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越秀区旅游

越秀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启明四马路10号民居位于越秀区启明四马路10号,年代为1927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启明四马路10号民居为第九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广州起义史迹第一公园旧址位于广州市公园路,就是广州现在的人民公园,由于广州起义的当时充分利用的公园的场地。地址:越秀区连新路8号(现人民公园)……[详细]
  建于1930年,是纪念粤军名将邓仲元而建,解放后改名为广州美术馆,该馆是国家藏画单位之一,经常展出历代书画名家的美术作品。……[详细]
  广州民间金融街位于越秀区长堤大马路,毗邻珠江北岸,全长约800余米。早在80多年前,长堤就有着“中国金融街”的美誉。在经历繁华、没落与复兴之后,重新以民间金融业定位而再次出发的长堤更显“金融味”。沿着金融街,不同寓意的金融雕塑沿街而立。从街口进入,沿途可以看到主雕“经纶济世”,副雕“金钥匙”、“财富如意”、“第一桶金”、“五羊鼎”、“广州金融街标志”等。其中,广州金融街标志借用算盘这一传统计算工具造型,表征与财务和金融相关的内涵。广州长堤,从修筑开始就与商业、金融有直接关系。百余年前,张之洞为“防洪”、“兴商务”而兴建广州长堤,将西关的繁富引向长堤;88年前,孙中山先生在沿江中路193号亲手创……[详细]
  吊碑井在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福泉街口,是广州九大名井之一,为宋井。因为过去井中有块刻满符箓的石碑,斜伸出井壁,故称吊碑井。吊碑井井口直径0.35米,井身直径约2米,深约7米,井身为红砂岩石所砌。井内有一石如碑,上半部嵌于井壁,下半部斜挂于水中,略低于水面,呈红色,可见石斑,无文字。阮元《广东通志》载:吊碑井在城中六榕寺旁花塔街。井栏甚小,井内甚大,有石碑横于水上,长四五尺,其半在井墙土内,形如吊挂于井中者,故名。味甘美,居人取汲于此。如此清泉,可惜黄谏《广州水记》中没有记上。《南海百咏续编》则载:县志谓井中有古碑吊挂如菱栖状,井因得名。细审视之,乃花塔之基石,其色鲜红,盖东莞丹石,非碑材也。然井……[详细]
  邓荫南墓 位于广州市先烈南路,东邻兴中会坟场。进入墓门,在墓道旁竖着“邓荫南先生墓表”,胡汉民撰文并书,简介邓氏生平,1929年立。墓表西侧是墓园的中央。墓长方卧石形,水泥结构,坐北向南,高20厘米。墓顶平置“陆军上将邓荫南先生之墓”墓碑,与一般墓碑竖立墓前的形制不同。北面建有纪念碑,高9米,呈方柱形,石米批荡,顶尖四面呈钝三角形,正面题“邓上将荫南纪念碑”。邓荫南(1864~1923年),广东开平县人。早年赴檀香山经商。清光绪二十年(1894)与孙中山结识,加入兴中会,次年回香港,参与筹划乙未广州之役,其后三洲田起义、广东新安(今宝安县)武装响应武昌起义,以至民国成立后讨袁、护法、驱莫、讨陈……[详细]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旧址 位于广州市文明路246、248号(原文明路13号及13号之一),是一座两间紧邻的两层半砖木结构的楼房,深15米、宽9米。坐南向北,东南西三面紧靠民房,北面临街,有骑楼。前半部三层金字架瓦顶,后半部两层,顶为两个平天台,在二、三楼临街处有阳台,里面中部有门相通,两间连成整体。 1924年12月中旬,胡志明从莫斯科到广州,次年,在此改组了越南革命组织“心心社”,吸收胡松茂,黎鸿峰等人成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越南劳动党的前身),提出推翻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组织工农兵政府,联合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纲领。以此为会址,编印《革命之路》,秘密输入越南;并在此举办越……[详细]
  龙虎墙位于越秀区德政中路。2015年8月1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整体从文物本体外缘外延5米,南至文明路现状路北边线。墙东侧局部至省中山图书馆西墙线,以及革命广场西侧现存墙基东边线,与国保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的保护范围相连。墙西侧局部不足5米处,至相邻住宅楼东墙线。建设控制地带:无。国保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与革命广场的建控地带已涵盖本次建控地带,本次不另行划定。……[详细]
  王兴将军墓 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南秀湖畔。墓坐东向西,封土呈馒头形,墓碑刻“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立石墓志一方,高0.55米,宽0.45米。王兴墓原于1952年在南箕村发现,当时墓碑已不存,墓穴中埋一大陶瓮,瓮口覆盖志石一方,内盛有骨灰和残金饰。1954年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葬于越秀公园。现立志石为原件,墓碑是迁葬时所刻。王兴(1615~1659年)字电辉,广东恩平人。他于明末在恩平聚众起义,其后拥护南明政权,被隆武帝授为副总兵,镇守阳江、阳春等地。后永历帝又授他为都督总兵官,虎贲将军,并加封为广宁伯。顺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发兵10万,水陆两路合攻恩平……[详细]
  清真寺又称濠畔寺。位于广州市人民中路濠畔街。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建。1949年后,伊斯兰教的主麻聚礼轮回在此举行。寺内的看月楼、南北廊、水房等已被拆,现仅存寺门和大殿。寺门朝南,上盖瓦顶已坏,残存墙垣与石门框。门上还有镌刻“清真寺”3字的石匾。大殿坐西向东,面宽五间18.8米、进深五间19.6米,重檐歇山顶,碌灰筒瓦面,正脊的灰塑已坏。殿身梁架为十三架用四柱前后三步梁,外檐四架卷廊。除七架梁外,遍施月梁。驼峰、替木、梁枋出头做工精细,殿内饰卷草花纹金木雕刻花罩。两侧山墙各开3个拱券门,均为六抹菱形花心隔扇,颇具特色。是保存较完整的清初建筑。199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