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烽火台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烽火台篇

前砬山烽火台
  前砬山烽火台位于大石桥市金桥镇前砬山村南,建在海拔22米的砬砬山顶。砬砬山为一缓坡小山丘,其四周为黄土平地,烽火台目标十分明显,远处可观。此处为建造烽火台的最佳选地。台保存的基本完好,可为我市境内同时代烽火台的参考,根据结构、特点和建筑材料综合分析,此台应为明代所建。台基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其上是大块青砖建造的台身,白灰勾缝,最上部分的垛口仍可见。方形台通高12米,底边长为10米,由底向上逐渐内敛。烽火台遍布我市境内,其遗址、遗迹如今仍可寻。整体布局为两大体系,一是沿海岸线走势南北相连,形成了辽东半岛没有边墙的边墙之军事防御体系,烽火台顺海岸贯通半岛南北,并与关内沿海烽火台相连,是我国烽火台网络…[详细]
高山台烽火台
  高山烽火台高山台是一座小山,位于彰武县城西四公里的柳河西南岸,山是南北走向,蜿蜒起伏,象一条奔腾的巨龙,又象一只俯卧的猛虎,山不太高,海拔高度仅175公尺。在高山台山之巅,矗立着一座饱经岁月的烽火台,其台状是方斗形,台基边长9米,顶部边长8米。青砖白灰口,砖长40.2厘米,宽17.2厘米。厚10.2厘米,南面台高8.49米,西面高6米,北面高6.57米,东面已渐成断坡形。1985年6月阜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烽火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边墙外路台之一。古战争遇外敌入侵时,白天放烟,夜晚放火传递信息,在历史上超过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存历史遗迹,…[详细]
广海观海亭、烽火台
  广海观海亭、烽火台紫花岗顶明代建有烽火台,台高5米,是用花岗石块砌建成四方形的墩台,上有垛口。登上墩台,可见到台顶中央挖有一3米直径的圆坑,这是用于堆放引火柴草的,现长满了杂草灌木。站在烽火台上,透过山上高大乔木林的间隙,可眺望到折射着天光的海面。据历史记载,明朝以来,鉴于我国沿海备受倭寇骚扰,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太祖皇帝朱元璋下令沿海北自天津大沽口,南至广西防城兴建36座卫城,派兵驻守,广海为其中之一,又令于濒海高地,广设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烽火台即点燃柴草,以烟火报警,卫城内的驻军便迅速出击。广海境内沿海岸明代建有3座烽火台,紫花岗烽火台居中。东面的烽火台建于大同河出海口的…[详细]
大奶岗烽火台遗址
  大奶岗烽火台遗址位于化龙镇莘汀村烟管岗南麓。据乾隆版《番禺县志》载:“元末义兵元帅屈仲舒(按:事迹详见县志)起兵保障邑里,筑烟台其上。”自此,便叫烟管岗。清咸丰四年(1854)五月,番禺红巾军首领石楼人陈显良曾率众于此祭旗,起义反清。现烽火台残址犹存岗顶,坐北向南。此台南北长6.3米,东西宽6.1米,高2.3米,占地面积38.43平方米。烽火台立面呈梯形,底部用红砂岩和花岗岩混合砌筑,台顶部用青砖砌筑,明显地看出烽火台在不同时期有多次重修。台南面左侧开口,以五级楼梯登临顶部,楼梯口离地面大概1米,原设有木梯,现已损毁。据区文物版负责人介绍,该烽火台遗址对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2…[详细]
三台子烽火台
  三台子烽火台位于辽宁绥中沙河镇三台子村,建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经大都督戚继光主持所修,其目的是为防御边患。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台子烽火台为砖石结构圆台,底径为18米,通高12米。台基由条石垒砌而成,高2.7米,台身用青砖一丁一顺砌筑,共叠砌70层,中间夹有石钉。台顶砌有垛口,正中砌烽火灶和长方形铺房,周围砌风围墙以避风沙。北面开半圆形石券门,高1.7米,宽1米,门下有两个龙头石磴,台顶东西各有流水嘴一个。三台子烽火台较一般烽火台高大,指挥系统齐全,在明代戍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烽火台外观良好,顶部风火灶、券门、龙头石磴、垛口、望…[详细]
石河烽火台
  石河烽火台位于大连市金州区石河街道办事处石河村东台山顶上。是明代辽东镇海防倭烽火台之一。明代时,金州是倭寇猖獗进犯之地,为了防御倭寇骚扰和打劫,辽东半岛黄海和渤海岸边建立了许多烽火台,构成以金州卫为中心,南到金州旅顺口、北到辽阳、东到九连城三条烽火干线和支线。明代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辽东总兵官左都督刘江,曾利用烽火台传递军情,在金州的望海埚一举全歼来犯倭寇1500余人,史称“望海埚大捷”,至此倭寇和海盗再也不敢侵犯辽东。石河烽火台历史上屡遭自然和认为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进行了修复,2001年被大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被辽宁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详细]
砬山烽火台
  砬山烽火台砬山烽火台位于大石桥市前砬山上有一座明代修筑的内夯土、外包大青砖的烽火台,即前砬山烽火台。此台基础用三层花岗岩条石打底,四方形,每边长10.8米,残高8米上端略窄,每边10米,台上西南角残存雉堞高0.9米。史载,明朝沿海各省,经常遭受倭寇骚扰,民不安生,朝廷便在沿海设立防御据点。海防据点分卫、所堡、寨、关等。当时南起广东、北至辽东,共设卫所180处,下辖堡、寨、关、墩等达1662个。明代中叶,由于海盗入侵加剧,又增加了许多据点。查图志,该台当时有三名士卒值班,归盖州卫管辖。前砬山烽火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身临其境者,无不感到其前砬山烽火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保存…[详细]
廉岭烽火台
  廉岭烽火台位于福安市坂中乡林岭村,年代为明、清,类别为古建筑。位于坂中乡林岭村西南向400米山岗上。该烽火台始建不详,无从考究。据传为明代防御抗击倭寇所建。烽火台为不规则大石头垒砌,平面为圆形,整个高度为3.6米,基础周长为43.6米,烽火台面面积为31.1平方米。墙体为“六回石”相砌,底座由硕大块石垒砌而成,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烽火台。处于福安与溪北洋相隔的山峰上,东面是福安整个大盆地,西面是溪北洋盆地,站在这里可以一览无余看到两个盆地。对研究我市历史人文具有一定价值。2013年2月20日,福安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筑四周墙体外延伸5米。…[详细]
蕉门烽火台
  蕉门烽火台位于番禺黄阁镇蕉门村蕉门山上。古时蕉门山东临虎门水道,西临蕉门水道,蕉门滘横贯东西。蕉门山居滘北岸正中,地处水路要冲,故设烽火台。台高4米、台底宽10米,台顶直径2.50米,成圆锥形,以黄泥与碎石砌建。此台建于何时,因无文字记载,未能断定年月。据当地群众传说,台始建于清初,是为防止郑成功反清复明进击沿海作报警用的。烽火台距蕉门炮台山约100米,也曾作蕉门炮台的烽火台。北距黄阁大山乸约1公里。大山乸山顶原来也有烽火台,今已全毁。蕉门烽火台报警后,大山乸烽火台也举火报警,因其山势较高,远处可见烽烟。现蕉门烽火台遗址仍存。…[详细]
永安烽火台
  永安烽火台位于辽宁省普兰店市皮口镇赞子河新台子村东北小丘陵之上。烽火台系砖石结构。台基用花岗岩砌成,台体用青砖砌筑。在台子下面有一长方形土台,当为围墙墙基,东西长22米、南北长26.5米、高1米。永安烽火台是明代修建的几个烽火台中保存至今较好的一个,明代时期,永安烽火台是归服堡(今城子坦镇)和红嘴堡(今皮口镇西城子)之间的一个重要军事烽火台,更承担着防御敌人的重要军事任务。保护范围:台基外20米以内。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50米以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Ⅰ类建设控制地带外150米以内为Ⅱ建设控制地带。…[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