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武汉市旅游

武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新华日报》社旧址位于武汉市江汉区民意一路大陆里4—6号。《新华日报》是全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机关报。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一面旗帜。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几经中共中央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的周折,冲破0-,在武汉正式创刊。社长潘梓年,经理熊瑾玎,总先后由华岗、吴克坚担任。报社初设于汉口成忠街53号,后迁至民意一路大陆里。《新华日报》在武汉期间,每日出对开一张,共出刊287期。发行量约一万余份。报纸的主要栏目有专论、国际述评、经济述评、时事问答、编余杂谈等,副刊辟有工人生活、妇女之路、社会服务等专栏。报纸刊载的时……[详细]
  德国领事馆:沿江大道130号,1895年以后建成。建筑周边采用两层券廊处理,黄色拉毛外墙,红瓦坡屋面。主入口设在正中,有门斗凸出,正面用条石砌筑台阶,两边做坡道可直接驶进汽车。屋顶设有塔楼,塔楼四侧开半圆形天窗,塔楼顶有德式花饰,具有典型德式建筑风格。每次开车驶过汉口沿江大道,陈剑霄都有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一幢幢历史老建筑,风格迥异地排列在路边,对他展示厚重的美感。“我有时到江滩去,都会先伫立在老德国领事馆前,欣赏它所蕴含的文化。”陈剑霄说,这种领悟只有熟知建筑的人才能深有感触,一栋建筑启开的思路,能让他想到很多、很远。对于德国领事馆,陈剑霄最为欣赏的就是边上的市政府礼堂建筑群,与老德国领事馆……[详细]
  莲溪寺是武汉市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它创建于元末明初,原址位于武昌中和门(今起义门)外绿瓦窑地方。当时传戒挂单,香火旺盛,“为十方之丛林”,明末全部被毁。清康熙年间由法融长老在现址重建,1856年(咸丰六年)又毁于战火,仅存碑记于荒基山场。旋有正方和尚搭盖茅庵,供春香火。1889年(光绪十五年)从四川来的医僧道明和尚再次重建。他拿出自己的积蓄二千金,并四方化缘,募得水田、山场和树木等资产,着手“重复古貌,以妥神灵”。先后重建了山门、佛殿、客堂、斋房、廊房、寮房数十间,还装塑了不少佛像,添置了经典法器,逐渐恢复到原来“十方丛林”的规模。 现今该寺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当时所建。道明于……[详细]
  中共中央长江局暨湖北省委机关旧址位于武汉市江岸区珞珈山街(原珞珈碑路)12号。 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笼罩在一片-之中,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革命活动完全转入秘密状态。中共湖北省委秘密转移到珞珈碑路12号,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党中央机关迁回上海,同时成立长江局,管辖湖南、湖北、河南、四川、安徽、陕西等省党的工作,罗亦农任书记,陈乔年、任旭、刘昌群为常委。长江局的成员基本上都是湖北省委的负责人,为了工作方便,两个机关就都设在珞珈碑路12号。毛泽东、罗章龙、王一飞、李维汉等人曾在此居住,一些外地来汉的中央委员也曾在这里作短暂停留。罗亦农、陈乔年等人也是从这……[详细]
  辛亥首义烈士祠(武昌紫阳路127号,1911年11月湖北军政府为纪念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烈士所建。原建筑已毁,现仅存牌坊。)辛亥首义烈土祠位于武昌紫阳路北侧127号,与路南的紫阳公园相对,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此祠原为明代楚王宫的遗址。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在此建“万寿行宫”。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标示为“皇殿”。民国初年,一度作辛亥革命烈士遗孤教养所,并供有彭、刘、杨等烈士牌位。1936年前后,由辛亥首义志土喻育之主持修建辛亥首义烈士祠,主体建筑为牌楼和草堂。牌楼为水泥结构,三门双层飞檐,额书“辛亥首义烈士祠”七个大字,今仍完好。享堂供奉烈士……[详细]
  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位于江岸区一元路2号,建于?~1908年。市文物保护单位。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三镇,武汉成为大革命的中心。此后国民政府从广州北迁武汉,国际名人、国民政府总顾问鲍罗廷来到汉口,住进一元路口一幢三层楼西式房子,汉口美最时洋行大楼,后来人们习惯地称之为鲍公馆。公馆三层,另有一假层,看似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欧式建筑风格,正面三四层突出,有六根廊柱,十分气派高雅。墙上装饰典雅,假层窗户为半圆形,一、二、三楼窗户大多为长方形,少数为门洞形,屋顶有两座塔楼。美最时洋行是德商银行,当时位于德租界,门前台阶多达16级,房屋空间很高。当年一楼是美国新闻人威廉和雷纳·普罗梅主编的《国民论……[详细]
  博学书院旧址硚口区解放大道347号武汉四中内建于1905~1908年市文物保护单位博学书院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牧师杨格非1899年创办,是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校训“勤、朴、博、学”。杨格非的创学初衷,是培养本土的基督教传教士,同时为英国势力范围内的洋行、邮政、海关等机构培养职员。1908年,书院新校建成,占地246亩。博学书院设大学、中学、师范、经学四部。大学部1924年与文华大学部合并,成为私立华中大学,是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主要培养小学教员。经学馆,主要讲授神学及中外历史。课本均用英文版本,学生一律住校。百年红色钟楼与魏氏纪念堂,是博文中学的标志性建筑。魏氏纪念堂是为了纪念与杨格非同时……[详细]
  武昌蛇山烈士祠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南坡。据中共武汉市委、市人民政府《重修烈士祠记》以及其他史料记载: 1938年初,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设表烈祠,为十三师产业,十三师阵亡病故官兵,均有主牌灵位。随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拟在蛇山南坡建成一座临时的忠烈祠,用以表彰先烈、供奉抗战中阵亡的将士,表烈祠就变成了忠烈祠。抗战中阵亡的将士。包括郝梦龄、刘家祺等知名抗战将领以及所有参加武汉会战牺牲烈士们的灵位安放该祠。 1947年,表烈祠维修整理,最终定名为“忠烈祠”。7月7日,抗日阵亡将领灵位入忠烈祠奉祭。1947年以后,忠烈祠逐渐荒废。 2011年,为了迎接辛亥革命……[详细]
  珞珈山街住宅区江岸区珞珈山街1-46号建于1910~1927年市文物保护单位珞珈山街区东临沿江大道,南起合作路,西至胜利街,北达黎黄陂路,占地约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历史建筑约6.5万平方米,,是我市近代历史建筑和传统居住区风貌保存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珞珈山街是条长不到百米的小街,法桐遮阴,街道很幽静,两边建筑都是三层红砖老房子。街中央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花园,名为珞园(也叫兰陵花园)。这片房子是由英国怡和洋行大班杜百里主持修建的,由德国石格司建筑事务所设计,英国民居式样,杂有一点德国味儿,当年属于高级住宅区,主要供英商怡和洋行的高级职员携家眷租赁居住。房屋底层设有汽车房和……[详细]
  武汉剧院江岸区解放大道1012号建于?~1959年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占地5034平方米、建筑面积8480平方米的苏式剧院,曾是武汉地标。在同批大多有百年历史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它是最年轻的。一般意义上的文物,时间概念上至少应是清末民初以前的;历史传承上,则多以中国古典风格及历史延续为主。武汉剧院不只年轻,还做派洋化。虽为苏式建筑,却是正宗的“武汉造”。设计方是中南建筑设计院。因是中国设计师主导,细部上采用了不少中式装饰,如门口6根立柱上,柱头部分并不需木质建筑那样的牛角状承托,但它偏偏有这种“多此一举”;在宫灯及其他装饰细部上,也有很明显的中式传统图案。1965年4月,周恩来、陈毅在这里观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