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渭南市 > 潼关县旅游

潼关古城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初期,废弃位于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汉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闵帝宇文觉在此打败东魏大将窦泰后,改潼关为“潼谷关”。

潼关古城

隋大业七年(611),将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八十年。唐天授二年(691),再资助迁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堑沟。宋、金、元三代,潼关城址未变。。

潼关古城

明代,将城池扩大,设潼关卫。洪武九年(1376)将关城向南、向西作了大规模的扩建。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是顺山势之高下,削成垛口,高达30多米,城池周长11.2公里。把麒麟山、凤凰山、象山、印台山、笔架山等囊括于城中。建有六处城门:东门名“金陡”;西门名“怀远”;南有上南门、下南门;北有大北门和小北门。东、西门和大北门建有高大城楼。建文二年(1400)及正德七年(1512)给水关建了楼。嘉靖十八年(1539),又修建了两个重门。万历二十九年(1601)又作了大规模的重修,给这些建筑物命了名:东门楼叫“迎恩”,东瓮城叫“占紫处”,东郭门楼叫“天险”;西门楼仍沿用“怀远”,西瓮城城楼叫“大观亭”,西郭门叫“地维”;上南门叫“凌云”,下南门叫“迎熏”;大北门叫“吸洪”,小北门叫“俯晋”,北水关楼叫“镇河”。取名古雅,寓意深长。明代潼关城墙,现在仍有留存。

潼关古城

清代仍在潼关城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下临黄河的北面2400多米土城墙砌了砖,并重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东、西门的楼名依旧。大北门改名“镇河”,小北门改名“拱级”,下南门改名“凤翔”,上南门改名“麟游”。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城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后来又给东、西两面的土城墙砌了砖,更加完美,雄伟壮观。

潼关古城

明清的潼关城,除城墙上的宏大建筑而外,在关城内外,山上山下,还建有30多处庵堂寺庙以及木石牌坊,这些古建筑物,雕梁画栋,飞檐叠障,古色古香,构筑精美。清代,潼关城内的街巷多达50多条,在不大的城内,有如此多的街、巷和古代建筑,其繁华程度可以想见。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

秦东镇:潼关县秦东镇原名港口镇,2002年元月并乡建镇后,由原港口、秦东镇合并而成,并正式更名为秦东镇。该镇北隔黄河与山西省风陵渡相望,东出秦地与河南灵宝为邻,西接华阴市,现南靠潼关县城,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之美誉。全镇区域面积64.7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18523人,其中农业人口17981人。 秦东镇地理位置优越,境内电力供应充足,…… 秦东镇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

·巡游足迹之2022暑假(酷暑炎夏)

·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连城烽火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