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庆阳市旅游

庆阳市景点介绍

  翟池位翟池位于县东35公里、嵋肖公路西侧的上肖境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古十一月,沟北原头滑塌,堵塞沟渠,形成湫池。因此地聚居翟姓,故曰翟池,又因此池,该村也命名为翟池村。翟池水位最深处为13米,水面面积18万平方米,总蓄水量126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池上游南端有泉眼一孔,以每秒4公升的流量注入池中。水质甘甜纯净,是当地人畜饮用的唯一泉池。1977年8月,西岸一角堤坝滑坡,池水下降3.5米,后经几次维修加固,现已恢……[详细]
  太阴池太阴池位于县东32.5公里、屯子镇东5公里左右的太阳高家,以新丰梁为界,东西两边各形成一座天然湫池,其地形如太极图状,故新丰梁以东,向阳之地的池湫称太阳池,以西背阴之地的池湫称太阴池。太阳池已经干涸,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一天晚间,其地所有人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家家户户赶牛下池湫往返不停地驮水,牛全身水流不住。次日,池坝冲决,水流三日,鱼群挣扎于干涸的池底滩洼,却无人忍心去捡食。从此,太阳池不复存在。据考查,太阴池的形成早于白马池48……[详细]
  白马池白马池亦称白马泉,在县东27.5公里、屯字镇东3公里的景家洼,因为当地有白马庙,故称白马池。据考证,清同治7年(公元1868年),这里两度山体滑坡,堵塞沟渠流水,形成此池。白马池的形成还有一段离奇的故事,传说同治年间生活在这里的农民,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日子,沿池边的农田生长着大片金黄色的麦子和绿油油的玉米及五谷杂粮,绿树成荫,村庄星罗棋布。许多家牛羊成群,车马成套,日子过得滋润而富裕。同治七年的秋天,沿池畔地下不时发出隆隆的怪鸣,……[详细]
  五指原五指原是镇原人民对故乡形胜的贴切比喻,是这里独有的地形地貌特征。本来平坦广阔的黄土高原,因雨水长久冲刷形成的沟堑,将完整的大原,切割成秦铺、湫池、中原、原峰并平凉的草峰而为五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小原面,如人伸展的五指一般,故称“五指原”。平泉镇位于掌心,草峰居首为拇指,原峰为食指,中原地处中指,湫池为无名指,秦铺则为小指。这里虽无江淮平原的葱茏秀丽,却有董志原的丰腴神韵,是陇东粮仓的组成部分。它景色迷人,气候适宜,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详细]
  原峰山镇原县西南30公里处的中原乡原峰行政村南,有一座浑圆陡峭、奇特秀逸的山峰,古称陇山。相传在很久以前,这山森林起火,水源干涸,蛇蝎肆虐,民遭其害。一天,突然天空出现一只金凤,旋落地面,立刻大雨倾注,火焰熄灭,蛇蝎敛迹。雨后不见金凤,耸立起一座酷似金凤的山峰。凤嘴、凤颈、凤翅、凤尾,极为传神。同时,西北沟涧泉水喷涌而出,清凉甘甜,明澈见底,人称凤水。不久,山上长出茂密的松柏,奇异的花草,走兽奔跑,众鸟栖息。故村人乡老谓之旋凤山。今称原……[详细]
  三岔镇三岔,位于蒲河上游米家川河、白家川河的交汇处,是镇原县边远的北部乡镇。三岔镇街北有座天主教堂,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军事侵略的同时,还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大批传教士涌入中国,进行传教,三岔的天主教堂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1935年10月10日,0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当时称陕甘支队)来到三岔。当晚,毛泽东等中央-就住在三岔天主教堂的砖瓦房里;-、彭德怀住在教堂前面的窑洞里;一纵队及纵队--、聂荣臻在三岔街道宿营;二、三纵队及纵……[详细]
  天恩寺与四月八庙会传说,古时镇原县南的平泉原面上,有一眼清泉,水质甘冽纯净,旺而不涸,是四周群众饮用优质水的水源,平地上的水泉称为“平泉”,平泉镇之地名即由此而来。后来,原面开裂,分割出一条前阔后窄、形似“八”字的沟岔,清泉陷落沟底,沟北隆起一座类若佛掌的山峰,当地人称它为“八山”。后来,整个村子也以八山命名。平泉镇的八山沟掌开阔,庄户窑洞错落,树木茂密,沟不深,坡不陡。明朝初年,有人看准这个地方,举荐会长经理,集资化缘,献工献料,延聘……[详细]
  白马造像塔位于华池县白马乡王沟门村柴砭自然村白马河北岸第一阶台地上。约建于北宋。白马造像塔为红砂岩楼阁式石造像塔,六面体,存7层,高5.7米,由塔座、塔体、塔檐组成。第一层各面浮雕有鹿、凤、羊、狮、奔马和人物,以上各层各面均凿有佛龛、龛内雕有佛像,全塔共雕有佛像36尊,塔刹呈六角攒尖顶,上置宝瓶。白马造像塔雕刻工艺精美,塔体各层浮雕及佛像造形独特,保存完好,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造像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详细]
  庙巷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土墩,古道由墩下台地南北而过,千百年来成一胡同巷,曾建寺庙于墩上,故名“庙巷”。土墩高约30米,底周长300余米。传说周赧王在庆阳将龙脉斩断,西天王母襟抱黄土赶来补救,到此闻说龙脉已断,遂哀叹一声,将襟土倒于此处成椅,与众仙歇息后返回。庙巷土墩鬼斧神工,造形奇妙,景色迷人。……[详细]
  据明《庆阳府志》记载,县东35公里处之凤川,清澈萦旋,鸥鹭泳游,诚胜概之地。若天,况垌远眺,则见烟云层拥,变化飞扬,千状万态,令人洒然有遨游清虚、摆脱尘嚣之趣。如今,大风川、小凤川水碧山青,仍有“凤川春水”景致之妙。……[详细]
  柔远城西3公里墩儿梁峁,有柔远亭,宋庆历年间范仲淹建,故称“范亭”,遗迹尚存。此亭雕梁画栋,飞檐翘首,古朴秀丽。每当夕阳西下,柔远亭沐浴于斜晖晚照之中,个中景致,颇为壮观。……[详细]
  宋范仲淹经略环庆时筑寨于柔远城山之巅,中筑台向北,危楼七楹,拔地而起,高耸人云,蔚为壮观,题其楣曰“摘星”。每闻西夏来犯警报,令士卒登楼远眺300余里,风尘瞩目,而知备御,故元昊服。今危楼已毁,楼台遗迹尚存。……[详细]
  柔远山,明代曾称“玄圣山”。原山巅“玄圣行宫”殿宇前建有钟、鼓二楼台。钟楼之上悬挂金大定年间铸造2250多公斤大铁钟,其音色洪亮,声闻数十里。……[详细]
  柔远城南门外石崖下有泉,号“圣水”。此泉“冬至”日水量增减可预兆来年丰歉,民间称“兆丰碧泉”。明巡抚马文升重修柔远城后,于南门外竖碑以志。……[详细]
  位于柔远山北台古道旁。此石长两丈余、宽丈余、高6尺,清末尚存,后毁。民间传说柔远山筹建玉皇楼、无量祖师殿等庙宇时,正愁料石缺乏,一日正午,电闪雷鸣,风雨骤起。雨过天晴,山下川台巨石堆积无数,庙宇建成后仍留此石,民间曰“巨石仙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