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聂耳墓
  在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有一片缓坡,松柏森森,绿树丛中,长眠着人民音乐家聂耳。聂耳墓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道上七个花台,呈琴品状,象征着七个音阶;道上的24级石阶,示意着他仅活了24岁。琴盘顶部,七块晶莹的墨石上,分两行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墓地设计新颖,构思精巧,既富于特点,又显得庄严大方;聂耳原葬在高至华亭寺之间公路西侧上方,墓系青石镶砌,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的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1980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重建新墓,同年5月13日,迁葬于此;聂耳生在昆明,死于日本。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详细]
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南2公里的孔望山南麓西端。相传孔子曾登临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依山岩的自然形势,共雕刻出1贴躯各种形态的造像。分成13个组体,刻在东西长17米、高8米的峭崖上。最大的图像高1.54米,最小的头像仅10厘米。历史沿革造像群的题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古圣贤遗像”,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认为是“诸贤摩崖像”,《汉代画像全集》认为是“人事起居”,还有人认为是“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和武士”,或“供人作乐的被剥削者”。198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首次指出有佛教内容。概括起来约有三方面内容:一曰佛教造像。像群中有高肉髻、顶光、莲花、施无…[详细]
庆阳北石窟寺
  北石窟寺位于西峰区董志乡境内,距市区25公里。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历经数十个朝代增修扩建,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北石窟寺俗称大佛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北石窟寺背靠青山,面对碧流,在长12米,高20米的赭红色石崖之上,开凿着自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各代窟龛295个,有大小雕像2125尊,窟龛密集,形如峰房,高二十米,长一百二十米,是陇东地区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石窟分上中下三层,其中以奚康生创建的一百六十五号窟为最大,它是以七佛为内容的大型窟。七佛造像宏伟精湛,庄严肃穆,不失北魏造像的光彩和魅力。伴之七佛而雕造的弥勒菩萨、骑像菩萨、手持日月的阿修罗都是富有艺术感染…[详细]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距泾川县城9公里。据南石窟寺碑记载,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为泾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内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题记,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南石窟寺又俗称为东方洞。窟龛开凿在泾河北岸红砂岩上,现存5窟,1号东大窟和2号西小窟保存较为完整。东大窟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达13米,宽约17米,深14米,结构独特,造型宏伟。入窟后迎面三壁围立高达2米多的7尊佛像,两旁有13座胁侍菩萨,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为北魏风格。窟顶布满浮雕,诸如舍身饲虎、宫中游戏之类的佛经故事。雕刻简练概括,线条生动流畅,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对未…[详细]
万佛堂石窟
  万佛堂石窟位于辽宁省义县西北9公里万佛堂村南大凌河北岸的悬崖上。石窟开凿于北魏年间,是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可分为东、西二区,西区有9窟,东区有7窟。西区的9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3窟、下层6窟。其中第五窟内刻有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元景的造窟题记,题记宽约1米,上方雕有小千佛,千佛上有屋形龛楣,题记文字书法精美,清末著名学者、维新运动志士康有为称赞它为“元魏诸碑之极品”。在西区的各窟中,以第1窟为最大,其时代也较早,但是窟中的造像都已经风化,又经过后世的改动,其原貌已不可窥见。第6窟规模也较大,窟的前部已经塌毁,尚保存有后壁的交脚弥勒坐像,雕像低眉微笑,头发呈水波…[详细]
青州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
  驼山石窟位于山东省益都县城西南6公里的驼山上。驼山是山东半岛的名山之一,寺观云集,塔刹如林,文化气息十分浓厚。石窟造像主要分布在主峰东南的崖壁上,自北至南排列有五座洞窟,一个壁龛,共计有大小佛像638尊。其中第三窟是驼山石窟的主体建筑,开凿时代最早,规模最大,造像也最多。洞深2.5米,正中端坐的阿弥陀佛造像高达5米,底座高1米,上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的12字题记,为北周时期所雕刻。两旁侍立有菩萨像,高3.94米,头戴花冠,飘带下垂,长裙曳地,仪态端庄,亭亭玉立,具有隋代石刻造像的风格。第一窟开凿于盛唐时期,窟内的菩萨像,美发高髦,面容圆润丰腴,上身袒露,胸前璎珞玲拢,下垂腰间,下身出…[详细]
南龛摩崖造像
  南龛摩崖造像巴中南龛古窟造像位于巴城南一公里的南龛坡山,南龛古窟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气质浑厚,端庄丰满,神情潇洒,典雅大方。巴中曾荣获石窟之乡美名,它有东龛、南龛、北龛、西龛,尤以南龛最胜,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巴中南龛古窟是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是巴州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南龛古窟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随庙不断增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有造像一百三十七龛,二千余尊,有经幢十四座,造像碑十则,新建碑四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五十条,诗文五十二首,造像精巧玲珑,姿态各异…[详细]
历城千佛崖造像
  千佛崖造像位于山东省历城县柳埠村白虎山下。千佛崖造像是山东地区唐代石窟艺术的主要遗存,共有大小造像210多尊,分布在南北长63米的崖壁上,此外还有题记43则,其中有明确纪年的题记10则。石窟大部分开凿于唐武德至文明(618~684年)年间,以后的宋、元、明各代也有零星的增刻。较大的石窟有五个,佛像均高2.6米左右。造像者多为皇亲、贵戚、官宦、名僧,最著名的有唐南平长公主及驸马刘玄意造像、唐赵王福造像和僧人明德造像等。与千佛崖造像毗连的龙虎塔,是与四门塔齐名的著名古塔,因为塔门上雕刻有龙虎图案而得名。塔的建造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根据建筑风格考证,应始建于唐代,补建于宋代。塔呈方形,高10.8米,…[详细]
彬县大佛寺石窟
  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彬县城西约10公里的泾河南岸。大佛寺旧称“庆寿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这一带山川交错,风光绮丽,岩洞深壑,古刹因山就势而建,望之巍然。大佛寺石窟主要由大佛窟、罗汉洞、千佛洞等组成。大佛窟是全寺的中心,窟内平面呈半圆形,半径约21米,高达30米。正中有三尊石雕佛像,大佛高24米,依岩趺坐,佛肩宽厚,披衣袒胸,腰系佩带,造型自然丰满,面容端庄典雅。头部的周围有19个飞天和7尊坐佛浮雕环绕,背光花纹装饰精美,体现了初唐的艺术风格。四壁遍凿佛龛,雕刻有大小佛像、菩萨像400余尊。窟前有楼三层,可以登临眺望。罗汉洞在大佛窟的西侧,共有四个石窟,规模较小。第三窟的内壁浮雕有…[详细]
卧佛院摩崖造像
  卧佛院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乡卧佛沟。距安岳县县城北40公里,八庙乡场镇5公里,地处安岳、安居交界处。卧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经年代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从宋代起逐渐衰退。由盛唐高僧玄应及以后的僧俗共同营造。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卧佛院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北宋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摩崖造像以佛教禅宗为主,间有密宗造像,题材多达57种。造像中的人物、器物、动物等形象逼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