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庆市旅游

重庆市文物古迹介绍

安达森洋行旧址
  安达森洋行旧址位于南岸区玄坛庙社区海狮路2号,时代为1938—1945年。2019年,安达森洋行旧址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482、岩溪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岩溪桥
  岩溪桥位于合川市城北高石坎办事处。含清代桥,时代为宋。岩溪桥亦名盐溪桥,古志称联济桥、古今桥,是目前发现的巴渝境内两座宋代古桥之一。原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北郊嘉陵江西岸的岩溪河口上。南宋庆元乙卯年(1195年),邑人张彦远始建。清道光丁亥年(1827年),里人朱汝惠加修,在四川省1987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是重庆市内目前发现最早的民间石拱桥,也是重庆直辖后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岩溪桥长24.3米,宽2.5米,高6.2米,单孔跨径5.6米。单卷拱双圈元榫平接式结构,条石为料。年年洪水淹没,近八百年无损。由于草街航电枢纽蓄水工程的建设,岩溪桥实施了搬迁保护,向岩溪河上游移靠了40米,对桥体的石材构建进行修复完善,对桥基进行了加固。岩溪桥为研究川东以及重庆古代桥梁建筑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详细]
江公享堂
  江公享堂位于江津市几江镇狮子街,时代为明、清。江公享堂是明代辅相江渊在故乡江津的府第,座南朝北,砖木石结构,悬山寺屋顶,复合四合院布局三进两厢,结构规矩严谨,三级踏道上门前平台。面阔21米,通进47米,大门竖匾“江公享堂”,大门两侧有楹联“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门额之上正中部位嵌有竖匾“江公享堂”,均为楷体阴刻,笔力厚重工稳,为明成化帝朱见深为褒奖江渊功劳钦题。每重堂的撑弓都刻有明代风格戏剧场面和花草树木的木质浮雕。2000年,江公享堂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江津利济桥
  江津利济桥位于江津市朱杨镇茨坝街,时代为清。在重庆市江津区朱杨镇境内板桥场,有一座历经180余年风雨的古桥——利济桥,又名“万古桥”,当地人习惯称其为“板桥”。此桥横跨溶溪河上,完全用石头建成。利济桥桥形雄伟壮观,桥面雕栏玉砌,堪称一大奇观。利济桥于清朝乾隆末年由乡人募谷筹资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竣工落成。桥长84米,宽8.8米,高13.2米,闻名于江津、永川二区,是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之一。桥头竖有杨氏节孝石牌坊,两侧石栏凿有图案花纹,民间传说的“神仙石”仍镶嵌在桥面中部。虽历经百年雪雨风霜与急流狂涛,其雄奇与壮美仍旧令世人惊叹,关于它的传说更是千古流传。利济桥中镶嵌着一块奇形的十角石。相传这块石头是募资建桥之举感动上苍,神仙所赐,因而人们叫它“神仙石”,亦名“鲁班石”。利济桥两桥头……[详细]
合川文峰塔
  合川文峰塔位于合川市合阳镇南津街,时代为清。重庆市合川区文峰塔位于合川城区南津街街道,因塔身呈灰白色,俗称白塔。据《合州志》及塔内题刻记载,文峰塔又名振兴塔,由合州知州董淳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共9层。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层,共为13层,通高62.2米。文峰塔为八角形密檐式砌砖结构,底层内空直径4米多,顶层内空直径不足2米。塔呈锥体状,塔心为实体锥柱。从底层沿石级螺旋而上,直达第十一层。每层均刻有圆雕神像供人祀祭,顶层原有木刻魁星点斗立像,现为泥塑。塔外每层洞门上方有额楣,题词用青花瓷片镶嵌,分别以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欲罢不能、俯瞰嘉涪、扶摇直上、路入蓬瀛、春风如意、气象万千等语示塔之气势雄伟及某种祝愿。文峰塔属风水塔类型。游人登塔远眺,山光水色……[详细]
黄桷垭文峰塔
  黄桷垭文峰塔位于南岸区黄桷垭镇文峰山,时代为清。2000年,黄桷垭文峰塔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佑溪无铭阙
  佑溪无铭阙位于忠县井镇佑溪村,时代为汉。无铭阙,俗称宝塔子,原是墓前阙,位于重庆市忠县城北8千米处的涂井乡佑溪村,2003年已搬迁到忠县白公祠内。无铭阙始建于东汉,已有1800余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仅存的重檐式仿木结构石阙。阙身高5.44米,共有九层,四方阔8米,是一座由九墩不同形状的石料相互攀附、叠砌而成的奇特建筑物。基础粗壮而稳重,正面雕一只似龙非龙,似虎非虎的怪兽,其上有挂、方、栏额、斗拱匹配成阙身、阙檐、阙盖。第三层和第六层角上分别镂刻着男女裸体力士,形态勇猛健美,弯腰屈膝,全身用劲,好似整个碑阙由他们抬着。在力士上下左右雕满了各种飞禽走兽。阙盖以一个象征吉祥长寿的龟形怪物作为瓦楞。2000年,佑溪无铭阙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详细]
觉林寺报恩塔
  觉林寺报恩塔位于南岸区下浩觉林寺街95号,时代为清。渝州名塔——报恩塔矗立于主城区南岸的涂山之麓,兴建于清乾隆22年,竣工于38年,历时16年。塔高七层,砖石垒砌,巍峨入云。从下到上,逐层收拢缩小,层周有外突觚棱翘角,塔内构筑盘旋而上的石阶,可达塔顶,每层镌刻佛像,洞开小窗,可以纵目远眺,山川秀色,鳞次屋宇,尽收眼底。2000年,觉林寺报恩塔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盘溪无铭阙
  盘溪无铭阙在重庆市嘉陵江北岸的盘溪香炉湾,当地人称为香炉石。其地后高前低,下临深沟,前方为嘉陵江。现仅存右阙,已建亭保护,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盘溪无铭阙,其左阙已塌毁,阙身残石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由重庆市博物馆运回馆中保护。此阙西向,由细黄砂石建成。右阙现存台基、阙身和楼部一部份,由六层石材构成,通高415厘米。顶盖有瓦棱之形,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尚存,现已失去。经专家考证,无铭阙为汉代晚期作品,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等学者、名人就曾来此作过考查和研究。1951年,盘溪无铭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始建简易保护亭。1961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重庆市政府拨专项资金,重新修建了汉阙保护亭,将此阙锁盖其中加以保护。……[详细]
莲花石题刻
  莲花石题刻位于江津市几江镇南长江中,时代为宋至清。莲花石水文题刻位于江津区几江东门外长江航道北侧江水中,距几江长江大桥约100米左右。它由36块大小礁石、38段题刻组成,高180.89米,全露面积可达800余平方米。因其宛若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得名。由于石上题刻记录了近800年的长江枯水位情况,因其地处长江重庆段最上游,是长江上游方年水文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石上的诗词、书法、镌刻艺术等均有研究价值。2000年,莲花石题刻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杨沧白故居及墓
  杨沧白故居及墓位于巴南区木洞镇(故居)、东泉镇东泉村(墓),时代为清(故居)、1984(墓)。杨沧白故居位于重庆巴南木洞镇,1946年为纪念杨沧白先生,木洞镇易名沧白镇。解放后改称木洞镇。杨沧白(1881—1942),名庶堪,号邠斋、天隐阁,原四川巴县木洞镇人,现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人。1903年创立四川第一个旧民主革命组织“公强会”,1906年该会改组为“同盟会重庆支部”,杨沧白任主盟。1911年,杨沧白率众推翻清朝川东政权,成立“重庆蜀军政府”,先生谦任高等顾问。先后曾任四川省长、财政部长、广州政府大元帅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执委和候补监委、广东省长、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等要职。1942年8月6日,杨沧白先生在重庆病逝,1944年12月25日,国民政府将位于洪崖洞的建国路(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详细]
法国水师兵营
  法国水师兵营位于南岸区弹子石千泰巷142号,时代为1902年。法国水师兵营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谦泰巷142号,坐落于“重庆外滩”南滨路上,建筑风格上可以说是中西合璧,有序0-环绕、陈而不腐的木质地板、青砖旧瓦、牌文题刻,历史和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积淀。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正式成立,英人霍伯森首任重庆关税务司,川东道张华奎为关监督。从此,历史宣布重庆开埠。经与清政府议定,法国政府于1896年3月在重庆设立了领事馆,任命原驻汉口副领事哈士为重庆首任领事,馆址设在城内二仙庵,后迁至领事巷。凡四川、贵州、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的事务,皆在其管辖之下。1902年,法国海军军官虎尔斯特率领测量队乘法国军舰,在重庆南岸建立了法国水师兵营,人称奥当军营。重庆法国水师……[详细]
余栋臣故居及墓
  余栋臣故居及墓位于双桥区通桥镇新民村,时代为清。2000年,余栋臣故居及墓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陈列馆)
  重庆徐悲鸿旧居位于江北区大石坝98号,时代为1942-1946年。石家花园(徐悲鸿旧居陈列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大石坝街道石门社区渝江村1号。1931年,前重庆商会会长、川东慈善会主席石荣廷在石门地区买下了江家堰(即现在盘溪河)及周围的田土,开始修建一幢中西合璧的楼房和庭院,取名“培园”或“磐石书屋”,但当地人都习惯称之为石家别墅。该花园是集书法、石刻、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中西式结合的建筑,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正屋、院坝、佣人房、地下石屋四部分,总建筑面积1912平方米。徐悲鸿先生在战乱中旅居重庆后,喜爱文人墨客的石荣廷将紧邻其小院的二层小楼提供给徐悲鸿居住。抗战期间,徐悲鸿和夫人廖静文在此地工作生活4年多,1946年才离开,期间他筹建了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详细]
聚奎书院
  聚奎书院,位于重庆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是重庆市保存最完整的的书院园林建筑,始建于光绪六年(1880)。正中为讲学厅,后为孔子堂,两侧为学生自习室,周围为教师住所。教学除授“四书”、“五经”、《春秋三传》、《孝经》外,还课以《汉四史》、《方舆纪要》、《文献通考》等。白屋诗人吴芳吉曾就读于此,辛亥革命烈士卞鼐曾为学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聚奎学堂。民国后相继建立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抗战后,举行建院60周年纪念,台静农教授赞道:“聚奎能屹然一隅,延续至六十年之久者,诚我国近代教育史所罕见。”陈独秀、吴玉章、冯玉祥、黄炎培等均到院参观,无不交口称赞。至今原院规模及碑刻等,均保存完好。院内参天古木簇绕四周,幽静典雅。大门石刻联:“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院门石刻联:“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