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
  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位于福建省长乐区江田镇南阳村。南阳村是福建著名的革命基点村。南阳村位于长乐、福清、闽侯三县市交界处,从长乐江田至南阳村,高山夹峙,一径深入,途中有三道隘口,地形十分险要。1944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由永泰县龙屿乡官烈村兔耳山迁移到长乐南阳村。闽中特委机关及闽中游击队和省委武装队伍也随着进驻南阳村。距村五里许的九坑山(笔架山)山洞,是当年省委机关安放电台和召开秘密会议的地点。省委机关在南阳村期间,领导全省地下党组织,开展抗日反顽武装斗争,召开省委干部会议,组织学习毛泽东《一九四五年的任务》的报告,举办两期党员干部训练班。1945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撤出长乐南阳村。1991年,中共福建省委南阳旧址开始修复。包括原省委机关办公楼(陈氏祖厅)、省委武装部队住房、闽中游击队……[详细]
刘六符故居
  刘六符故居,坐落于潭头镇二刘村。坐北朝南,为典型明清古建筑。土木结构,双落透后,隔以前、中、后三个天井,两侧撇榭。四扇三间,四面风火墙,块石基础,硬山顶。纵深38.2米,通宽13.6米。第二进大厅西侧后房,即为刘六符出生及少年生活居所。大厅中脊楹柱高达6米,厅内藻井、悬钟、斗拱、插屏、游廊乃至柱础,均精雕细刻。大厅前均横贯走廊,通风火墙月门。后天井南阶上亦有一道走廊。因此,风火墙东西两侧均开启三扇月门。后天井有水井一口,于今仍可汲饮。围墙正门外为石板埕,占地面积125平方米,其间一口月爿池,面积60平方米,南端居中遮以马鞍形照墙。刘六符就义前未曾婚娶,此后百年沧桑,未有人对故居加以修葺养护,秃垣断壁,蓬蒿没人,椽檩摧折,户牖支离,满目残破凋零。[3]为了纪念刘六符,刘永奇等后裔已将刘六符的故……[详细]
463、梵天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梵天寺
  梵天寺位于大轮山南麓,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庙之一,与福州鼓山涌泉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漳州南山寺连为福建沿海一线的名寺。在厦门与南普陀寺同为闽南著名的佛寺。梵天寺距同安县城1公里。创建于隋代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原名兴教寺、有庵72所。宋熙宁二年(1069年),合为一区,改名梵天禅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火,明洪武十三年(1370年),名僧无为及徒智性等和尚募缘重建法堂及寝室,十七年重建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文公书院、千佛阁、仰止亭、魁星阁等建筑群,由下而上、层层叠起,座落在大轮山南坡山谷一条中轴线上。宋朱熹为同安主簿时,常到梵天寺游玩,留下多处摩崖石刻,明代王京建筑的仰止亭、刘裳建的石瞻亭、林希元倡导的紫阳书院等,都是纪念名儒朱熹的重要历史建筑。寺院里还……[详细]
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
  闽中抗日义勇军集训旧址位于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坑头里小组。1934年至1949年间,闽中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雷光熙、邱子国、方子明、黄国璋、苏华、林汝楠等都曾在庄边赤石宫组织群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并以垵口村、安马洋村、半岭村作为革命活动据点。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国共两党经过多轮谈判,于1937年9月达成合作抗日协议,双方商定:闽中抗日义勇军正式点编前先在莆田庄边赤石垵口村集中整训。谈判结束后,闽中抗日义勇军陆续从莆田、仙游、福清、永泰边境开往赤石宫集中,中共闽中工委着手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对部队进行整训。由刘突军等工委领导人负责对战士们进行政治形势和革命纪律教育;由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吴德标任军事总教官,带领战士进行刺杀、格斗、射击等训练;由文化程度较高的翁鸿镗等人……[详细]
465、种德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种德宫
  种德宫最初坐落于厦门鼓浪屿西部鸡母山向北延伸支脉西麓坡地濒临小河处,背山面海,信众称为大道公庵。以后庵未知何故停止祀奉大道公活动,故称其庵为旧庵;称庵前之河为旧庵河。据传说大道公神像被请进种德宫祀奉的年代,大约是在明成化(1455年-1487年)年间。在上述种德宫停止活动后,聚居在现今内厝沃路(内厝澳路)与鸡山路的居民,又募资在鼓浪屿西北部俗称湾仔尾山东南麓坡地(现编为内厝澳路门牌373号)新建一座种德宫。 其始建年代,志书未载。种德宫是一座三门二进殿宇,建筑面积约78平方米。宫后及宫右另筑护厝,整座宫宇掩映于古榕树下,环境幽静,总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正中大门顶石梁横刻:“保生大帝”四字。其上悬挂直书“种德宫”木匾。中门两侧刚门框石柱上分别刻着:“点水活生灵,庙祀桑邦弘种德”及“一丝神脉……[详细]
福全古城
  位于金井镇的福全城是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建造的所城,与惠安崇武城、厦门中左城、金门城、同安高浦城同属永宁卫,明清时代为福建东南沿海重要的海防边城。明嘉靖、万历年间,当地军民曾凭城扼守,抗击倭寇、海寇的围攻,保护一方百姓的安全。在历史上,这里还出过大学士蒋德璟等众多人物。一九三七年抗战时期,因拆运古城墙石建碉堡、炮台,昔号“东南巨镇”的福全城受到破坏,仅遗残垣。 近年来,福全村旅港同乡会以振兴家乡文物为己任,慷慨解囊,倡建原福全城对外主要交通孔道西门城楼。该工程聘请古建筑专家设计,于二○○四年初动工,现已完成主体建筑。 重新的西门城墙高六米,女墙高一点三米,以修边MAO石浆砌筑构;城门顶上建三开间望楼,高0七米,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单檐歇山顶,燕尾高耸,归带堆塑卷草,梁下圆……[详细]
太平岩寺
  “太平岩去城东二里许,在万石岩之东,中岩之上,旧为郑氏读书处。”太平岩寺,位于万石植物园西山南麓,与鼓浪屿相对,隔海相望,风起云涌太平岩寺犹如挂在云雾飘渺之中。寺院林木环抱,泉水叮咚,风景清幽,飞檐雀瓦与丛林磊石相掩映,更显幽深静谧,侧峰数块状如大象朝拜的巨岩,又给寺院增添了神奇的魅力。太平岩寺是当今厦门二十名景之一。太平石笑,古即厦门小八景之一;郑成功读书处,属市级二级保护文物;临蟾宫远可眺筼筜景色,探海云洞能赏泉飞流,不仅是文人雅士吟诗赏景的好地方,也是游客消暑度假的好去处,更是佛教四众弟子净化心灵,精进修学的精神家园。古刹庄严古朴、气宇不凡,具着佛教文化的肃穆和原始生态的灵性,岩寺一园一塔、一殿一佛、一山一水皆如有灵之物熠熠生辉,寺院与周边的景色自然融合,吸引十方礼佛香客之集。地址:厦……[详细]
和佳苏维埃政府旧址(许佳上山大夫第)
  和佳苏维埃政府旧址(许佳上山大夫第)位于高陂镇许佳村,年代为1929。大夫第位于高陂镇许佳村(上山老革命基点村),建于清中后期(约1820年),土木结构,四合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建设面积约15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前堂护坎长约50米、高约10米,是用大山石(铜皮铁骨)干砌而成。大门上正中书楷“大夫第”,前厅、正楼六间起脚四层。左右两侧是厨房,方形天井配有水池。厢房是学堂棚办私塾,教育穷苦人家子弟。1929年8月至10月,毛泽东化名杨先生,偕夫人贺子珍两次经中央红色交通线从和佳苏维埃政府辗转永定、上杭各地指导革命工作。1931年12月由于敌势日涨,中共太平区委、区苏维埃政府转入和佳继续坚持斗争。1933年国民党十五路军占领太平区,1934年春张鼎丞指导成立的太平区工作团和游击队转入……[详细]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
  高湖南湖郑氏宗祠位于仓山区盖山镇高湖村高湖市场旁,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占地854平方米,南偏东85度,由门楼、前厅、厅堂、厢房、天井等组成。门楼为牌楼形式,檐下如意斗拱出跳,重檐悬山顶,大门处有一对石抱鼓。进门处有龙凤藻井,两边游廊,第一进面阔三间,进深五柱;二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均穿斗式构架,双坡顶。原先戏台已倒塌,照壁已被更改。原有林则徐书的《南湖郑氏祭田记》碑一通,现立于福州于山碑廊。1992年11月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明代祠庙建筑的重要实例之南湖郑氏以郑露、郑庄、郑淑为宗。露、庄、淑,世称“南湖三先生”,郑昭于晋时为泉建刺史,过莆口,爱其风土,乃迁祖坟于南山,当时并未安家于此。唐天宝二年(743),三先生为避李承昭……[详细]
上杭临江楼
  临江楼是毛泽东的旧居,毛泽东一生住过的旧居千百处,但是,对每一位衷心敬仰的来访者,临江楼是不同寻常的革命楼,它伴随着毛泽东的一首伟大的人生战歌《采桑子·重阳》名扬天下。风景如画的临江楼曾经是“广福隆”货栈旧址,也是行栈业老板的别墅。这里先后设过酒店,经营过油,盐、米,豆生意。该楼占地约300m2,高三层(外三层、里二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多次到上杭开展革命实践活动,毛泽东曾九次到上杭。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泽东再一次来到上杭,就住在临江楼二楼的东厢房,当时毛泽东正身患严重的疟疾病,是由几个赤卫队员用担架抬着,从永定合溪一路护送着来到刚解放的上杭城。第二天清晨,毛泽东仁立“临江楼”二楼正厅前,迎着深秋劲风,望者对岸漫山遍野盛开的菊花和逝者如斯的汀江水,红四军入闽半……[详细]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民国16年(1927年)4月中旬,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陈国柱(廖华),在兴太上宫馨山书院建立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上宫支部。该书院系清代建筑物,土木结构,位于馨山山顶。1989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的兴山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书院——馨山书院。馨山书院始建于明初,是为了纪念南宋文天祥和岳飞而建。历史悠久,是兴化地区兴学的摇篮,它是莆田市北部山区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也是莆田市四大书院之一。它又是闽中著名的革命的圣地。馨山书院屡经劫难数次遭到破坏,经后人数次重修现仍处于兴角山下,并保有良好面貌。当地政府、党委对其实施各种重点保护,并被命为爱国教育基地。中共仙游县第-支部于1927年4月在馨山书院内成立“中共上宫支部……[详细]
吉庇巷谢家祠
  吉庇巷谢家祠位于三坊七巷东南侧,南临安泰河,东靠八一七路,处于吉庇路中段。中轴线坐北朝南,建筑初建于明代,清末时为谢氏人家祠堂。由临街的石门框入门头房,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北侧设青石门框入一进。一进前天井三面环廊,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构架,硬山顶,轩廊顶部无卷棚饰顶,结构简捷,檩下插拱承托方斗,明代的特征较浓;后天井两侧为披榭,中开石门框入二进。二、三进结构与一进相仿。倒朝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临塔巷建筑。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前后四进,前为浅面厅,进青石框大门为主座。大门框精制,楣上一对青石门簪,明代规制,全市少有。主体建筑用材硕大,三面环廊,当中天井,全用条石铺砌;墙檐下灰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图饰;花厅小巧玲珑,古为书斋。后墙与宫巷相邻。祠……[详细]
文儒坊尤氏民居
  文儒坊尤氏民居位于鼓楼区文儒坊东段南侧,建于清乾隆间,道光及民国初期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围墙。主座共三进,花厅位于主座东侧,亦为三进,皆有后门可通丰井营,其中之一即为丰井营2号。大门原是木构六扇门,民国初期被尤家改建为八字砖门,入门三面环廊,廊下天井,第一进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双坡顶,穿斗式木构架,两侧厢房的门扇、壁扇、窗门、花格全部楠木雕刻精制。斗拱、方正挂洛等雕刻精美,第二进结构与首进基本相同,尤以两侧厢房的四扇对开式楠木门扇,上刻有松鹤、灵芝、花瓶、牡丹、玉鼎、如意、香缘、蝙蝠、龙凤、寿桃等100多种图案。第三进己经改建,后门为丰井营。尤为福州商业界巨富,文儒坊有许多产业,有尤丰街之称。花厅在主座东侧。宅院两座相邻,由主座出入,五十年代作为省公安厅宿舍时,两座相通的小门被堵塞,在花……[详细]
营前模范村纪念馆(瀛洲寺旧址)
  本建筑原始名称无考,瀛洲寺应该是俗名。据《长乐六里志》载:以浮峰山为主,环山有村曰营前,又称营田,又呼瀛洲。寺因地名而立匾(营前古名“瀛洲”、“瀛前”),而地名因寺而传布。瀛洲寺始建于乾德二年(西元964年),原名不详。据载,明代戚继光入闽平倭,曾屯兵在营前(所谓营前,指地在戚参将军营之前),于是这片田被称为营田,又称“瀛洲”、“瀛前”,寺也被称为瀛洲寺,代有兴废。民国16年(公元1927年)12月,黄展云等在营前镇创办“营前模范村”,作为全省示范,禁,-禁毒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王荷波(已殉难)的弟弟、中共地下党员王介山返回福州,经郭寿生介绍到营前模范村任村警备队队长。他率众“破除迷信陋俗”,捣毁瀛洲寺佛像近千尊,将寺庙改为村部使用。后来模范村又在此寺办起营前……[详细]
后龙古建筑群
  后龙古建筑群位于屏南县屏城乡后龙村,年代为明、清。简介:由龙津桥、柏舟遗烈坊、张氏宗祠、慧光寺等四处古建筑组成。龙津桥为木拱廊桥,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桥长33.5米,桥身东西走向,拱跨23米,桥屋面阔十三间,悬山顶,桥面鹅卵石铺砌,桥头天后宫为附属文物。“柏舟遗烈”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坐北朝南,通高5米,两柱一间三楼式,葫芦顶刹,中嵌圣旨牌,横匾中刻“柏舟遗烈”、左右各刻旌表内容,额坊浮雕精美图案。张氏宗祠于清嘉庆六年(1802)重建,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有戏台、天井、大厅等,占地面积382.8平方米。大厅面阔三间,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硬山顶。慧光寺在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崇祯十六年(1643)及清代均有重修,主体建筑正殿等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