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南州 > 三都水族自治县旅游

黔南水族墓群

[移动版] [查看地图]
黔南水族墓群
黔南水族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族古墓群集中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北部水族聚集区。墓葬结构分地下和地面两个部分,地下部分与其它民族的墓葬区别不大,亦挖一长方形土坑,土坑中置木棺装殓死者,少数墓葬有耳环、发簪等随葬品,但建于地表的石质建筑却极具民族特色且形态复杂,有一层或多层长方形仿石棺式、杆栏房屋式、石块叠垒式和圆形封土堆带牌楼墓碑式等,不同形式墓葬具有相对的早晚演变关系,圆形封土堆带牌楼式墓碑的水族墓已同汉族墓葬没有多少区别,是汉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水族墓葬。

墓碑上的“爱情”画像

许多水族墓葬在地表各层仿石棺外壁和墓碑上雕刻有神兽、祥瑞、花草、动物、传说、历史故事、战争场面、车马出行、杂技表演、民族乐舞、阴阳八卦、铜鼓鼓面纹样甚至“爱情”等图案,既有水族特有的题材内容,也有汉族墓葬中经常表现的一些内容,成为展现水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融合的百科全书式实物遗存,具有极高的历史、科研和文物保护价值。三都引郎水族墓和荔波水甫水族墓群相继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黔南水族古墓群还作为一个整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对水族墓葬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强。

发现爱情画像的墓葬位于三都县周覃乡水懂村,其地面建筑共分三层,每层均为长方形仿石棺形态,由下到上逐渐变小,第一层石棺两侧壁,分别有两根雕刻有石狮和铜鼓图案的石柱支撑上层盖板。在一层至三层石棺的外壁上,雕刻有人物、骑马牵马、杂耍、芦笙演奏、铜鼓鼓面等,而其中雕刻在最上层顶板的“爱情”图案异常少见,弥足珍贵。

考古学家把考古发现中反映男女情爱和交合场面的内容称为“秘戏”,但三都水族墓葬中的“秘戏”图案却雕刻在高出地面的石室外壁上,数百年来任由人们观赏。图案中一男一女二人脸颊相贴,男子右手搂住女子肩部,左手放在女子腹部,女子亦将左手搭在男子肩上,与男子亲密相拥,画面将一对水族男女浪漫的爱情瞬间以石刻画像的方式定格下来,构图简洁而大胆。

男女之间的情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但是将这种情爱表现在墓室上在唐宋以后的墓葬中是异常少见的,因宋明礼学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处于清代中后期的水族墓葬出现这样的图案内容,说明水族受中国封建礼教的束缚不深,人们能自由地表达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并将之形象化表达。

-水族墓葬也有“密戏”图

在水族墓葬中,还有一个相当特殊的内容是在墓后雕刻有石刻人像,有的各个石像分开雕刻,有的则一同雕刻在一整块石板上,学者们认为墓后雕刻这些石人像寓意“后继有人”,其人像的数量即代表后代的多少,而要能够繁衍后代,达到儿孙满堂,没有男女情爱是不可能的,因而表现男女爱情故事的题材出现在墓壁上就是很自然的事。

其实,早在两汉时期,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地区的汉墓中,就经常发现有表现男女谈情说爱或男女交合的考古材料,有的雕刻在崖墓壁面上、有的雕刻在墓葬石棺外壁、有的则做成陶质俑像放置在墓内。

1941年原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中国营造学社等单位联合在四川彭山县进行崖墓发掘时,就曾在江口镇一座崖墓墓门上方发现被郭沫若先生称为“天下第一吻”的画像。解放后在四川荥经县陶家拐出土的一具汉代画像石棺,棺身被分为三个空间,最左侧一个空间里雕刻一男一女席地而坐,男子双手搂住女子接吻,表现的也是男女之间浪漫的情爱,只是这些图案随着墓室的封闭而进入地下,其目的是为死者在另一世界营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场景,并不是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观看的,除非盗墓贼或考古工作偶然间将其揭露出来,否则人们是看不到它的。

历史过去了近2000年,在水族墓葬中再次出现这种表现男女情爱故事的题材,而且从表现方式看,水族墓葬中的“爱情”图案雕刻在地表仿石棺式建筑的外壁面上,现实中的人们可随时观赏,它与汉墓多将此类图案藏于墓内的做法不同,也与宋明墓葬多将雕刻题材刻在地下的做法不同,表现得更加开放和自然,画像目的也由娱神变成娱人,其价值也就更加弥足珍贵,彰示着明清时期墓葬雕刻系统由墓内逐渐向墓外转移的发展趋势,丧葬礼俗和孝道表现方式更加世俗化和表面化。

有考古学家认为,“密戏”图在墓中的功能是辟邪厌胜,是为保护墓葬或死者之身体及灵魂的一种巫术;还有考古学家认为在墓葬中表现这种男女欢娱密戏的内容其涵义是祈求人的生命长存、死而复生。但是,就水族墓葬中雕刻的“密戏”图像来说,因其位于地表外面,人们可随时观看,不具备任何神秘色彩,也不具备上述巫术功能。

延伸阅读: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仙阁(杨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