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旅游

福建省文物古迹介绍

龙岩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
  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龙岩市虎岭山闽西革命烈士陵园内,为纪念历次革命战争中牺牲的闽西革命先烈而建。1955年奠基,1956年10月19日落成。纪念碑占地面积1500万平方米,碑高25.38米。汉白玉、花岗石垒砌。基台三层台坪,周围栏杆;四面分别镌刻邓子恢、张鼎丞、魏金水、伍洪祥等题词。1991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闽西是当年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10多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在册烈士24000多人,占福建省烈士总人数的53.6%。为了缅怀褒扬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闽西人民于1955年在龙岩市城区虎岭山兴建了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1984年,根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谭震林副委员长生前提议在烈士纪念碑北端兴建闽西革命烈士纪念馆,1……[详细]
忠山古建筑群
  忠山古建筑群位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年代为明、清。简介:由先贤祠、永兴庵、楚山公祠、隆武桥、庄氏宗祠、陈家大院、庄述富民居等七座建筑组成。先贤祠:始建于元至正年,清康熙年大修,坐东朝西,由院坪、下堂、边廊、天井及上堂组成,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上堂面阔五间,进深六柱,上堂四根正金石柱为梭柱造,柱高4米,直径近1米,柱础为上、下两节高浮雕的莲瓣仰覆式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风格。永兴庵:始建于唐会昌年,清同治辛未年(1871)重修,由院坪、山门、前殿、天井、边廊、大殿组成,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九柱,明间抬梁减中柱,悬山顶。楚山公祠: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坐东朝西,由院坪、护厝、门楼、下堂、天井、花厅、上堂、后堂组成,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隆武桥:……[详细]
243、离相寺
离相寺
  离相寺在泉港区境内素以历史悠久著称,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佑六年(公元909年)。相传,当时建筑规模宏大,为九进院落结构,在当地实属罕见。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已难再见一千多年前的状貌了。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尚保存有一口唐代古井,井壁为细碎石块所砌,井盘由一方整块大石板凿穿而成,井水清洌纯净,寺内用水即取自此井。可惜修建驿峰公路,此井恰位于路当中,不得已将之填覆。离相寺位于泉港中心工业区、驿峰公路环岛东北角,距公路约有四五十米,寺宇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系砖石结构,东西两侧均有两层护厝楼,前有宽阔的石埕,外有条石围墙。与传统的寺庙建筑不同的是离相寺前厅只开一门,且偏在右侧,门额上嵌着“离相古地”石刻。上厅是大雄宝殿,系硬山式屋顶,屋脊上饰有红色琉璃双龙朝塔,进深面阔均为三间……[详细]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莆田党团混合支部成立旧址
  闽中第一个中共支部成立旧址哲理钟楼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仓后路7号。1925年底,中共中央派莆籍共产党员陈国柱回莆田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哲理钟楼就成为地下党的革命活动据点、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诞生地、闽中革命的摇篮。陈国柱奉中央指示回莆后,应聘在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母校哲理中学任教,住在哲理中学钟楼二层。1926年2月,陈国柱在钟楼宿舍内召集经过培养和考察的进步学生开会,宣布代表党组织接收他们加入青年团,同时成立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书记陈国柱,组织委员陈天章,宣传委员陈德来,直属党中央领导,使闽中成为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三个地区之一。同年6月,陈国柱将原发展的团员全部转为中-员,发展为中共莆田支部。支部改建后,积极向农村发展党员,在斗争中物色发展对象,吸收骨干分子入党,建立农村党支部。……[详细]
永春红四军标语
  1929年8月红四军进驻永春横口、一都时,十分注重革命宣传工作,沿途处处刷写标语,张贴文告,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的宗旨。横口和一都许多房子外墙上,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红军刷写的许多革命标语。现在郭氏家庙墙上仍完好地保存着两条红军标语:“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共产党打倒帝国主义”、“都市是人类的坟墓,乡村即我们的乐园”,后一条标语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经过血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只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方针,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真理。另有刷写于横口乡环峰村的“思义税典”厝、进兴堂的红四军标语,保存较为完好。“思义税典”厝的标语有:“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打倒勾结帝国主义的国民党。打倒压迫民众的国民党。红军☆”、“军民……冲锋……卫……第四军战地……巡回……”。进兴堂的标语有……[详细]
246、东西塔
东西塔
  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耸立在开元寺拜庭两侧广场中,两塔相距约200米,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详细]
漳州石牌坊
  牌坊又称石坊、牌楼,漳州方言称其为“荷表”,意思为“某人承皇恩受褒表”的纪念建筑。漳州牌坊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历来闻名。清朝年间记载有地点、有名称的牌坊,多达四百多座。虽经历史变迁,至今保留下来还有近50座,分布在漳州各区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牌坊,为位于芗城区香港路北端双门顶的“尚书探花”和“两京敭历坊,(三世宰贰)”两座明代牌坊,和位于新华东路东端岳口启的“闽越雄声”和“勇壮简易”两座清代牌坊。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的石牌坊共有四座,分别位于市区香港路北段双门顶明代石坊,即尚书探花坊和三进宰贰坊,及新华东路岳口街清代石坊,即勇士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四石坊均为石坊木结构,3间5楼12柱。双门顶明代石坊,南北对跨街矗立,与所处的旧城南门老街,组成了极富特色的古街区景观;岳口街清代石坊系清圣祖赐平……[详细]
248、江东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东桥
  江东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福建漳州龙文区与龙海市交界处,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古称“三省通衢”。相传初建桥时,桥墩屡建不稳,偶有猛虎负子过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垒墩,桥墩遂固,故名虎渡桥。而《漳州府志》卷六则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宋绍熙元年(1190年),这里曾架过浮桥,嘉定七年(1214年)郡侯宗正少卿庄夏始建石墩木桥,嘉熙元年(1237年)木桥毁于火,于是在漳州郡守李韶倡议下,建成梁式石桥。《龙溪县志》记此石桥“广二十尺,长二千尺”,桥孔“十有五道”。1970年于古桥上加高架设钢筋混凝土公路桥。今在靠西岸公路桥下,尚存古桥的五座完整桥墩、两跨桥面及……[详细]
桃花溪革命旧址
  桃花溪革命旧址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桃坑村桃花溪自然村,年代为1934-1937年。简介:包括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叶飞旧居、阮英平旧居、范式人旧居、陈挺旧居、红军被服厂旧址及战壕旧址。桃花溪(桃坑)地处霍童、虎贝、洋中三镇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道路崎岖,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好,不仅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也是国共合作抗日后,闽东红军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的集结整编地和起始地,成为闽东革命重要根据地之一。1934年9月底,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二团、闽东工农红军独立第十三团及闽东红军独立营在宁德桃花溪的支提寺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标。独立师师部设于桃花溪陈氏祖厅。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成……[详细]
顺昌白龙寺
  顺昌白龙泉位于顺昌县城东南3公里处,有一座峰峦峻秀、风光幽奇的山,名叫岭头船。岭头船,俗称白龙泉,亦作亨龙岭,世传是西晋风水大师郭璞编写《青襄奥语箴言》之所,后又著名扬天下《葬经》。古刹白泉寺就坐落在此山山麓。白龙寺,原名亨龙寺,建于南宋淳佑丙午(1246)。传说清乾隆皇帝借巡察江南之机,欲寻出宫为尼的母亲,一路苦苦打听而未果,至岭头船入亨龙寺休憩。精诚所至,寺内高僧告诉乾隆,其母曾在本寺小住,现云游至沙县夏茂某寺。果然,乾隆终于找到母亲,并携其巡幸江南名寺,以尽孝道。乾隆深感亨龙寺高僧笃诚,遂赐名“白龙寺”,欣然赋诗“谆谆其仁,渊渊其淹。流经两峰,名曰白龙……”可惜的是,白龙泉于清咸丰八年(1856)为兵匪所焚毁,仅存遗址。1987年春以来,信佛人士自筹资金陆续在原址修复了观音堂、大雄宝殿……[详细]
马尾天主堂建筑群
  马尾天主堂建筑群位于马尾麓三岐山,始建于1868年,为一建筑群,现存四处建筑(马尾天主教堂主楼、马尾天主教堂育婴堂、马尾天主教堂老人院、马尾天主教堂小修院)。根据《马尾区志》记载,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为西班牙神甫创办的小修院的宿舍;光绪十一年(1885年)以原房屋为基础创立马尾天主教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监督杜业尔新建砖木结构的法国式新教堂。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现存的建筑均建于不同时期。根据《马尾区志》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尾境内已有天主教活动。当时,船政大臣沈葆祯聘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为正、副监督;还聘雇洋匠。这些人大多携带家眷,而且多为天主教徒,法籍和英籍员工在洋匠房之左各建规模很小的教堂。同治五年(1866年),西班牙神甫创办小……[详细]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兴国寺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兴国寺位于沙县凤岗街道办事处东山村西部兴国寺内内。1934年1月,红军东方军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的率领下,历时半个月之久,攻克了沙县县城。1月25日,红军东方军司令部设在沙县兴国寺,大殿为作战指挥厅,彭德怀、杨尚昆等住在左右厢房。抗日战争爆发后,福建省立福州中学、福建省立医学院等6所学校及其他单位内迁沙县,其中福建省立福州中学于1938年2月迁址至兴国寺,1939年8月分设省立初级、高级中学。省立高级中学的中-员积极开展活动,1940年11月,上级党组织将福建省立医学院和福建省立高级中学的党员组合成立中共沙县工作委员会。1941年党组织派中-员陈振先进入省立高级中学就读,组织开展--,出版《文艺专刊》等进步刊物,发动-,组织100名学生参加艺术剧团第二大队,深入乡镇……[详细]
泉州承天寺
  泉州承天寺,又称月台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崇阳门外东南。在五代时,此地为节度使留以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年)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一度改称“能仁寺”,政和七年(1117年)复名“承天寺”。宋时承天寺香火旺盛,殿堂宏伟,有榕径午阴、偃松清风、塔无禽栖、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晚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十景。寺的中轴线全长300米,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东侧重建有禅堂、祖堂、龙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门面西,高悬“月台”两匾额,为硬山顶三开间建筑,传说历史上“月台”二字时竖时横,有“月台倒影”之奇。寺内植有五株老榕树,七座石塔分立于榕树之间。这里高大的榕……[详细]
中华山性海寺
  中华山性海寺中华山性海寺是连城县古名刹之一,坐落在新泉镇联溪村境内。离319和205国道仅1.5公里。虽然寺在高山之腰,但有水泥路直通寺庙。登临此寺,风光秀丽、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该寺是1983年福建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寺庙之一。中华山性海寺始建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距今620余年,寺在高山之腰,所处地域宽阔,寺前河流潺潺而过,清韵幽幽,登临此寺,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性海寺名声鹊起,香客云集,游人络绎不绝。中华山性海寺原是一座面积不上300平方米的观音庵,它创建于明初,开山祖为圆情和尚。圆僚和尚到中华山时只有一间草寮,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才在中华山山腰盖起观音庵。连城县知县得知圆僚和尚有点名气,于明洪武四年(1371)令人铸一铁香炉赠予观音庵。沧海横流,红尘卷浪。中华山观音庵从明……[详细]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
  乌石山、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乌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竞秀,有题刻二百余处,遍布全山,书法精美,富诗情画意。以石林园、道山亭、霹雳岩、邻霄台、清泠台、天秀峰,天香台等处比较密集。有唐李阳冰的篆书,宋程师孟、陈襄、李纲、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80多处,篆、隶、草、行、楷俱全,还有蒙文书刻。尤以李阳冰的《般若台记》为最著,全刻高5米,宽2米,字径0.5米,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摄”五个楷书小字,径5寸,据《榕城考古略》载:这段题刻与处州的《新驿记》,缙云县的《城隍记》,浙江丽水的《忘归台铭》,世称“四绝”。原刻在华严岩西侧,“文革”期间,省气象台基建时被毁坏,幸好拓本尚存,1982年在石林区复制。宋刻多榜书、题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