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市旅游

九江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陈宝箴、陈三立故居又称陈家大屋,亦称凤竹堂,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老屋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二重,中开大天井。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义宁镇竹塅村,又称陈家大屋,亦称凤竹堂,是陈宝箴、陈三立的出生地。陈家大屋由新旧两栋连成一体,老屋建成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由陈宝箴祖父陈克绳所建,一进二重,中开大天井。新屋建于光绪年间,为陈宝箴中举后所建。屋前竖立着一堆旗杆石和一对旗石墩,旗杆石为陈宝箴中举后所竖,旗石墩为陈三立中进士时所竖。2013年5月,国务院(国发[2013]13号)公布陈宝箴、陈三立故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详细]
  美孚洋行旧址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滨江路77号,1986年被列为九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以“九江美孚公司旧址”之名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美孚洋行旧址及相关建筑共有四处单体建筑,分别是美孚洋行旧址、美孚油库旧址、美孚油库办公楼旧址和美孚别墅旧址,其功能的完整性和保存的完好程度在国内同类建筑中都不多见。这些建筑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建筑古典复兴的思潮,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详细]
  近代九江海关于1861年设立,1862年12月21日正式开关征税,是中国近代海关中推行税务司制较早的海关之一,九江姑塘海关旧址见证了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由常关到海关。这是目前国内仅见的海关文化遗产类型。九江姑塘海关旧址位于九江市濂溪区姑塘镇姑塘半岛。在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这里的姑塘古镇是鄱阳湖入长江唯一黄金水道的通商口岸和商品集散地,曾经的姑塘关是南来北往的商船满载茶叶、大米、木材、瓷器、食盐、夏布、烟叶、纸张、百货、日杂货等等,在姑塘停泊和交纳关税的重要关口,这里是穿越亚欧大陆中俄万里茶道的第一关,因其地处鄱阳湖水系出长江交汇口的交通枢纽地位,决定了其在万里茶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替……[详细]
  庐山御碑亭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所建。朱元璋建御碑亭,既是为了感谢、纪念对明朝建立有功的周颠;更是为了宣扬“君权神授”,他当皇帝是“天意”,以此蛊惑人心,愚弄民众。御碑亭建在庐山仙人洞附近的白鹿升仙台上,传说周颠在此乘白鹿升仙而去。有首诗写白鹿升仙台:“野人似我真如鹿,六月披裘受清福。醒来枕石学云眠,瑶草琪花相伴宿。飞蝶时时上我身,但见香云不见人。早知世外容疏懒,悔往尘寰四十春。”(清·舒天香《白鹿升仙台》)朱元璋选在白鹿升仙台建御碑亭,主要因为这里据说是周颠乘白鹿升仙的地方;再者这里的“风水”极好,背靠滚滚东去的大江,及扼大江咽喉的重镇九江(当时称德化);……[详细]
  1、年代早:经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分别对遗址21个木样进行碳十四测定,遗址年代始采于商代中期,距今约3300年。2、保存完整:该遗址地层清晰、叠压关系明显,它使我们对先秦采矿技术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在采矿方法上,有从露采到坑采,包括落矿、出矿和地压管理三种作业。在开拓方式上,有商代中期竖井、平巷联合开拓,到西周时期发展为竖井(斜井)、平巷、盲井联合开拓。并适其地质条件的不同,对坑道采取自然支护、或人工支护总之,该遗址从整体上构成了中国早期采矿技术体系。3、遗存丰富:经过五次科学发掘,采矿遗址在揭露1800平方米范围内,清理出竖井103口,平巷19条。揭露……[详细]
  赐经亭位于庐山玉屏峰麓黄龙寺后一个小山顶。在明万历十五年,明神宗为纪念眀肃皇太后命工部刊印续入藏经41函,并旧刻藏-637函,颁布给黄龙寺,寺院住持释彻空因此事而建亭,亭内有一座石碑,上刻明神宗《护藏敕》及《圣母印施佛藏经赞》,建筑造型简洁。景点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境内……[详细]
  秀峰摩崖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南麓星子县境。秀峰是庐山名胜区组成部分。以山水秀丽,石刻遍布著称。南唐李璟筑读书台于此,即帝位后建开先寺。清康熙帝南巡赐名秀峰寺,为庐山五大禅林之冠。附近有石刻一百余方。山门旁有观音大士画像碑。寺后古读书台上有宋书法家米芾子书碑刻,苍劲有力。读书台下左侧有唐书法家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碑。石壁上有宋书法家黄庭坚“七佛偈”、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纪功碑”等手书碑刻。寺西有清康熙帝书“秀峰寺”和雍正帝书“酒雪松”二碑。月门前漱玉亭有宋文学家苏轼题咏。亭下龙潭,马尾瀑经青玉峡泻入潭中,两崖石壁、水潭四周和溪石上有历代名人书刻七十余处。其中,以龙潭石壁上宋书法家米芾书“青玉峡”“……[详细]
  大胜塔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能仁寺内大雄宝殿东南侧,建于东晋,为砖石结构,六角七层,高42.3米,底层对角直径长8.9米。能仁寺位于九江市中心。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旧名承天院。焚毁后,唐代重建。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扩建,更名为能仁寺。后多次兴废,现存建筑多为清同治九年(1870年)复建,为九江三大丛林之一。大胜塔在能仁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始建于东晋,后毁。唐大历年间(766—779年)白云端禅师重建,殿、塔并起。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虽经兵祸,殿堂遭毁,但塔完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遭兵火破坏,塔毁3级。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九江关督白景福劝募修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