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武威市 > 民勤县旅游

民勤县景点介绍

  三角城林场位于民勤县红沙梁乡西部, 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因场部南面三角城遗址而得名,现已完成人工造林10.6 万亩,封沙育林(草)13万亩,有效治理风沙口9个,封育区植被覆盖度由10%提高到41%以上,在西沙窝、红沙梁、西渠段建成了一道长25公里、宽1—5公里的绿色屏障,保障了沿线的红沙梁、西渠等乡镇48个村的15万亩农田免受沙患,充分发挥了国营林场在造林绿化中的骨干主力军作用。……[详细]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地处泉山镇小西村外围的荒漠区内,是腾格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和民勤绿洲之间的天然缓冲带,主要分布在大滩、泉山两乡镇农田绿洲西线,总面积38.99万公顷。主要任务是保护干旱荒漠区天然沙生植被,定点观察沙生植物消长规律,为治理沙漠提供科学依据,是以保护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和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详细]
  宋和综合治沙示范区位于薛百乡西南4公里处,地处宋和村西部,占地面积13850亩,其中:林地10200亩,耕地2400亩,裸露沙地1250亩,是甘肃省最重要的治沙示范区之一。示范区内绿树环绕,林网纵横,乔灌草三位一体的防风固沙体系,形成了长9公里、宽5公里的绿色屏障,保护了万亩林场。以农养林,以林促农的经营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治沙事迹陈列室和治沙纪念塔充分反映了全国劳模、治沙英雄石述柱同志带领宋和人民与风沙搏斗四十多……[详细]
  镇国塔位于县城西关,明正统五年(1440)建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建,光绪十年(1884)倾圮,邑人胡志绪又倡捐修复,系喇嘛教塔,亦称白塔。其造型稳重挺拔,奇特雄伟,塔高12米,周长16米,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中部为细颈圆瓶形塔身,上部有013层,号称“十三天”,塔尖为葫芦形圆顶,上镌“康熙某年制造”字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民勤陶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地处民武公路8公里处,占地面积1320亩。2011年开始投资建设,现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园区按照“节水高效、科技集成、管理标准、可学可推”的理念,基本建成集日光温室新技术集成试验示范、特色果品反季节设施栽培、大田生物节水技术试验示范、酿造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运作。通过租赁形式流转农户土地312亩,作为园区建设用地。目前,共建成日光温室271座……[详细]
  世界上品种最齐全的沙生植物王国——民勤沙生植物园,位于民勤县城西南16公里处的民勤西沙窝,占地67公顷。始建于1974年,是我国第一座具有北方荒漠特色的沙生、旱生植物专类园,收集栽培了500余种国内外稀有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荒漠植物品种。展览室收集了300多种沙区植物标本和400多种动物和昆虫标本。因其鲜明的荒漠特色和丰富的沙漠植物而享誉国内外,被誉为西北大漠边缘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园内奇花竞放,异草斗香,生机勃勃,令……[详细]
  沙井柳湖墩遗址沙井柳湖墩遗址是沙井文化的发祥地,因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考察发掘,首次在民勤沙井柳湖墩遗址发现而得名。遗址大部分被沙丘覆盖,文化内涵多以夹砂红陶为主,曾出土单耳、双耳夹砂粗红陶罐和圆鼓形简状杯、石斧和带孔石刀等。文化层厚4米左右,在沙丘之间的滩地上满布夹砂粗红陶片、泥质红陶片等,饰绳纹彩绘、条纹、三角文、鸟纹和草文等,还有青铜制的刀、三角镞、金耳环、绿松石和贝壳等装饰品。遗址位于民勤县薛百乡治沙站西南6千米的沙漠中,分布……[详细]
  火石滩遗址位于大坝村东,地面暴露有夹沙粗红陶片、石斧、石刀以及铜镞等物,并有大量汉砖分布。……[详细]
  小井子滩遗址小井子滩遗址位于泉山镇团结村西北约3.5公里的沙漠中,暴露于地面的遗物有夹沙粗红陶片和部分石器残片,双孔石刀等,遗址多为流沙覆盖。……[详细]
  连城遗址连城遗址位于民勤县泉山镇团结村西北约12.5公里沙漠中。城平面呈长方形,长420米,宽370米,面积15万余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残高7米,基宽4米,夯层厚0.1至0.15米。西墙开一门,门外有东西长24米,南北宽12米的瓮城,门向东。地表暴露大量灰陶片、碎砖块等。城内西门南侧有许多铜甲、铁甲残片、铁箭头等,城中东部铜质残渣集中,似铜器作坊,西南隅玛瑙碎片遍布,似玛瑙作坊。又有唐“开元通宝”、三彩瓷残片等。城址保存较好,对研究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