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泰州市 > 兴化市旅游

兴化市文物古迹介绍

赵海仙洋楼
  赵海仙洋楼,即赵海仙故居,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家舒巷16号,建于晚清。赵海仙,名履鳌(1830-1904),晚清出生于兴化中医世家。自幼学医,尽得家传。在深谐祖辈医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发展,对中医典籍融会贯通,遵经而不泥古,善治疑难杂症,成为一代名医,并成为晚清所形成的“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所传弟子遍及江、浙、皖等省,求医者遍及大江南北。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不豫,诏天下名医进京御诊,两江总督刘坤一举荐赵海仙应诏,赵海仙称病辞却。其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患疾,亦派专使请治。赵海仙不但医术超群,且医德高尚。每逢乡里水灾疫情,都积极参与义诊施药。若遇贫苦之人上门求医,不但无偿救治,还供其食宿,故有一代仁医“赵半仙”之美誉。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曾任卫生部顾问的秦伯未先生于建国前选编出版的《清代名医医案……[详细]
成氏宅第
  成氏宅第位于兴化市区牌楼东路北侧。初建于明代永乐(1403-1424)年间,改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原为东西两轴各8进,今存东6西7共15进,一律青砖黛瓦马头墙,基本保持原有规模。现存11个院落间,东以室外火巷、西以串廊成南北联接,中以内串廊为东西串联,形成既分又合的建筑格局。现存建筑物多为明建清修,古井、挂落、石刻、木雕分布其间。客厅、穿堂、正厅(锄经堂)、板厅、内院、书屋(小居竹轩)分布有序。曾悬有“两朝忠荩”、“吐凤凌云”等匾额,为我市现存体量相对较大的明代府第建筑群。府邸的最初主人成王进 ,字公楷,明初兴化人。洪武廿二年(1389)以贡生入仕,历官代州学政、蔚州知州和北平布政参议。后以参加“靖难之役”有功,先后被赠封吏部侍郎和兵部尚书(大司马)。历经600年沧桑,到改革开放前,……[详细]
万兴大典
  万兴大典位于兴化市区北城外大街64-70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36平方米。整个建筑群系用上等杉木大青砖建成,共有大小院落7座、天井9个、上下楼房64间,配套平房12间,另有谯鼓楼、营业辅面等近百间。俯视整个建筑群呈“日”字形,结构精巧,防火马头墙高大,相互间通道沟通,大小室、明暗室相互交错,具有防盗防潮功能。风格融徽地与粤桂等地建筑之特征,集当时仓储、保密建筑艺术大成。现仅存西楼和中楼。业主王志广(约1701-1771年),字方永,号秋浦,清代兴化人。曾任广西苍梧道守,官至四品。乾隆年间归里后在北城外建万兴大典。历久经营,直至日寇入侵兴化而歇业,长达200多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以及泰州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来兴实地考察,认为万兴大典是国……[详细]
兴化东岳庙
  兴化东岳庙位于兴化市区牌楼路41号。主体建筑初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其中四圣观建于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是兴化历史上体量最大的道教丛林。明清两朝及当代多有修缮,因战争而颓废。余产(东岳庙正殿及四圣观、财神祠等殿室)建国后曾归文化部门使用。主体建筑正殿为前后两殿,中间以卷棚勾搭连成,深邃阔大。前殿为三间七檩硬山顶,开阔15米。后殿高18米,重檐歇山,内呈方形藻井式。前后殿之间以五檩卷棚相衔接,相接处为层层叠叠的斗拱,工艺精湛,为国内罕见。从外观看,大殿重檐歇山九脊高瓴,戗角飞翘,檐下饰以斗拱、额枋、雀替。瓦垒角下悬楣子、风铃。脊瓴中央置铜制葫芦形宝瓶,两端有鸱吻。凡脊皆塑有仙人、走兽。气势恢宏,雄伟壮观。2008年基本按历史原样修复。除正殿外,恢复山门、十王、文……[详细]
中原才子坊
  中原才子坊位于今儒学广场西南侧,石质,四柱三门,砖木重檐,东西向,下为旧儒学街。牌坊初建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为嘉靖十年(1531)辛卯科经魁宗周(官至四川马湖知府)、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进士宗臣父子而立,名“父子科第”。嘉靖三十九年(1560)因宗臣逝世,于“父子科第”坊的背面加镌“中原才子”,又制匾悬于四牌楼上。后因年久失修,重檐、坊额尽失,仅四根石柱仍存。2009年按历史原样复建,并按原儒学街原高度将地坪下沉。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明代兴化人。著名文学家,“嘉靖七子”(又称“后七子”)之一,被誉为“中原才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副使。其《宗子相集》15卷入《四库全书》,其中《报刘一丈书》入《古文观止》,建国后曾作高中语文教材。中……[详细]
兴化城墙
  兴化城墙初建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为土城,元末坍塌。明朝洪武五年(1372)用砖重建,内外环水为濠。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因抗倭需要加高至11米,外昂内卑,底宽13米。重立四门崇四楼,东为启元门、观海楼;南为文明门、怀薰楼;西为威武门、见山楼;北为肇魁门、仰宸楼。又辟东南西北四门水关与城内市河相通,城墙上设窝棚哨所20处。历经南宋抗击蒙古,元末张士诚起义,明末“三王”起义(新昌王抗清),以及近代抗日战争时期收复兴化城等战火,城墙斑驳残败。1958年,经省政府批准,主体基本拆除。现仅存东岳庙北侧和东营街东侧两部分。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东岳庙北侧一段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兴化市政府对该段城墙进行大修,2010年在此北侧新……[详细]
兴化四牌楼
  四牌楼位于江苏泰州市,四牌楼里是层层叠叠、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书法匾额,启功、沙孟海、赵朴初等47位当代书法名家的墨迹相互辉映,让人目不暇接,小小四牌楼,能让这么多名家青睐,足见其分量。四牌楼最初建于明代,里面陈列着宋至民国初年兴化籍名人孝子、名宦良臣所获得的匾额,供乡人瞻仰与学习,这些匾额大都由当时的统治者亲书或颁发,传承至今,当属不易,可惜“文革”中,楼毁匾散。上世纪80年代,兴化市重修四牌楼,基本按原貌建设,占地面积比历史上扩大了近一倍,也从民间收集到楼中原匾7块,但原来的字迹均已模糊得无法辨认,所幸的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楼顶部的“五岳朝天”仍然是旧时的饰物。景点位置泰州市兴化市牌楼路……[详细]
家舒巷古民居群
  家舒巷古民居群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家舒巷中。原为明代御史舒楚后代所建府第,为区别城南舒家大巷而命名家舒巷。清代以来或售或修而成民居。巷东侧主要为清代名医赵海仙(履鳌,1830-1904)故居,西侧北部门楼高大,水磨砖砌,雕饰精美,多布有正厅、轩廊、书斋,横跨东西。南去为清代名医魏荫塘(1866-1932)之鹤山堂,东西两院,南北五进。魏、赵两门为清末“兴化医派”的主要代表,数代名医,名播天下。家舒巷古民居群多为明、清建筑,连片成群,青砖黛瓦马头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科学价值。1986年,兴化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郑板桥林园
  郑板桥林园位于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西北角,该地俗称郑家大场,为郑氏祖坟地。此处五条河流交汇,状似五龙戏水,形象凤尾,故称凤凰宝地。郑板桥林园自1986年规划建设以来,经1993年、2003年、2007年三次大的修缮扩建,现初具规模。林园占地9000平方米,仿古建筑物1200平方米。内设陵园区和史料陈列室,陈列室布展反映郑板桥生平的浮雕、艺术成就、板桥道情碑刻、抱柱楹联、名人匾额、砖刻等。有郑板桥书画作品,供游者选购收藏。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刘熙载故居
  刘熙载故居,坐落在繁华的兴化市城区。古老的门楼,在喧闹中独自发散着宁静的幽思。故居分前后两进,陈设简朴、典雅。故居前进为客厅,厅内古桌一张,座椅数把。长门、格扇雕有各色图案,多为兰花、瘦竹之类。线条简洁、古雅秀美,一如刘熙载淡泊、素雅的一生。厅堂正中,悬挂着当年咸丰皇帝亲笔御赐的“性静情逸”的匾额,这四个字是刘熙载一生严谨治学的真实写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