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九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起元塔
  起元塔为醴陵第一高塔,雄伟挺拔,朴素典雅,矗立于城南马背岭。高18.6米,砖灰结构,0式,8面,11级。底层直径5.3米,往上逐层递减。墙厚1.26米,拱门高1.8米,宽0.9米。塔内通空,每层塔檐叠涩为菱角状上翘。清咸丰元年(1815),邑人廖洪举倡建。起元塔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1年)。该塔位于醴陵市城南西山办事处马背岭,马背岭属于玉屏山,玉屏山横亘城南,象一张屏风,渌江旧八景称为“南屏耸翠”。宋乾道年间醴陵籍贡士、朱熹的学生黎贵臣建有“昭文书院”。醴籍明朝诗人丁淑《游玉屏山》诗云:“南屏削玉当湘矗,瀑布如花洒壁斜。栈石截云遮鸟道,机声出树有人家。河横午夜潮归海,斗柄中天月散华。锄遍心田…[详细]
湘潭文庙
  湘潭文庙位于湘潭市城正街。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小东门侧。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于现址,为祭祀孔子之专门场所。庙宇为封闭式院落建筑,由棂星门、泮池、牌楼、大成门、大成殿、四贤祠、崇圣殿、钟鼓亭等组成。大成殿为主殿。是为重檐歇山顶,九脊,鸱吻,四周回廊由16根圆古柱支撑,黄色琉璃瓦,内外坊、藻井、斗拱等均用五彩施绘。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等年间修缮或扩建学院。明末再度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及民国3年(1914年)、民国36年(1947年)和1983年,多次修葺,从棂星门至大门外…[详细]
湘潭江西会馆
  江西会馆位于雨湖区十总正街。原名许旌阳祠,又名万寿宫。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二年(1655)由江西众商捐资重修于现址(一说建于顺治七年,即1650年),祀许逊。实为旅潭江西客商会馆。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圮毁,仅余门楼、夕照亭等遗迹。门楼居平政路258号(湘潭市第十六中学校区后门),高 12米,宽5米。四柱五楼牌坊式,花岗岩和汉白玉结构。中门左右置抱鼓石,两端立石狮。顶檐下竖额泥塑行楷“江西会馆”四字,五龙盘边。四周饰蟠龙、凤凰、异兽、人物、传统花纹等浮雕、镂雕,脊角鸱吻高耸,形象生动,工艺精美。两端砖墙顶部还保留了数幅堆塑图案。夕照亭为原会馆后花园之水阁凉亭,今地处雨湖公园中湖南侧周家山。198…[详细]
黎氏故居
  湖南湘潭市东南约 50公里的湘潭县,中路铺镇石潭坝乡菱角村长塘组93号,是黎氏八骏故居所在地。黎家的百年老宅,就在南岳衡山支脉晓霞山下,一个不到10户人家居住的小村落里。“黎氏八骏”是指黎锦熙、黎锦晖、黎锦曜、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等八兄弟。100多年前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黎氏八兄弟先后在湘潭长塘的黎家出生。八兄弟深受“严谨治学、教育开明”的家教家风熏陶,勤奋好学,奋发有为,成年之后分别在语言、音乐、文学、教育、矿冶、桥梁等领域各领-,为我国文化教育与科学实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黎氏八骏”。所谓“江山形胜、人杰地灵”,所谓“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湘潭长塘晓霞山下的黎…[详细]
寺门前义渡
  寺门前义渡位于白石镇潭口村长元组寺门前,沟通湘江两岸的湘潭县与衡东县,江波浩淼,石级逶迤,码头石级上两石狮保存尚好,渡口旁有一株树龄400年的古槐树,已列入湘潭县古树名木保护名目。据寺门前义渡碑刻记载:清咸丰年间,马朝彩等乡贤在此设义渡,修建寺门前码头。此义渡利济行人,但因产业无多,经费不足舟楫。宣统二年(1910),-祖父马立安先生倡议捐资修复渡口,并置田产二十亩,逐年收租维持义渡。 寺门前义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和崛起,见证了华夏儿女慈善友爱的优良传统,孕育了-先辈的艰苦创业和成长发展。对宣传善行义举,教育后人,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灵桥
  湘潭县响塘乡石灵桥始建于清中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湘潭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五孔古桥,此桥全长约80米,宽约10米,高15米,全桥皆以花岗石砌块筑成。石灵桥气势雄伟,有桥洞五个,桥墩四个,每个孔眼底层纵向巨石为36块,横向为8块,共288块。石灵桥身原为4层石头砌成拱形,越往外层石头越多,以此推之,整座桥身用巨石应在3000块以上。石缝之间勾心斗角搭配牢固。石灵桥装饰美观,桥身的望柱饰有南瓜造型的石刻,象征着农家的五谷丰登。石灵桥历史上为湘潭与宁乡、望城等处交通要道,现仍为湘潭与宁乡、长沙等县市南谷方向的重点交通要道。数百年来,一直受到重点保护,当地百姓非常珍爱此桥,他们一直不让载重车辆通…[详细]
回龙门
  回龙门位于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下市尾街,汨罗江在回龙门南面脚下自东向西流去。回龙门始建于唐代,其基础与门身下部均由花岗石砌成,门身以上全部砌以青砖,此门底部基本呈正方形,上部系木结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四角飞龙翘首,上盖琉璃瓦,尖顶、气势夺人,檐下有东西两个门洞,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人们寻找诗人遗体,划龙舟逆江而上,求索至此返回,唐780年在此建亭纪念,谓之回龙门。…[详细]
双江口桥
  双江口桥位于汨罗市沙溪乡双江口村,全桥为麻石结构,全长43米,方向305度,桥面由条形麻石铺成,桥面宽1.2米,有桥墩8个,桥墩长3.95米,宽1.26米,桥墩间距为3.5米。它是连接湄河西岸居民的主要交通要道。双江口桥建于清代晚期,在同一类型桥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详细]
张公桥
  张公桥位于汨罗市白水镇张公桥村白水江上游,为正东西向,白水江自北向南流过,建于清乾隆二十年,为二墩三孔跨薄拱花岗岩券桥,桥长43米,桥面宽7.3米,通高7.2米,三孔跨度为7.3—6米,主孔比两次孔略高出一层,撞券石,河心两墩及桥身保存完好,桥面及分水平台上少数仰天石被人为撬走外,其余保存尚可,2000年受洪水冲击东面桥端被冲跨,后修建时曾加一孔。…[详细]
临湘塔
  临湘塔位于临湘市儒溪镇儒溪村的儒矶山上。东径113°31′北纬29°62′,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塔为砖石结构,实心、七级八方,保存基本完好。塔高33.436米(未计入塔刹缺失的宝瓶部分)。南偏西20°。首层以下为高2.03米、占地75.3平方米的八方形三级花岗岩塔基座。塔基座以上的每层塔身,均下设束腰砖座,上出叠涩砖檐,八角檐皆出麻石脊翘,石翘颈系铁质风铎。凡十字正向均开券形假龛,而其中南向第三、四、五层却真开佛龛各一个,内置佛像。塔身每层及下檐外粉白灰,下檐冰盘曾施彩绘。该塔倡修者,即清代首任台湾兵备道刘王敖(公元1829-1887年);塔铭《临湘塔记》,则由光绪乙丑科举进士吴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