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景点介绍

  龙头塔位于龙南县与全南县交界处的龙头山峰顶,传说为现龙南镇龙州村黄姓人牵头于清朝末年所建的一座风水塔,建塔的目的一说是因当年桃江龙头滩河段一带较为复杂,多为暗礁险滩,峡高浪急,有水妖作怪,经常发生翻船覆排的事故。龙南古八景之一---龙头雪浪,即指龙头滩喘急的浪花飞溅在岩礁上如莹白的雪花飘洒。为镇邪辟妖,保佑过往船只的安全当地人们筹资建起了龙头塔。一说是龙头山为龙南县城水口,龙南县城是一个形胜之地,风水非常完美,桃江北边的高山阻隔了北来的……[详细]
  龙南文塔文塔位于离县城二公里的西南方,在龙南镇金钩村与渡江乡马头岭交界的五公山顶上,处桃江和龙全公路的东侧。古时候,五公山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时有虎豹等猛兽出没伤害人畜。桃江从离龙南县城二百余里的全南冬桃岭发源,至五公山下遇一巨大岩石阻挡、旋涡叠起、水深丈余,常有船排被卷入水底,还有巨蟒潜于河中伤害玩水孩童。为防御虎豹毒蛇进入县城伤害百姓,县人便于清同治年间用龙南扩城后剩余的资金在五公山顶建筑一塔镇邪辟妖,因五公山形如雁阵排空,时名“雁……[详细]
  在龙南县城东北面距县城约二十公里的关西镇,有一座清代早期所建的关西塔,关西塔耸立于程口、邹坑两村交界的田螺坑尾山顶上,因为建塔的缘故,当地群众把山称之为“宝塔山”,宝塔山是典型的笔靠山。关西塔是一座六角形、外砖内木结构的风水塔,通体为红褐色,塔高五层,逐层缩小。第一层为封闭式,边宽3米,对边距离约6米,高2.5米,无门无窗;第二层高2.3米;第三层高2米;第四层高1.7米;第五层高1.5米。塔高10.5米,塔顶装有铁制避雷器,成“Ф”形……[详细]
  罗坝塔位于距龙南县城25公里的汶龙镇罗坝村境内罗坝岽顶,故名,是由汶龙镇罗坝村蔡氏家族集资建造的风水塔。罗坝村地处发源于岿美山的罗溪冲积而成的小盆地里,罗溪自岿美山发源后蜿蜒数十里至罗坝岽山谷口,拐弯流入相邻的里陂村,再流至临塘乡水口汇入渥江。罗坝村里除邱姓、李姓人外,大多数人为蔡氏裔孙。罗坝蔡氏始祖蔡七郎原迁居福建长汀,后移居上杭,三世孙蔡斌、蔡兴随母刘氏于明景泰七年(1456)迁安远徙寻乌又徙龙南罗坝定居,至今传20余代。蔡氏族谱记……[详细]
  玉石岩石刻自从明朝都御史王阳明于1518年在当地亲笔楷书5首七言律诗,摩崖刻字开玉石岩石刻先河起,后人陆续在此刻有43方石刻。内容丰富书法精湛、保存完好被确认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石岩石刻位于龙南县北面龙南镇井冈村,自从明朝都御史王阳明于1518年在当地亲笔楷书5首七言律诗,摩崖刻字开玉石岩石刻先河起,后人陆续在此刻有43方石刻。玉石岩因此也以石刻众多、内容丰富、书法精湛和保存完好而于1987年被确认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于都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群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包括了井塘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石含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增坪中共中央分局、中央政府办事处旧址,龙泉中共中央分局旧址,腊树下中央分局紧急会议旧址,井塘中央财经委员会旧址共6个点。2018年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27号昭忠祠,清代末年建筑。旧址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青砖灰瓦,硬山顶,二井三厅,门面为八字牌坊式。面阔3间9.4米,进深36.4米,高7米,占地面积342.16平方米。1929年4月上旬,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来到于都,帮助建立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其办公地点设于此,随着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的建立,于都县东、南、西、北乡相继成立了区、乡红色政权,领导……[详细]
  红四军物资保管处旧址位于于都县贡江镇新圣巷的黄氏宗祠。旧址原为黄氏宗祠,创建于明代,为明代理学家黄宏纲活动的重要场所。经清代、民国维修。砖木结构,座北朝南,一井二厅,面阔10.9米,进深20.8米,高7米,占地面积为234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该祠曾作红四军物质保管处。红四军驻于都时,在县城黄氏宗祠召开群众大会,并向群众发放打土豪所得物资,同时帮助创建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详细]
  红四军政治部旧址暨毛泽东同志旧居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12号,原为管氏民宅,民国初年建筑。旧址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四合院两层楼,面阔22米,进深14.6米,高6.5米,占地面积为321.2平方米。1929年4月8日,毛泽东、朱德同志率领红四军首次进占于都,红四军政治部驻在这里,前委书记毛泽东住在右厅厢房。红四军驻于都时,帮助创建了赣南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于都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红四军政治部驻于都期间,于4月17日……[详细]
  红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解放居委会建国路5号与6号的葛氏宗祠。旧址原为葛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坐北向南,由门楼、院落、门廊及二井三厅、右侧横屋组成,砖木与土木混合结构,硬山顶,马头墙。门楼位于祠前左侧,坐西向东,原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红石门框及门槛。门廊雀替为透雕鳌鱼纹,正门门簪饰花卉纹浮雕。祠内地面铺青砖。天井砖砌,井沿为红石条砌成。祠外墙嵌有多种红石及青砖铭文。该祠为葛坳乡葛文富后裔建于城内,作为全县葛氏祭祖之地。1……[详细]
  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旧址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桥头乡朱屋村木塘组的谢伟姿祠。旧址原为谢伟姿祠,清乾隆乙巳年(1785年)建。旧址坐北朝南,由泮池、内外院、门楼及主体三堂三横屋组成。砖木及土木混合结构,硬山与悬山顶结合。总面宽51.92米,总进深40.61米,总占地面积约4606.3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为2125.05平方米。1928年8月中共于北特区委员会在此成立,领导于都、兴国、宁都等边界人民展开武装斗争,土地……[详细]
  需岩位于于都县城西南二十公里的小溪乡桃枝村香台山。为北宋书法家、理学家王鸿隐居处。在香台山方圆约2平方公里一带的需岩、木樨岩、钓岩、涵虚洞等处的崖壁上,分布有4余处共18品摩崖题刻,题刻大多为王鸿亲自篆刻。据《中国人名大词典》记载,王鸿,于都人,字翼道,王羲之二十四世孙,博学善草书。一试不第,隐居山中,尝注太玄。需岩摩崖石刻为他在香台山隐居时所刻。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历代文人墨客游记题刻。需岩题刻字体以篆体为主,也有一部分使用隶书和草书,是……[详细]
  于都土塔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周边,包括水阁口塔、中埠塔、水头塔、下马塔。水阁口塔位于于都县禾丰镇蔴园村,又名文峰塔。是座六边七层楼阁式土塔,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砖叠涩出檐,宝葫芦顶,高27米,底层边长4.52米,厚2米。在第二层上嵌有一块红石匾,上阴刻于都知县傅缄题写的“文峦耸秀”四个大楷字。塔底层辟有一门,内为空筒式,原有十三层横木梁相错架设,今大多朽落。据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中埠塔位于于都县罗坳镇……[详细]
  上宝祠堂群位于县城东北面约四十公里的马安乡上宝村。为宝溪钟氏宗祠,由十八座紧密相连的大小宗祠组成,现保存好有钟氏宗祠、东岗公祠、北茂公祠、斗山公祠、北山公祠5处。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康熙、乾隆、光绪、民国等历代均进行过维修和增建。祠堂群中以主宗祠“世德堂”规模最大,为三井五厅,其它分宗祠均为一井二厅,并以主祠为中心左右分布,总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分“专祀型”祠堂和“居祀型”祠堂。祠堂群中除德宣公祠坐北朝南外,其余祠堂均座西朝东。祠堂均……[详细]
  杨公村管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宽田乡杨公村。相传为唐代国师杨筠松择地而建,后毁。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在原址重建。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风火墙,三进厅,两边有厢房。面阔15.2米,进深40.9米,高11米,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下厅设有戏台,中厅和下厅饰有藻井。中厅和上厅间左侧庑廊设有专为纪念杨筠松的“尚义祠”。大门砖石结构,四柱三间三楼,门额上嵌有阴刻“管氏宗祠”石匾。门前庭院内有一对刻工精细的红石狮子。该祠曾于嘉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