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南平市 > 政和县旅游

政和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龙滩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杨源乡楼下村龙滩自然村的翠溪峡谷中,距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景区仅2公里。该桥于1962年底动工建造,1965年建成,历时3年多,共使用百年以上树龄杉木800余根,其中有一部分是楼下村村民献出的建房木料。龙滩桥是政和县解放后建造的首座木拱廊桥,桥长31米,宽5米,净跨23米。桥面廊屋高4.2米,共12开间,64根立柱,抬梁穿斗式结构,悬山顶覆以青瓦,桥两侧覆盖杉木风雨板。该桥主墨系年轻木匠师傅杨显华(澄源乡叶甘地村人),石匠为浙江泰顺师傅董金钵。该桥建造于政治风云变幻不断的上世纪60年代,桥梁上至今留下许多反映当时社会政治-内容的标语联文,诸如“常思过去苦,更觉……[详细]
  建松政苏维埃政府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镇西表村内,原为西表村魏氏祠堂,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1934年8月中旬,中央红军七军团二十一师五十八团在团长黄立贵、政委陈一率领下,挺进建(瓯)松(溪)政(和),直捣东平镇,开辟了广泛的根据地。9月初在西表村魏氏祠堂召开建松政边区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建松政革命委员会,由当地农-动的领导人杨顺礼任主席。下旬,在凤池村召开声势浩大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告成立建松政苏维埃政府,在政和的东平一带及松溪的路桥、梅口,水吉的姜地、龙安、浦城的水北、豪村等地全面开展土改运动,推动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苏维埃政府下辖七个苏区政府,500多个村庄9000多人口,……[详细]
  中共政和第一支部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平镇凤头村内。1928年,共产党员杨则仕被秘密派回家乡凤头开展革命活动,组织“读书会”,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1929年7月,杨则仕在杨氏祠堂主持召开会议,正式成立中共政和支部,杨任书记。杨氏祠堂,始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共置一厅十三室,面积760平方米,陈列着杨则仕等17位革命烈士事迹、中共政和支部旧址纪念碑、革命遗物纪念室、建松政边区地形图,以及杨则仕、陈贵芳等革命志士的手迹、题词等十余件,革命文物20多件,革命历史图片47张,中央、省领导题词20多件,具有重要的文献和纪念价值。县委、县政府已把第一支部诞生地“杨氏祠堂”辟为纪念堂……[详细]
  铁坑李三娘祖殿位于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年代为清。简介:坐东北朝西南,由大殿、戏台、梳妆楼等组成,建于山涧之上,山间小路从戏台和大殿之中间穿过,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大殿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4)重建,面阔三间,进深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顶。戏台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与大殿相对,面宽4米,进深6米,两侧厢廊,用八角覆斗式藻井,藻壁上绘人物故事图,重檐歇山顶。左侧梳妆楼为民国时期重建。大殿内供奉“陈靖姑”、“林九姑”、“李三娘”三位夫人,为“李三娘”祖殿。2013年,铁坑李三娘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外延50米,其他方向各外延30米。……[详细]
  坂头花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杨源乡坂头村蟠溪上。始建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清康熙、道光年间二次重修,咸丰三年(1853年)重建,民国元年(1911年)毁于火,民国3年重建。1982年重修。为楼阁式石拱木构单孔风雨廊桥,净跨12.2米,13开间,面宽8米,高16米,南北走向,桥长40米。中央主楼三层翘檐,南北偏楼二层翘檐,每翘檐挂风铃,现尚存九个。桥柱6排80根,桥柱及梁枋上有楹联30余幅。顶有覆盆式藻井,拱、梁、柱绘人物故事、花卉图案。桥内设神龛9个,内塑神像,桥中亭和两端桥亭建有0。桥拱左右两侧的石缝中露出两把宝剑的剑尖,直指溪面。桥亭内存清道光年间重修碑记两块。……[详细]
  定风寺位于政和县澄源乡北斗村,年代为清、民国。简介: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现存的三宝殿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后堂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弥勒殿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观音殿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39.18平方米,三进合院式建筑,中轴线上从前往后依次为山门亭、弥勒殿、三宝殿、后堂、观音殿。弥勒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两边厢房上建有八角形拱顶钟鼓楼;三宝殿悬山顶,面阔五间,明间上饰覆盆式藻井;观音殿面阔三间,悬山顶。保护范围:寺墙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定风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后山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岭腰乡后山村乐平溪上,始建于明代,现建筑为清嘉庆己未四年(1799年)二月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于1969年和2001年两次重修。该桥为典型木拱廊桥,桥长41.5米,宽5米,净跨度32米,孔高8.4米,廊屋高4.5米,除桥两头的两处高大桥墩由石头砌成,以做桥的支力点外,桥的主体部分均由古杉木交叉搭拱建成。桥面上立柱72根,建桥屋17间。桥的东、西两边建有栏板并覆以三层雨披。桥屋横梁及方椽上原绘有字画,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据桥屋主梁上文字,该桥在清代重建时主墨木匠为宁德师傅李正满和张新佑;石匠也系宁德师傅苏成贵和苏成祥。……[详细]
  赤溪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澄源乡下赤溪村西南300米处。该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该桥为木拱廊桥,单孔,桥长33.5米,面阔5米,拱高9米,净跨24米。采用三节苗和五节苗两个系统八字架拱成,结构复杂而牢固,是古廊桥中典型之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桥廊屋内立柱60根,13开间,中心间屋面重檐悬山,翼角微翘,内绘八卦。桥屋两侧鳞叠铺设风雨板,并开各种几何形窗孔。赤溪村民绝大多数为唐代名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后裔,赤溪桥也系颜氏家族集资建造,虽经200多年风风雨雨,至今仍然坚固如初。……[详细]
  大梨溪桥又名交龙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澄源乡大梨溪村北约100米处,地处政和、寿宁、周宁三县交界区,为古代往来三县之交通孔道。该桥架于暖溪支流大梨溪上,因桥东为狮子山,桥西为凤凰山,当地人视两山为两条龙,故取名交龙桥。该桥始建年代失考,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秋重建,1949年曾再次修葺。该桥为木拱廊桥,长27.8米,宽5米,净跨14.5米,孔高6米。桥面建廊屋13间,立柱56根。廊屋高4米,中亭廊高6米,设神龛祀观音。桥西建交龙宝殿,祀临水三夫人。……[详细]
  洋后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外屯乡外屯村洋后自然村,系木拱廊桥。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桥拱跨度33米,宽4.86米,桥屋屋顶距河面25.6米。桥面立柱4排共48根,有桥屋11间。该桥位于古驿道之要冲处,历史上虽曾多次维修,但因年深月久,频遭风雨及洪水侵袭,桥台下陷,桥身倾斜。2007年5月,由本村人吴守木担纲,对该桥进行整体抬升矫正,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维修,历时9个月竣工,从而使该桥得到完好保护。……[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