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旅游

陕西省景点介绍

  土堆河中央红军医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志丹县双河乡土堆河村。1936年7月,中央红军医院搬迁至马尾河村。中共中央机关在志丹期间,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更是简陋。设在县城的卫生所,几乎开不出药物,生病了大都靠自我痊愈,许多人实在无法自理了,去双河乡的土堆河中央红军医院住院治疗。而中央红军医院也是缺医少药,拿不出有效的药物对症治疗。该旧址有十几孔石窑洞,有些窑洞的门窗有破损,部分窑洞为附近村民的仓库。……[详细]
  吊掌庄红军后方医院分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铁边城镇油寺村吊掌庄。1936年6月间,中共西北军委供给部在吊掌庄设立了一所后方医院分院。红军西征期间,该院救治了大批红军伤病员,并协助地方组织开展工作。该医院隶属铁炉沟红军后方医院院部领导,1937年3月间,随铁炉沟院部撤离。……[详细]
  陕甘宁边区随军医院临时驻地旧址位于榆林市子洲县马蹄沟镇清水沟村。1947年6月1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从安塞白庙岔转移到子洲县马蹄沟。同来的还有陕甘宁边区随军医院,陕甘宁边区随军医院驻扎在马蹄沟镇清水沟村。当时,该医院人员较多,居住在清水沟村的几处院落里,医院在这里共驻扎了50多天。……[详细]
  蔺砭子西北野战军后方医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镇蔺砭子村。1947年初,为配合西北野战军军事行动,西北野战军后方医院迁至吴起三道川蔺砭子原乡政府所在地。收复陇东战役部署后,该院迁往白豹川郭克郎村。……[详细]
  郭克郎村西北野战军后方医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白豹镇郭克郎村。1947年5月,为配合西北野战军收复陇东的军事行动,在进行将台战役(菩萨山战役)时,西野将设在三道川蔺砭子的后方医院和兵站迁至白豹川郭克郎村,占用了该村几十户村民的宅院和村上的一座庙宇。兵站设在庙院三清教吕诸仙洞一带,驻军一个连。医院院部和医务人员住在老爷庙和龙王庙,将台战役(菩萨山战役)中受伤的200余名解放军官兵先后转至该后方医院治疗。1947年9月间,后方医院迁至三道川……[详细]
  蔺砭子三边军分区医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镇蔺砭子村。1947年4月间,为配合西北野战军军事行动,三边军分区医院迁至吴起三道子川蔺砭子村。医院院部设在蔺治岗家的3孔接石口土窑洞里,其中西起第1孔是手术室和高姓医生办公、住宿的地方,第2孔是管理员的住处,第3孔是护院部队卜参谋的住处。保护医院的部队为1个连,住在院内的6间瓦房内(已拆除)。下院住伤病员。约两个月后,该院搬走。……[详细]
  梁台三边军分区医院旧址位于延安市吴起县吴起镇侯岔村梁台。现保留破旧石窑5孔,其余于2008年在新农村建设时被拆除改造。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吴起镇,曾有部分红军在此驻扎、休整六七天后撤离。1947年六七月间,为了配合西北野战军收复安边作战,三边军分区医院迁至梁台村。当时,医院院部设在该村一户有8孔接口石窑的高姓村民的院里,病房设在另一户有6孔接口石窑的高姓村民的院里。该院有医生3名,护理人员7名。其间,该院收治了大批解……[详细]
  《红色中华》报社遗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中山街。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初为周刊。1935年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社在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中山街原民教馆复刊,出版第241期,为四开油印,不久与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办的《苏维埃报》合刊,仍名为《红色中华》,报社由任质斌主持工作,1936年春,向仲华任社长。报社设在子长县瓦窑堡中山街原民教馆内。1936年6月,《红色中华》报社随中央机关撤离瓦窑堡,7月……[详细]
  边区群众报社遗址位于榆林市绥德县义合镇霍家坪村。1947年10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随西北局机关迁址绥德县义合镇霍家坪村。报社设部、印刷厂、译电科、排字部等机构。1948年1月10日,报社改名为《群众日报》。在绥德期间,该报曾刊登短评《马文英事件的教训》和“无定河畔六烈士”等报道。1948年2月,迁到绥德城内南关,5月底,迁回延安。1949年5月27日,迁至西安出版。1953年1月,成为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报。1954年10……[详细]
  三边报社旧址(李季旧居)位于榆林市定边县定边镇。1942年,三边分区机关驻定边,中共三边分区委员会机关报创办《三边报》。每5天出版一期,八开石印。主要发行在三边属地的定边、靖边、盐池、吴旗等4县。1945年10月以后,增发安边县。每期发行量约2000份。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指示。著名作家、诗人李季曾经任三边报社社长、主编。李季的著名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最早以“红旗插在死羊湾”为题发表于《三边报》。1947……[详细]
  《关中报》报社旧址位于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村西约400米的山梁上。《关中报》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党委机关报。创刊于1940年4月12日,1950年4月终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关中报》是关中分区动员群众、教育群众、鼓舞军民的阵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39年冬,正当关中分区广大军民努力把分区建设为抗日模范区之时,国民党顽固派却不断挑起--摩擦,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掀起了第一次--高潮。为了指导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详细]
  鲁迅师范旧址位于咸阳市旬邑县职田镇马家堡村。鲁迅师范是陕甘宁边区于1937年2月在延安创办的一所中等学校。1938年11月,日军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为安全起见,鲁迅师范迁至关中分区机关所在地新正县马家堡,校长林迪生。鲁迅师范实行军事编制,除开设文化课外,还结合实际开展军事训练。全体师生面对生活条件艰苦之况,不畏困难所阻,坚持自力更生,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学校初迁马家堡时,有3个班,教师10余名,学生130多名,分设师范班和预备班,学制不定……[详细]
  关中师范旧址位于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关中师范的前身是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创建于1940年3月15日,驻地新正县马家堡村,习仲勋任校长,刘端棻任副校长。1943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学校迁至马栏镇(现旧址),改称关中师范。1948年8月,关中师范与彬县中学合并为联合中学。关中师范从创建到合并历时8年多时间,培养学生470多人。关中师范在马栏办学期间,除课堂教学外,还经常指导学生自习、分组讨论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详细]
  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三边公学)位于榆林市定边县定边镇定边四中院内。1939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三边分区驻地定边建立第三师范学校(后称三边师范),派卢勤良、文普华负责筹建工作。1940年5月4日,第三师范正式开学,当时设1个班,学生40余人。校长由三边分委书记白治民兼任,副校长卢勤良主持工作,刘若曾任教导主任。学校先是借用西街一所民宅办学,后搬到北街的老爷庙和城隍庙内。1942年4月,增设地方干部训练班。1944年5月18日,陕甘……[详细]
  中共陕北省委旧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米粮山社区。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陕北苏区的行政区划及领导机构做了相应的变动。撤销了中共陕甘晋省委,把苏区划分为陕北省、陕甘省(以下寺湾为界,下寺湾以北为陕北省,下寺湾以南为陕甘省),并设立了3个特区。分别成立了中共陕北省委、中共陕甘省委和三边、神府、关中三个特委。中共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组织部长王达成,宣传部长贾拓夫,妇女部长白茜(先)、史秀云(后),工会主席高长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