军亲笔书写,夏曦墓左右两边还立有谢光中、夏震雷(夏曦之子)、缪正元等同志题写的碑刻。从陵园门口经中心道至革命烈士纪念碑两旁,立有由原毕节地下党和红二、六军团领导人……[详细]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
  红二、六军团政治部旧址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创建了黔、大、毕革0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红六军团政治部就设于毕节城区中山路12号原安息会会址内,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员-等领导同志在此办公。黔、大、毕苏区的开辟,使得红二、六军团赢得了时间,使长途转战的部队得到休养生息,补充给养。军团领导在此抓紧提高部队军事素质训练,同时大力宣传红军是为“干人”打天下的队伍,积极开展“扩红”工作。毕节的尹焕成、陶青龙,大方的张海青等人就是在红军宣传中领悟到革命的道理,毅然参加红军的。此间,毕节5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阶段。红军在毕节期间,带领广大穷苦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工作。把当地土豪的姓名、占有土地和财产、压迫剥削……[详细]
毕节猪拱菁苗族起义遗址
  毕节猪拱菁苗族起义遗址位于毕节,类别为革命遗址、遗迹和革命纪念建筑物。猪拱箐位于毕节市西北部青场境内,主峰海拔二千二百余米,三面绝壁,唯有一路通往大山北门,地形雄奇险峻、巍然磅礴,易守难攻,是清朝末年苗族云、贵、川三省农民起义军总部遗址。1982年4月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朝咸丰十年八月,苗民陶三春、陶新春兄弟率众于赫章县韭菜坪起义,九月挥师转移到毕节市猪拱箐建立义军根据地。咸丰十一年二月,太平军石达开部开往毕节,与苗族义军会合,推动了猪拱箐苗族农民起义。之后十多万义军在清军的倾力剿灭之中,坚持抵抗时间长达七年之久,创下了我国农民起义史上的奇迹。当时,猪拱箐的半山以上为内营,居住苗族精兵与亲属;山以下为大营,混居白彝、土僚、龙仲、蔡家等各族义军。中间以大路为隔,苗为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