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市 > 庐山市旅游

庐山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庐山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6年)由太府卿陶范创建,为庐山北山第一寺。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近年重修,庙宇宏敞,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其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句,极具哲理。西林寺,号称庐山北山第一寺。位于庐山北香炉峰下,东林寺之西,香谷之南,佛教人文和古建筑历史遗迹兼有。面积60亩。距九江市区12公里。东晋太和二年(367),江州刺史陶范久……[详细]
  东林寺位于庐山西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创设莲社。东林寺在唐时达到极盛,有殿、厢、塔、室共三百一十余间。扬州高借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人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东林寺建寺者为名僧慧远(334~416年),俗姓贾,山西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附近)人。他先在西林寺以东结“龙泉精舍”,后得江州刺史桓伊之助,筹建东林寺。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学问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净土之业,成为佛门净土宗的始祖。……[详细]
  恭乾禅师塔位于庐山牯岭西南的金竹坪,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为恭乾禅师的墓塔。据《庐山志·续志》记载,恭乾禅师在万历七年创建九齐寺,后九齐寺香火日盛。历史上恭乾禅师塔曾多次出现坍塌,1986年经全面维修后,文物管理部门一直定期对它进行维护。重修后的禅师塔分为三级,由八块花岗岩组成,高3.5米,基座直径1.3米,静卧在万绿丛中,庄严肃穆占地200余平方米。四周以雕花栏板与花饰望柱组成的围栏,高雅清新。基座上有六角形石墩,墩上用仰覆莲承托圆鼓石,石上刻有“圆寂禅和尚鼎塔”等字。六角石柱的相轮上,刻有“皇图永固,帝道遐昌,0-常转,佛国增佛,阿弥陀佛”等禅语。在相轮与仰覆盆之间饰以仰覆……[详细]
  庐山毛泽东旧居位于九江市庐山市庐山风景名胜区芦林1号。位于庐山芦林湖畔,建于1961年,人称芦林一号别墅。别墅主体建筑是一栋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1961年中共中央庐山工作会议和1970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同志在此生活、工作。旧居于1984年改作庐山博物馆馆舍。其中毛泽东同志在庐山工作、生活的卧室,依然原物原样保存,供人参观,教育大众。1993年,庐山人民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在芦林湖北端修建了毛泽东诗碑园。庐山毛泽东旧居和毛泽东诗碑园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庐山重要的旅游、接待人文景点。保护范围:以文物建筑本体为界,东至山脚,……[详细]
  庐山摩崖石刻群(玉帘泉摩崖石刻、简寂观摩崖石刻、卧龙岗摩崖石刻、“龙虎岚庆”万杉寺摩崖石刻群),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时期并一直延续至清朝。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以风光雄奇俊美着称于世除了自然风景之外,它的人文景观也蔚为壮观。这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包括庐山的时刻。由于时刻具有保存时间长久的特点,因而被广泛地用来记录史籍经典,成为人类表达记录思想的一种形式。一千多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和政要名流刻石记游庐山带带不断,这些作品诠释着庐山的风貌景致,也记载着历史的兴衰更替。……[详细]
  格地说,没有“陈寅恪墓”这一说法。一般地,人们把位于江西九江庐山植物园的“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的地方称为“陈寅恪墓”。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庐山植物园。此处由数块形态各异的岩石组成。其中一块呈竖长状的岩石正面写着“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反面写着“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庐山植物园敬立”等数字。另一块略呈椭圆状的岩石上面写着黄永玉的手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数字。保护范围:以墓体为界,各向外延伸30米.面积:1500平方米……[详细]
  庐山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位于九江市庐山市庐山风景名胜区小天池景区内。1946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5年9月下旬,陆军第九十九军到九江受降并接替新三军防务。1946年4月至9月,梁汉明军长命令日俘在庐山小天池建造起了九十九军抗日阵亡纪念碑,一以雪国仇,二亦使日俘得以反省服罪。当时建成的“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碑身成三角锥形,象征--,顶上像一柄宝剑,直插云霄。主持建碑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九军军长梁汉明为纪念碑撰一对联:“风萧易水屠龙去,月冷庐山跨鹤归”。1949年后,石牌坊、纪念碑和烈灵台建筑群完整保留。只是碑身上原有“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字样,已被“革命烈士纪念……[详细]
  仙人洞摩岩石刻位于庐山仙人洞,时代为宋、明、近代。摩岩石刻41条,宋代1条,明代7条,近代22条,宋刻佛手岩、明刻天泉洞、蟾蜍石、竹林寺、游仙石、讵可抱眠等。……[详细]
  九十九盘石刻在庐山圆佛殿西、登山小道旁。路旁绝壁间,宋、元、明、清以来题刻甚多,约有九十九盘,笔力刚劲,引人入胜,如:“白云天际”、“清虚灵台”、“烟霞深处”、“天半”、“南无佛”、“土地”等,字体不一,笔锋各异,对研究古代书法有重要历史、艺术价值。庐山锦绣谷底有一溪流,名锦涧。溪上横跨一石桥,名锦涧桥。过桥有一路直达天池山顶。小道蜿蜒盘旋,号称九十九盘,系明代主要登山道,故称九十九盘古道。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御碑亭中的御碑,便是经此道运往山上。沿途道旁的峭壁上,石刻遍布。其中,要数欧阳修撰、王守仁书的《庐山高》题刻,名声最大。无论是诗意,还是书法,均堪称一绝。……[详细]
  在进入黄龙寺前两公里下马石处公路旁一块巨石上“黄龙山”三字映入眼帘,震憾人心。苍劲端庄灵秀的“黄龙山”三字相传为黄庭坚所书。楷体,从右至左阴刻于石上,字直径为85厘米。其中“黄”字与“龙山”两字有一条石缝。雄壮飘逸“灵源”二字,行书阴刻于黄龙寺前灵源桥头左侧三角形巨石上,“灵”于左,下部分掩没土中,“源”于右,比“灵”字稍小。黄庭坚晚年自巴陵略平江临湘入通城,无日不雨至黄龙谒清禅师继而晚晴,邂逅禅客戴道,作长句呈道纯诗句中有灵源两字。踏上灵源桥,目睹“灵源”两字,黄庭坚不禁怆然泪下,思绪万千,赋诗云:“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灵源大士人--,双塔老师诸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