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详细]
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Summer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详细]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它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落成,历时89年。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通常是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来,九、十月份返回北京。避暑山庄实际上已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整个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清代山庄内共有亭子90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假山叠石70余组,殿宇、楼堂、…[详细]
留园
  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僕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其时东园“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叠山大师周时臣所堆之石屏,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黄石叠石,似为当年遗物。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经修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园内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刘恕喜好法书名画,他将自己撰写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园中…[详细]
西安碑林博物馆
  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这里名碑林立,藏品丰富,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同时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驰名中外。爱好书画和历史的游客不可错过。介绍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文昌门内三学街15号,原为陕西省博物馆,建…[详细]
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位于曲靖市第一中学内,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碑”。俗称小爨碑,碑为长方形,额半圆形,高1.83米,宽0.68米,厚0.21米。此碑立于东晋大亨404年,全碑共计388字,记述了爨部首领爨宝子生平事迹。碑文字体是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文体,古朴浑厚,对研究汉字有较高的价值,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另外,此碑对研究云南地方史也具有重要价值。国务院于1961年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通:到达曲靖后,步行至第一中学院内即可。用时参考1小时交通到达曲靖后,步行至第一中学院内即可景点位置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内环东路86号曲靖一中…[详细]
爨龙颜碑
  爨龙颜碑位于陆良彩色沙林西面3公里的薛官堡斗阁寺内,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史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又称大爨碑。碑为长方形,额半圆形,高3.8米,上部浮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下部正中穿孔,左右刻日月,日中刻俊鸟,月中有蟾蜍。碑立于南朝刘宋二年,是爨龙颜死后2年所立,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碑文为爨道庆所做,其书法艺术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书法雄强茂美,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其为“神品第一”,“古今楷法第一”,称其“当为隶楷极则”。《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两碑皆于清朝出土于云南省,《爨宝子碑》较《爨龙颜碑》早立53年,两块碑为同一时代的作品,在风格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详细]
药王山石刻
  药王山石刻位于陕西省耀县城东2公里处。药王山在唐代时称为“磐玉山”,海拔1100米,由五座山峰联聚而成,故而在宋至明代时被称为“五台山”。山高但不险,苍松翠柏,古木参天,山峦间庙宇掩映,自古以来就是关中的名胜之地。五台山被称为药王山与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有关。孙思邈(581-682),耀县人,因为撰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学巨著而驰名古今中外,他一生著书三十卷,上百万字,世称“药王”。后人在磐玉山上修建药王庙,以示怀念,此山也就更名为“药王山”。药王山上遍布石刻,主要有碑刻和石窟两个部分。碑刻共有一百多方,以明隆庆六年(1572年)所刻的《千金要方》等五碑最为珍贵,是研究中国医药学…[详细]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介 绍: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现保存在曲靖一中内。碑高1.25米,分上下两截,全碑共403字。此碑立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是大理国时代的遗物,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曲靖市北出土。 碑文记载了大理国主段素顺联合滇东三十七部征讨“妄服背恩”的部落后,会盟立誓,-行赏的史实,对研究大理国官制历史及宋代云南民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 通: 到达曲靖后,步行至第一中学院内即可。云南曲靖…[详细]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原位于凉州(今武威)的护国寺内,现存甘肃省武威市文化馆。碑凿刻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是西夏文碑刻的珍贵遗物。西夏碑的碑身高2.5米、宽0.9米,两面刻文。一面刻有西夏文,以西夏文篆字题名,意为“敕感应塔之碑文”;正文是西夏文楷字,计28行,每行65字。另一面刻有汉文,碑头有汉文小篆题名“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正文是汉文楷书,计26行,每行70字。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上半段残缺。碑文的四周有线刻的卷草纹,碑头题名的两侧各有一个线刻的伎乐菩萨,作舞蹈状。题名的上端是云头宝盖。线刻伎乐菩萨、宝盖、卷草纹图案等,线条流畅,形象生动,是迄今所存为数不多的西夏艺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