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聊城市旅游

聊城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位于阳谷县旧城中央十字街首。按《-》、《水浒传》,初称狮子桥下大酒楼狮子街桥下大酒楼,系武松斗杀西门庆处,后称狮子楼。创修年代无考。原为二层土楼,1958年重修为二层砖木结构仿古式楼房,上、下各5间,总高15.5米。阳谷县狮子楼建于北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为数不多的酒楼”。一部《水浒》传遍民间,“狮子楼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为深化狮子楼的旅游特色。关于狮子楼的来历,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宋仁宗年间,阳谷县人口兴旺,买卖繁荣,店铺林立,在阳谷城西街隅首上,有一中药铺,掌柜的……[详细]
  蚩尤陵是以祭祀人文始祖蚩尤为核心的景区,位于阳谷县十五里园镇,是中华各族人民朝拜人文始祖蚩尤的圣地。蚩尤陵占地面积为206亩,分为祭祀区、陵寝区及文化展览区三部分。祭祀区主要景点有陵门、蚩尤神像雕塑、祭祀广场、祭祀台、蚩尤宝殿等。陵寝区主要有枫林区、蚩尤碑亭、蚩尤墓葬和望楼等。展览区主要有东夷文化展览馆、农耕文化展馆等。蚩尤冢,在阳谷县十五里园镇叶街村东首。基部约50米见方,上部为半球形隆起。1974、1994、2006年分别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冢的高度为7.6米,其中地上部分高4.1米,地下部……[详细]
  临清民居位于临清市城区运河沿岸。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清民居包括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赵家大院等众多民居。大部分为明、清时期建筑。冀家大院位于临清市青年街道办事处前关街77、78、86号。明洪武十五年(1382)冀天仪迁调山东兖州护卫,二十一年(1388)改调平山卫临清千户所,举家由山西平阳府岳阳县迁居临清居地,开始置买土地,大兴土木。景泰二年(1451)、嘉靖、万历间陆续增建附属建筑。到清嘉庆年间,武德骑尉冀辉再次扩修,使大家宅第初显风采,功能逐渐完备。至道光初,冀家大院居地已达二万……[详细]
  海会寺清代古建筑群。坐落于阳谷县阿城镇东南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经乾隆、光绪年间两次扩建续修,形成了殿宇巍峨、楼阁连亘的清代典型古建筑群。为华北五大寺院之一。该寺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原有殿宇楼阁168间,2001年仅存81间。由大殿、戏楼、碑亭、千佛阁、刘公祠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既自成一体,又与整体结构协调融洽。建筑系采取北方传统的民族形式,砖木结构,飞檐斗拱。寺内尚存有碑刻、石雕、木雕、彩画及康熙手书诗文。现经住持僧人化缘修缮,又重现昔日光彩。海会寺位于山东省阳谷县城东25公里的阿城镇古运河……[详细]
  阳谷文庙,座落在景阳冈酒厂居民小区。距老城大隅首约200米,南临紫石街,北邻棋盘街,东邻狮子楼园区,西邻景阳冈酒厂居民区。文庙即孔庙,又称圣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元明以后通称文庙。旧制,“府州县皆建孔子庙庭而学官附焉。”因为旧时儒学都设在孔庙,所以又称庙学,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学府。阳谷文庙最早建筑年代,可考的有旧县志所载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的一篇碑记《阳谷县重修庙学记》,距今也已经900余年。元、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清乾隆年间,阳谷文庙主体建筑为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东西长25米,……[详细]
  范公祠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内梁水镇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范公祠是1941年4月聊城军民纪念为抗战捐躯的范筑先及抗战将士而建,原建筑面积为4899平方米,有正门、大殿、二殿、东西厢房、纪念塔等建筑,现仅存正门及纪念塔。正门宽2.24米,高2.95米,左侧门墙内镶有聊城县革命委员会立的范公祠保护标志碑,门前左侧立有东昌府区人民政府保护标志碑。纪念塔高15米,耸立于山门后,庄严肃穆,为四重檐六棱形砖塔,正面刻有“山东省第六区抗战先烈纪念塔”字样,塔身有蒋介石题写……[详细]
  琉璃寺烈士陵园位于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东部。因建在徐庙村,也称徐庙烈士陵园。1939年3月初,中共鲁西区党委和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129师关于开辟泰西山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决定以黄河南岸的大峰山为依托,南向平原,开辟运河以东平原抗日根据地。1939年3月4日,先遣纵队司令部机关和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由冠县东南庄出发,经堂邑北部,到高唐县琉璃寺、许楼(时均属茌平县)等地与津浦支队、青年纵队第3团会合。5日黎明,先遣纵队和鲁西区党委机关准时到达指定地点。鲁西区党委、先纵机关、先……[详细]
  阳谷阿城故城(含古阿井)位于阳谷县阿城镇王庄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阿城故城始建年代不祥,春秋时期已属齐国西边的重镇。直到汉代三国时期,均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晏子治阿”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地。城址呈圆角方形,边长2公里 ,周长8公里 ,面积4平方公里。城墙东南角和北城墙保存较好,其他部分城墙略高于地面。东南角城墙保存长约250米 ,地表上高度达14米 ,地表下2米 有余,宽近30米 。城墙断面反映了城墙结构,由主体城墙和后期补筑而成。主体城墙为板筑棍夯,夯层平整,厚6-10厘米 不等。补筑部分位……[详细]
  武训祠位于冠县柳林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训墓及祠堂是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训的墓葬及祠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训病殁于临清御史巷义学内,遵从他的遗嘱安葬于他所创办的第一处义学“崇贤义塾”东侧,光绪二十九年(1903)堂邑、临清、馆陶三县乡绅在武训墓前为其修建祠堂,武训墓及祠堂的围墙周长890.12米,整体座北朝南呈中轴线排列,依次为大门、碑廊、雕像、祠堂、墓。碑廊的东西两侧有武训魂亭和高歌台等。武训墓及祠堂整体呈长方形,四周青砖围墙,墙外武河环绕,成为一独立大院。武训墓高2米,周长10米,墓……[详细]
  位于朝城镇孟庄村北的孟洼为汉代东武阳旧城遗址。遗址为一盆地,比四周低近1米。其西部为南北向人行道,路西有砖窑,北部为东西向水渠和人行道,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遗址南部为一大型汉代壁画墓(亦称孟洼汉墓),孟洼汉墓遗址2006年5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进一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2007年4月莘县文物管理所对汉代壁画墓开始实施第一期保护工程。孟洼汉墓高10米,边长75米,占地面积5625平方米。(清代《朝城县志》、1997年版《莘县志》均记载此为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台”,“霸台啸……[详细]
  邓庙画像石墓,为东汉时期汉画像石墓。1998年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较为珍贵的画像石35块及少部分随葬品。该墓是鲁西北地区正式清理发掘的一座东汉时期的大型多室石砌画像石墓。墓坐北朝南,方向偏西11度。双寐室东西并排,间距3.8米。两寐室前各有一近方形的“前堂”。两“前堂”左右各有耳室,两堂由耳室相通。“前堂”前为甬道,两甬道各有南向双扇门组成,东甬道东门开启,两甬道门前均有封门石堵门。形成了以“前堂”为中心,前有甬道,后有寐室、左右为耳室的“中”字形,而两“前堂”又有耳室相通,形成了两个“中……[详细]
  聊古庙遗址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镇申李庄东。遗址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遗址表面散布着大量陶片。可识器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属龙山文化至商周时期的遗址。据考证此处应为春秋时期聊城城址,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在遗址西北角有颛顼墓。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在东郡者有庙,民间称‘聊古庙是也’。”……[详细]
  傅斯年陈列馆,又称傅氏祠堂,位于聊城市城区闸口西、东关大街路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傅氏祠堂始建于清代,原是傅氏同族人纪念祖先的地方,传为供奉清代开国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傅以渐等祖人。傅以渐学识渊博,精于考据,对经学、史学、天文、地理、礼乐、法律无不涉猎,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傅以渐曾当过雍正、康熙两任皇帝的老师。傅氏家族是聊城“任、邓、朱、傅、耿”五大家族之一。20世纪90年代祠堂开辟为傅斯年陈列馆。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为傅以渐七世孙。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详细]
  聊城县署,坐落于“水上古城”聊城“光岳楼”西侧,楼西大街中段,整座衙署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左文(吏)右武(兵),前朝后寝,体现了明清时期衙署的传统礼制思想。南北轴线长193.38米,东西宽95米,占地26亩,约17000余平方米,房屋200多间。建筑包括牌坊、照壁、门、堂、房、衙、亭、院、馆、内宅等。现有建筑规模是以《聊城县志》记载为依据,在旧址上复建完工后形成。聊城县署始建于明代,明清六百年间,一直是聊城的“政治中心”。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年,县丞蒋子昭主持修建了这座衙门,后世又历经多次维修。……[详细]
  堂邑镇文庙始建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堂邑旧城东北隅,坐北朝南占地十余亩,现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是鲁西周边几市中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文庙现存大成殿、大成门、原棂星门改建的木牌坊、名宦祠、乡贤祠等,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孔子、实施儒学教育的处所。旧时各府县均有文庙,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庙多已损毁。堂邑文庙虽也遭破坏,但其主要建筑保存了下来。文庙现存大成殿、大成门、原棂星门改建的木牌坊、名宦祠、乡贤祠等,是一座庞大的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