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武威市旅游

武威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武威市博物馆现馆藏文物4.4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2件,一级文件170件,二级文物278件,三级文物594件,是甘肃省第二大历史博物馆。以铜奔马、医药简、礼仪简、木雕、墓志石刻为代表的汉唐文物,以西夏碑、木缘塔、木版画、金碗为代表的西夏文物,以凉造新泉、西夏银币为代表的货币文物,以明清瓷器、牌匾、水陆画为代表的明清文物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发展武威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目前,该馆下辖文庙、西夏博物馆、大云寺、文物复制厂四个单位。文庙位于武威城东南隅,院内古建筑群保存完整,庄严雄伟,古柏参天,槐荫蔽……[详细]
  白塔寺,位于城南20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刘家台庄。相传寺内有大塔一座,周围环绕小塔99座,故名百塔寺。公元1247年,元太宗窝阔台之了、西凉王阔端与西藏地方宗教领袖萨班在凉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商谈”,使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其后,萨班在凉州讲经说法,宣传佛教。他先后改扩建了凉州四部寺(藏传佛教寺院),其中白塔寺是他主持扩建的最宏伟的藏传佛教寺院。据史料记载,寺院规模宏大,巍峨壮观,有4座城门,8座烽墩,东西长420米,南北长440米,四周有围墙,犹如城垣。寺内建筑众多,有山门、钟楼、鼓楼、……[详细]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城南50公里处的张义镇灯山村,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俗称“天梯积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脚下碧波荡漾,薄云缠绕其身,构成了一幅山、水、佛、云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是凉州颇负盛名的旅游胜地。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至明、清时期已成为-教寺院。据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凉州广善寺铭》记载:明朝正统十年天梯山石窟尚……[详细]
  瑞安堡位于民勤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三雷镇三陶村,修建于1938年,建筑类型属于近现代代表性建筑,是全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堡寨式民居,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文化大院。1987年主体建筑维修。1993年3月29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国家投资680万元对瑞安堡主体建筑进行了重修,构筑物维修。瑞安堡系民国时期民勤县地方保安团团长王庆云(字瑞庭)的庄院,取其“瑞”“安”二字为堡名。瑞安堡坐……[详细]
  高昌王和西宁王墓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石碑沟村。 1973年和1984年,武威文物普查队前后两次调查。地面已无封土,均为家族墓,且有立碑,分别为“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简称“高昌王碑”)和“西宁王忻都公神道碑”(简称“西宁王碑”)。1990年,在高昌王墓地发现1座砖室墓,出土有唐代海兽葡萄铜镜和元代白瓷豆4件、铜钟1件等遗物。高昌王碑青石质,碑残,蟠螭首,残高1.3米,宽1.9米,厚0.52米。碑身残高1.82米,宽1.73米,厚0.47米。碑阳汉文楷书36行,行残41字,碑阴为回鹘文,内容详细……[详细]
  磨咀子和五坝山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和韩佐乡宏化村祁连山山前二级台地上,杂木河从南至北流过,磨咀子居河西,五坝山居河东,二者隔河相望,间距1千米。磨咀子墓区面积70万平方米。五坝山墓区面积120万平方米。 磨咀子墓群于1955年发现。1955年和1959年,甘肃省博物馆先后进行三次发掘;2001年,2003年~200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所等再次进行了发掘。磨咀子墓群墓葬密集,出土文物丰富。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建筑址、窑穴和大批汉墓。出土了大量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与马厂类型的彩陶。两汉墓葬……[详细]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原位于凉州(今武威)的护国寺内,现存甘肃省武威市文化馆。碑凿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是西夏文碑刻的珍贵遗物。西夏碑的碑身高2.5米、宽0.9米,两面刻文。一面刻有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是西夏文楷字,计28行,每行65字。另一面刻有汉文,碑头有汉文小篆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是汉文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上半段残缺。碑文的四周有线刻的卷草纹,碑头题名的两侧各有一个线刻的伎乐菩萨,作舞蹈状。题名……[详细]
  旱滩坡墓群位于武威市凉州区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台地上,跨柏树、松树、西营3乡镇,面积2000万平方米。 1972年发现,1975年、1984年武威地区文物部门先后进行了发掘、清理。1985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墓葬时代分别为东汉、魏晋、十六国前凉等。汉墓部分地表无封土,部分有圆形小土堆。大部分为带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砖墓较少。汉墓中1972年曾出土医药汉简92枚(即“武威医简”),1988年在东汉土洞墓0土了完整的鸠杖一根,同时出土17枚王杖律令汉简及其他文物;魏晋和前凉墓地表均有封……[详细]
  是1969年10月在雷台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详细]
  圣容寺,位于民勤县城西南隅,明洪武九年(1376)修建,成化五年(1469)移建今址,俗称“大寺庙”,寺院南北长约118米,东西宽约56.5米,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山门、大雄宝殿、中殿、藏经阁组成一条中轴线,分前、中、后、观音堂、圣母殿等五个院落,各院均有陪殿和斋房等,共计房屋163间,总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顶棚由船底式方格天花板构成,其斜面与平面上满绘佛像彩云,曰:“千佛顶”,这在园内较为罕见。其整体建造布局合理,设计精巧,造型别……[详细]
  在武威城西北2.5公里处,也有人称海藏(Cang)寺,因寺院周围林泉茂密,犹如海中藏寺,故名。创建年代现在无从考证,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古建筑,占地11,600平方米,是河西的名刹古寺,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山门、大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保存完整。海藏寺面南而开,红色宫墙外,一座四柱三间三层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颇具民族特色。走马板-有“海藏禅林”4个大字,恣意而辉煌。每至日出时分,牌楼东侧一缕青烟袅袅直上,盘旋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缥缥缈缈,给海藏古刹增添了一种神奇绝妙的……[详细]
  大云寺位于城东北隅。原为前凉国王张氏的宫殿。前凉王张天锡升平年间,舍宫置寺建塔,本名宏藏寺。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天下诸州各置大云经,遂改为大云寺,后又改名为天赐庵。西夏时,改名为护国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碑,就是天民安五年(1094)为重修寺院感通塔而立,即《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大云寺是历史上的名刹古寺,在古代不仅是国内游人游览的重要胜地,也引起了国外僧人的高度重视。明洪武年间,日本僧人沙门志满远渡重洋,主持募化重修该寺院,被传为中日友好史上的佳话。直到明清,仍然是香火不断,……[详细]
  东大寺位于天祝县城西南部的赛什斯镇,明万历四十七年(1620)修建,有500多史上萨迦派、高僧到过该寺,并赠送大量佛经、佛像、佛塔,使寺院逐渐兴盛起来。现存的鲁家囊欠,是天祝最典型的佛寺古建筑。2019年10月7日,天祝东大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