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岩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岩篇

甘前岩
  甘前岩位于柳江县城西面24公里处,距四案小学约1公里。洞口宽4米,高2.5米,深20多米。1980年在该洞穴内发现属于5个性别不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人牙齿化石7枚,并出土部分动物化石。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曾多次到该洞穴考察。…[详细]
天子岩手印画
  天子岩手印画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小溪河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由400枚大小不一的横列的红色手掌印和数道红色竖画线条构成。手掌印和现代人手掌大小相近,应为古人用手直接涂红色矿物质颜料再按印在岩壁上形成;红色竖画线条是三道线为一组,似乎是用三个手指沾染涂料再顺岩壁自上而下涂画而成。这种类型的岩画,在巴东县乃至我省,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保护范围:岩画所在崖壁长100米、高10米范围内的山岩本体。建设控制地带:岩画所在崖壁前20米至坡坎处,纵长300米至山崖边缘处范围内。…[详细]
狮岩隘口
  狮岩隘口位于福安市穆阳镇中兴街居委会,年代为明代,类别为古建筑。位于穆阳镇中兴街居委会昂头阁岭头处。俗称“裹柴隘口”,始建于明代,是穆阳历史上城墙剩下的唯一城门,为南北走向。石构、券顶,隘口宽1.68米,深1.76米,高2.94米,厚2.42米,占地面积2.95平方米。隘口的两侧山体高4.95米。穆阳村依山靠水,南面临穆阳溪湍急溪水,北面山岗山脊砌筑城墙以防来犯之敌。是穆阳村防御盗匪、倭寇所修建的。从穆阳村缪姓族谱可以看到旧城墙图。对研究我市城堡建设和历史人文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墙体外延伸15米。…[详细]
严岭岩
  严岭岩位于贵港市桥圩镇震华村东2.5公里处。据民国《贵县志》载:“严岭在郭南里地方,上连铜鼓岭,绵亘十余里,中有严岭寺内凉水井源出本岭最清洁”。严岭高出平地40多米,是个山青水秀的游览胜地。山洞宽阔,各种石台,石凳、石棚天然而成,里面有大池,主洞门宽6米,洞深不可测。洞内石刻有10块,大部分布在门口,已被炸毁。在洞门内60米处,有天然观音坐莲一景,观音头部岩壁上有清嘉庆间摩崖题刻一幅,高1.3米、宽2米,楷书,字径6厘米,字迹已漫漶不清。…[详细]
写字岩
  写字岩 位于县城东北约53公里的温泉乡三交村核桃坪大塘口南岸。岩高约20米,宽46米。岩上古迹有岩画、墨书及石刻。岩画主要分布在岩的中下部,可见者30余幅,能清楚辨认者仅3幅,均在岩左面,距地表约lO米,土红色,从左至右:第一幅高18厘米,宽18厘米,为两人并立人像,人前有一虎,似奔跑状;第二幅距第一幅30厘米,高14厘米,宽24厘米,为3人并立人像,头顶无发;第三幅距第二幅80厘米,位置比前两幅高,画高14厘米,宽lO厘米,为一个头上有四绺发的站立人像。墨书分布在岩中下部,多达上千处,现能清楚辨认者lO余处,以正楷或草字为多,书写多在明、清时期。其中有诗两首,距地表6米。其一日:“此地名为…[详细]
云顶岩
  云顶岩,是洪济山的主峰,高339.6米,为厦门岛上最高峰。乾隆《鹭江志》称:“其绝顶有观日台,四望环海,鸡鸣时,观日台火轮从海中跃出,甚奇”。明末,郑成功踞守厦门时曾增筑一瞭望台。旧时,游人登台看日出奇观,称“洪济浮日”。因风光奇美,故列原厦门“大八景”之首。现因洪济山少为人知,云顶岩则家喻户晓,故名“云顶观日”。经过50多年的建设,在绝顶修了新的观日台,登临斯台,云顶岩耸立于群峰之上,颇有苍山如海的感觉。山下东海里的金门诸岛一字排开,散落在厦门的外围,宛如一群卫士护卫着厦门,挡住了太平洋上的风浪。偎依在沙滩上的环岛路,如玉带般将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台湾民俗村、金山松石、国际会展中心、何厝香…[详细]
永清岩观音楼
  在安远县龙布镇境溪村,仍完整地保留着有400年历史的0-——永清岩0-。永清岩由高近百米,宽百余米的悬崖峭壁形成,自南宋开禧年间(1205年)始建禅庵,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该禅庵曾经无数次毁修,于1983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清岩0-又名观音楼,就附着于这高百米的巨型岩石上。据史料记载,观音楼建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年),为三檐四楼楼阁式建筑,高15米,长2.7米,宽1.5米,占地面积仅4.05平方米。已有400余年历史,历来佛事兴盛,以楼奇著称,倚悬崖而建,从0-下逐层沿木梯而上,仅容单人上下,是江南最小的“袖珍”0-。永清岩观音楼远望去犹如一小巧长形木盒附着永清岩上,走近仰望,…[详细]
上思通天岩
  通天岩通天岩于在妙镇屯隆村六索屯左边。洞内分内外二厅,内厅其巅空洞,由中仰望通天,故名。二厅可容纳上千人,昔人游览其间,多有题咏。…[详细]
封候岩
  封候岩,原名马骝洞,位于贵港市古樟乡川山村华堂屯前东北隅茶九山麓,距古樟圩4公里。岩口约宽7米,高5米,岩口左侧的石壁上刻有“封候岩”三字,系明万历壬子岁(1612年)仲春五山守备邹勋书题。岩口左壁还刻有邹氏撰写的碑文,碑文作者,以马骝即猴也,猴候同音,而附会作雅称,改名封候岩。岩内尚有几处石刻,因年代久远,无从辨认。岩内,夏凉冬暖,中层钟乳石林立,石柱,石笋、石幔、石龙……琳琅满目,有的似飞禽走兽,有的活象罗汉人形,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岩之上层,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涧水,横流于岩洞之间,四季不枯,缓缓而流,直通地下河,春夏水面涨至5米之宽,深1米多,秋冬水面也宽2米左右、深尺许,是一个天然的游泳…[详细]
弄怀岩
  弄怀岩弄怀岩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处,系石灰岩,洞深数里处有积泉。秋冬水涸,持火把,照电筒可入。窄处如走廊,宽处似厅堂。钟乳垂挂,光怪陆离。岩缝聚蝙蝠,多且大。明嘉靖年间,上思知州周璞题“弄怀”二字刻于岩口上。古人游此洞后,多题诗作赋,写于洞口岩壁,或记入志书;赞赏岩洞风气。在上思八景诗中曾有“弄怀岩雅留仙迹”之句,旧志有“上思胜迹,此岩为最”之称。古时列入八景之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