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22日)
钱谦益柳如是墓
  钱谦益柳如是墓位于常熟虞山拂水岩下,清嘉庆间知县陈文清重修此墓墩。2002年10月22日,钱谦益柳如是墓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县蒋坝镇,全长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至清乾隆年间方建成。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洪泽湖大堤始建于1800多年前,有着“水上长城”的美誉。据史料记载,东汉建安五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三十里,以防淮水东侵,高家堰便是洪泽湖大堤的萌芽。南宋时因战乱,造成黄河夺淮,直到明万历七年,河督潘季顺实行“蓄清刷黄”政策,即将高家堰加高并向南延伸六十里,形成洪泽湖大堤。从1580年(明万历八年)起,洪泽湖大堤就开始增筑直立条石墙护面,历经明清两代171年,使用千斤条石6万多块,达60万立方米…[详细]
栖霞寺
  南朝刘宋泰始中(465-471),明僧绍(号栖霞)在摄山结庐而居,抗迹人外,与智度和尚相友善,有师友之谊。南齐永明七年(489),明僧绍舍宅为栖霞精舍,请智度和尚主持,这就是栖霞寺的起源。唐初将栖霞寺扩建,改名功德寺,增加殿宇49所,楼阁延袤,宫室壮丽,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洲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是栖霞寺的黄金时代。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间,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武宗时排斥佛教,寺被废。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又重建。南唐时高越建舍利石塔,又重修栖霞寺,改称妙因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名普云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栖霞禅寺,哲宗元…[详细]
朦胧塔
  朦胧塔位于建湖县宝塔镇(原名辛庄乡)宝塔村朦胧庄北。为密檐楼阁式砖塔。现仅存三层八面,高约16.7米,底边长约2米。各层腰檐仍见叠涩砖数层和石制角梁。底层南向开门,其上二层各有四门,门位上下相闪。塔内2米高处砖砌穹窿顶,北部置有佛龛,中部有扶梯可盘旋而上,现已毁。1934年,省文管会来此勘探,在底层地坪问下42厘米处发现地宫。地宫为八角形,边长55厘米,深l47厘米,南向开有羡道,长2l4厘米。地宫北面有弥座,高69厘米、长39厘米,其上置有一石函,高34.4厘米、长65.7厘米、宽35.2厘米。盖顶端有阴刻正楷“葬舍利函”四字,函内葬有“太平通宝”铜钱百余枚和一黄绢裹着的银棺。银棺长9厘米、…[详细]
斜塘土地庙及永安桥
  斜塘土地庙位于原斜塘镇旺墓村,大门朝北,因此又被称为“朝北土地庙”,庙西300米即为广袤的独墅湖,东北面则有一座三节平板石桥—永安桥。斜塘土地庙位处苏州斜塘镇旺墓村,自古便是苏州东郊的贸易集市和苏州到淞江的重要水上驿站。--物专家考古论证,从基础填加罐瓦片中有“韩瓶”碎片分析,该土地庙为南宋厅堂建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研究江南地区的建筑历史演变、建筑艺术、宗教及民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重建于1443年的永安桥前身应与土地庙建造年代相符,同为南宋时期建造。永安桥桥身古朴,结构独特,对研究江南地区古代桥梁建筑具有重要价值。2002年10月22日,斜塘土地庙及永安桥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详细]
镇淮楼
  镇淮楼是楚州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代。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明时曾置“铜壶刻漏”,用以报时。后又因其扼于城中,楼下拱门为南北交通要道,故有“南北枢机”之称;清同治年间改称“镇淮楼”,因淮水经常泛滥,“镇淮”之名,取其镇压水患之意。民国年间又改称“中山楼”。解放后,用以陈列淮安出土文物。镇淮楼又名鼓楼,距长江5公里,与马鞍山采石叽隔江相望。楼为长方形,座北朝南,楼基内筑土,外砌砖,东西长55米,南北宽21米,高11米,基下中央有南北拱门相通。上建楼两层:下层三间,四周为十六柱回廊,四檐斗拱支撑飞出。上层建飞楼,四壁木板,也为四檐斗拱支撑飞出。楼上楼下雕梁画栋,通花窗格,古色古香。“镇淮楼”三个隶…[详细]
庄城桥
  庄城桥又名福兴桥,横跨于庄城河上。东西走向,桥面桥身均由花岗岩砌筑。桥面东西各有阶石,石级中段嵌有纵向独轮车道条石,桥顶面中心嵌有雕刻有骈云纹和覆莲纹石一方。桥面南北两侧各置有大理石质栏板及10根望柱。其刑制与金坛城西乡清涪村南宋时建的本善桥相仿。形如彩虹,建桥技艺高超,至今保存完好。2002年10月22日,庄城桥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灭渡桥
  灭渡桥位于苏州城东南隅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该处为水陆要津,原没有渡船,因旅客不能忍受舟人把持0-,由僧人发起集资募建桥梁,取名“渡”。今讹称觅渡桥。桥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10月,至大德四年3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明代正统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间再修,1985年又修,并恢复石栏。2002年10月22日,灭渡桥被公布为第五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钟楼谯楼
  谯楼亦称星枢楼,初建于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重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历代经多次重修。谯楼建成后一直是南通元、明、清历代州、县署的前门,是南通古代封建政权的象征。钟楼由我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倡导,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建于1914年。其北紧接谯楼,高六层,为当时南通城最高的建筑。钟楼仿照西洋古典建筑式样,安装了反映新技术成就的巨型时钟,运用金属新材料制作方尖顶,这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意义。钟楼、谯楼两座中、西体态各异的建筑紧密相连,是清末民初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样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组合在全国属罕见。钟楼、谯楼是南通城市千年发展史的标志,是“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详细]
栖贤巷门
  栖贤巷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山镇。相传该村曾是秦末遗民商山四皓之一东园公隐居处。现在存留的只是栖贤巷门,即是东园公隐居于此经常出入山上的一条街巷。巷门就在街巷的北端,巷门跨巷而建,砖木结构,硬山顶。面阔一间,进深四檩。四周设青石压沿,中间小砖铺地。立柱四根,下置青石扁平础,柱身略呈梭形,柱头带卷杀,上置栌斗,四角刻海棠曲线,施雀替,支承脊檩。柱前出一担梁及“丁头拱”挑起檐檩。前、后柱之间,以月梁和穿插方相连结。后柱柱头置栌斗,承檐檩。月梁梁肩正中施单斗雀替承檩。后柱旁有门臼,现门已佚,前后柱之间设坐板,供人憩息。听说村中建有东园公祠,门楼正面书“东园公祠”四字楷书大字,背面横额为“商山领袖”四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