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旅游

大同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详细]
  善化寺(第一批国保)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据寺内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易名大普恩寺。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大部分毁于兵火,金天会六年(1128年)重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始更今名。善化寺俗称南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依中轴线为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层层叠高。东有文殊阁(已毁),西为普贤阁。院内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普贤阁均为辽金时期原构。天王殿,……[详细]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详细]
  悬空寺(第二批国保)时代:明地址:浑源县城南5公里北岳恒山下金龙口西崖峭壁据《恒山志》记载,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晚期(约公元六世纪),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皆明清遗构。全寺建筑悬挂在恒山之麓的峭壁上,崖壁呈90度垂直,崖顶呈倒悬之势。寺坐西朝东,寺门南向,全寺建筑自山崖的南面向北一字排开,渐次增高。寺院呈长方形,长数十米,宽约5米,有大小殿阁四十余间。共分三组。第一组建筑以三官殿为主体,是奉祀道教之所,几座殿内供奉道教塑像。中间一组建筑是以三圣殿为主体,殿内供奉佛教造像。最后一组建筑是以三教殿为主,……[详细]
  大同煤矿“万人坑”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大同煤矿后,疯狂掠夺煤炭资源,在“以人换煤”的血腥统治下,大批被摧残致死和奄奄一息的矿工被扔到荒山野滩和废弃井洞中,在大同矿区形成了20多处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其中,座落在煤峪口南沟的“万人坑”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和规模较大的一处。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占地33.7万平方米,分为苦难展示区、文物保护区、煤炭历史展览区等不同的部分。主要建筑有展览厅、折板式廊道、多媒体演示厅、“万人坑”悼念厅、无……[详细]
  圆觉寺砖塔圆觉寺砖塔(第二批省保)时代:金地址:浑源县城石桥北巷圆觉寺,俗称“小寺”。清顺治版《浑源州志》载:“圆觉寺,在州治东,金正隆三年(1158年)僧玄真建。”原是以塔为中心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有大殿、东西配殿、山门、西跨院大殿等,三十年代,日本人入侵,将寺内木结构建筑全部拆毁,现仅存砖塔一座为金代原构。明成化五年(1469年)、万历四年(1576年)、清咸丰九年(1859年)均曾修葺,或砖刻题字或石刻题字嵌在砖塔上。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九层,全部砖砌,无梯级可登。塔基为高达4米的须弥座……[详细]
  大同九龙壁大同九龙壁(第五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大同市内东街南侧据《大同府志》记载,创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单面五彩琉璃照壁。。九龙壁坐南朝北。长45.50米,高8米,厚2.02米。全部使用黄、绿、兰、紫、黑、白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须弥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神兽:第一层是麒麟、狮子、猛虎、梅鹿、飞马等;第二层是行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九龙琉璃壁身,稳重雄健。壁身之上有仿木结构的琉……[详细]
  浑源文庙浑源文庙(第四批省保)时代:明地址:浑源县城内西大街浑源文庙位于浑源县城内永安西街北侧。坐北向南,南北长140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15586平方米。据清乾隆版《州志》记载,文庙始建于辽,历代均有增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浑源文庙沿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是大成坊、泮池泮桥、戟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崇圣祠,两侧有东西廊庑等。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栱,前后檐均施平身科两攒,角科有鸳鸯交手栱。为扩大殿内空间,采用了减柱造和移柱造,梁架为六架梁对单步……[详细]
  大同关帝庙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称大庙。坐落在大同市内鼓楼东街。清《大同府志》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清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和修葺。从建筑手法和特色看,当为元代遗物,是大同唯一的一处元代建筑。关帝庙的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有致,渐次有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主殿(现已部分改建)。原先在正门之上挂有万字边大牌匾一块,-:“大义参天”。门前树有雄伟壮观的木构牌坊。牌坊前又分别竖立着高耸入云的旗杆一对及两尊威武凶猛的铁狮子。山门对面曾筑有镌刻精美的拱形戏台一座,画栋雕梁,宽阔高大,颇为壮……[详细]
  慈云寺(第六批国保)时代:明地址:天镇县城内西街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1428至1430年)重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毗卢殿、钟鼓二楼、观音殿、地藏殿、东西厢房和朵殿。整个建筑群左右对称,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宏伟壮观。慈云寺是一座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结构严谨,斗栱华丽精致,琉璃饰件绚丽多彩,代表了明代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特别是前院圆形钟、鼓二楼上下两层皆置五铺作双抄斗栱,用材较大,手法简炼,有……[详细]
  沙岭壁画墓群(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地址:大同市城区水泊寺乡沙岭村东北1千米处沙岭壁画墓群已发掘的壁画墓坐东朝西,为长斜坡墓道砖构单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现存墓葬总长8.5米,宽3.4米,其中墓道长3米。出土文物27件。木质葬具残破严重,未见人骨架。拼对墓葬中残存的漆片,上有彩色绘画和文字铭记。壁画布满了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保存面积达24平方米。其表现手法是用红线起稿大体定位,再以黑线勾画整体轮廓后定稿,然后进行涂色。壁画主要有红、蓝、黑、三种色彩。内容主要有车马出行图、男女……[详细]
  观音堂观音堂(第三批省保)时代:辽、明、清地址:大同城西7.5公里的同云公路旁寺创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6年)天辅六年(1122年)毁于兵火。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寺院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布局紧凑,戏台、观音堂、三真殿、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升高。所不同于一般寺院布局的是山门位于中轴线东侧,大大低于寺院地平。山门结构为砖券门洞。门额-“观音堂”三字。前院有一倒座戏台,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券洞口上,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有……[详细]
  广灵水神堂,人称“塞外小天堂”。位于广灵县城东南,与县城相连。这里的风景区融林、山、水、寺为一体,由壶山古建筑群、中国名泉水神堂壶泉、泉湖、林地、绿地组成。古建筑庙宇现存为明清建筑风格,寺内存有明清时期的壁画,反映当时广灵县的生活状况,被当地人誉为“广灵的清明上河图”。古建筑内有一座六角七层实心0式砖塔,还有圣母殿、大士庵、百工社、文昌阁、钟鼓楼等,整个建筑紧凑朴雅,小巧玲珑,与壶泉水环饶映衬,夏秋碧光潋滟,春冬雾气空濛,被称做“小蓬菜”。遍布壶山岛四周山石磨牙石刻和古钟记载着历史沧桑演变。由壶……[详细]
  大同鼓楼始建于明朝,清朝顺治、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是山西乃至全国保存较为完好,规模较大的明清鼓楼。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面设门,四周有回廊栏杆,底层有木制楼梯。明清时期,鼓楼是全城报时报警之地,备有测定时间的“铜漏壶”和“定更鼓”。鼓楼四面均悬挂牌匾,南向上匾为“鼓楼”,下匾为“声闻四达”;东向上匾为“歌风”,下匾为“云开春晓”;西向上匾为“振德”,下匾为“和声鸣盛”;北向上匾为“时雍”,下匾为“蟾云就月”。鼓楼高三层,为十字歇山顶建筑,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楼阁四……[详细]
  北魏平城是在汉朝平城县之基础扩建而成,它包括宫城、外城和城廓三个组成部分。根据近年来考古调查发现,今城北上皇庄、白马城和安家小村一带有断断续续板筑夯打的土墙遗址,高处五米多,低处一二米,底部约十几米,这正是外城之北墙,东城墙则在御河之西,南城墙在大同城北操场城一带,西城墙在上皇庄以南,此区面积约有60多平方里。火车站东北处曾经出土有排列整齐的覆盆础石,这些遗迹可以说明北魏宫城和官府衙署之范围。拓跋硅戏于天兴元年(398)七月迁都平城,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97年,历经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