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黄土城遗址
  黄土城遗址 新石器时代 淮滨 黄土城遗址位于淮滨县城西马集镇李围孜村金店孜庄。于1984年在文物普查中发现,遗址面积较大,为黄土台地,当地俗称黄土城。遗址为长方形台地,高出地面1.5-4米,文化层厚度约3米。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50米,总面积约10万方米。遗址地势东南部较高,西北部成城状,一条小港沟紧靠遗址台地南部边缘穿过。地面遗物较多集中在台地的东南部,已采集的遗物有磨制石斧、石锛、石镞。陶器多为残片,以泥质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器型多有鼎、钵、盘、罐、杯、豆等。纹饰有蓝纹、绳纹、刻划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属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1984年…[详细]
沙冢遗址
  沙冢遗址位于淮滨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麻里乡肖营村肖南村民组,一条小河沟自西向东环绕遗址北端,遗址座落在一个宽阔的冲积平原上,隔淮河支流洪河与驻马店地区蔡县境相望。遗址为台地呈扁长莆,北宽南窄,南北长80米,东西平均宽20米,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文化层厚约5米。当地群众因其台地土松如沙,平地兀起故名“沙冢”。遗址土质呈灰土,极为疏松。其内涵丰富,已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房基柱洞、灰坑、墓葬等。出土的遗物有:石斧、锛、镰、镞、锥、骨镟、骨锥、骨针及大量的蚌壳、鹿角、兽骨等。陶器多为夹砂灰陶、黑陶为主,红陶次之。器型有:鼎、鬲、、罐、盘、豆、杯、钵、红陶鸟、陶球等。纹饰有:蓝纹、绳纹、刻划纹、压印纹、弦纹…[详细]
杨庄遗址
  杨庄遗址位于驻马店市区西南大约6公里处,1983年8月13日,由市文物普查工作队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85年1月,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1985年5月31日,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5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博士后宋豫秦对其做了重点调查,1992年秋,北京大学考古系与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挖掘,发掘面积486平方米。从地貌上看,杨庄遗址处于练江河的二级阶地上,较周围高出1~2米,总面积40000平方米。遗址文化层一般为2~3米厚,最厚处可达4米。下部属于龙山时代早期的石家河文化,…[详细]
西平上坡遗址
  上坡遗址是在河南西平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西平县人和乡花牛陈村委上坡村西200米处,京珠高速公路从遗址上穿过,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修京珠高速公路时西平县文物管理所调查发现,并配合省文物研究所、驻马店市(原地区)文物工作队联合进行发掘,发掘面积5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700余件,从发掘清理的文化层迭压关系及包涵文化遗物看,遗址自下而上排列分别为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汉代文化。文化遗迹有壕沟、房基、灶等,出土的文物遗物陶器有鬲、甑、瓮、罐、盆、钵、豆、盘、鼎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铲等;骨器有骨镞、骨锥、骨鱼鳔、卜骨等;玉器多为生黑陶,…[详细]
下寨遗址
  下寨遗址位于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地处滔河与丹江的交汇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9年3月至2013年1月对其进行了持续考古钻探和发掘。遗址现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约0.6~2米,发现有明清、汉-唐、东周、西周、二里头时代早期、王湾三期文化、石家河文化和仰韶文化等时期遗存。其中仰韶文化时期环壕聚落和仰韶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墓葬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仰韶文化时期发现环壕聚落一处,面积约1万平方米。外围壕沟编号G30,宽约2.95~3.3米,现深约2.1~2.7米,沟壁较陡,可称为壕沟。沟内填土分为四层,第一、二层包含遗物相对较多,为废弃后的填埋堆积;第三层和第四层基本上不见陶…[详细]
小双桥遗址
  小双桥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20公里处的石佛乡小双桥村及其西南部,文化堆积主要分布于小双桥、岳岗、葛寨、于庄、师家河等几个自然村之间。遗址南北、东西各2000米,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小双桥遗址发现于1989年,1990年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并于1995~2000年进行了数次再调查、复查及大规模的发掘。历年来的发掘主要集中在遗址的中心区域,即遗址东北部一带20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小型房基、大型祭祀场、祭祀坑、奠基坑、灰沟、与冶铜有关的遗存等文化遗迹及大批质料各异、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出土遗物除陶器外,还有青铜器、玉石器、…[详细]
贾沟遗址
  贾沟遗址年代为商周。位于淅川县上集乡贾沟村。为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江国城遗址
  江国城遗址在正阳县东南大林镇涂店村。遗址范围:东至涂家大坟,西至涂楼,北至冯庄,南至涂店集南沿。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地面已无城垣痕迹。距城南1公里是滔滔淮水。城东有涂堰环绕,东南与信阳息县接壤。城西南不远处有“卧牛堆遗址”,实为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突起平畴,横亘冲衢,宛如关隘;堆下寇堰东南流,约1公里入淮,是处居高背水,可攻可守;城东涂堰入淮处,两岸高起,形势险拔,俨如大鸟展翅,腾空搏击,古称“凤凰台”,群众呼曰“烽火台”。江国,赢姓,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伯益的后裔有江氏部族,生息于河南正阳县(《中国史稿》)。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徐…[详细]
葛陵故城
  战国时期楚国平夜君成封邑城址。保护发掘故城及遗址外的古墓葬,对研究战国时期楚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政治、文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葛陵故城,始建于战国时代,是战国时期平夜君的封邑所在地,后汉时侯邑铫丹在此建都。据《后汉书》、《读史方与记要》载:后汉建武十五年徙封铫丹为侯邑。即:后汉光武帝在建武十五年封铫期(光武帝的一元大将,后汉三杰之一)之子铫丹为侯邑,建都于葛陵城。葛陵故城位于新蔡县城西北25公里,东接党湖、南距洪河500米,西邻奶奶湖,北靠葛陵,古城四面环水,呈龟背形,南北长1330米,东西宽1200米,占地面积159600平方米。古时城北葛陵水域很大,后汉大将曾在此操练水军。据《读史方与…[详细]
宋国故城
  宋国故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旧商丘县城南,又称睢阳城旧址,因在古睢水北岸,故称睢阳城,是周初封微子于宋国都城的遗址。宋国是我国历史上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94年春到1997年秋,中美联合考古队对宋国都城遗址通过钻探和发掘,确定了城墙的方位、大小和基本结构,揭示了周代宋城、秦汉睢阳城、明弘治十五年前归德府旧城和明正德六年后现归德府城的地层关系,证明在现存的归德府城附近,上下叠压着数座城。宋国故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墙长2900米,南墙长3550米,西墙长3010米,北墙长3252米,总面积10.2平方公里,其面积约相当于今商丘古城的10倍。宋国城墙以高大坚固著称,用黄色土掺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