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巡游足迹之2022盛夏(豫鄂湘)旅游

巡游足迹之2022盛夏(豫鄂湘)

沙洋纪山寺
  纪山寺坐落在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内寺院简介纪山寺坐落在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内,始建于隋朝,兴于唐清,香火鼎盛,从未间断,屡现瑞象,灵异殊胜,神秘莫测,许多文人墨客、僧侣雅士流连忘返。曾有三位皇上驾临,历史悠久,寺内古迹石碑尚存,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寺院格局纪山寺东至207国道三公里,南距荆州古城三十公里,西于楚庄王墓交臂,北靠数百亩绿化树林,四季常青,四季花开,四湖相望,寺院清雅,小鸟歌唱,雄鸡报晓,白鹭盘旋,野鸭戏水,山顶寺内一潭圣水,久旱不涸,久雨不漫。吉云盖,香烟绕,钟鼓鸣,佛号悠,令人心旷神怡,此地远离喧闹、嘈杂的城市,到此地又可免去长途跋山涉水之苦,确是您修身养性的神秘净土。寺周有世界目前…[详细]
千佛洞森林公园
  千佛洞森林公园地处湖北荆门城区,是1992年经原林业部批准设立的省级森林公园。公园规划区内山峦起伏,林木苍翠,湖水清澈,景色迷人,其中人文古迹较多,有建于隋朝的东山宝塔、唐朝修复的虎牙关、僧人-居住的和尚塔和环境清幽的千佛洞,有香火旺盛的千佛禅寺、四季长清不竭的品泉以及白云楼、读书台等,是镶嵌在城区中部的一块巨大的绿宝石。千佛洞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面积为289.2公顷。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七大景区47个主要景点:东宝塔景区七个景点,植物园景区三个景点,千佛洞景区五个景点,山门景区13个景点,龙潭湖景区七景点,温泉景区七个景点,将军山景区五个景点,同时配套建设三个商业服务中心。目前,东宝塔、千佛洞、千佛…[详细]
荆门市龙泉公园
  荆门龙泉公园位于湖北荆门市城区,是一座既具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综合性公园。1983年荆门成为省直辖市后,市政府就着手龙泉公园的规划,1986年开始是设,1987年初简易开放,现已成为市民休憩、娱乐、教育、交流、审美的场所,是反映荆门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自89年以来,分别荣获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载入《中国名园》。荆门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1983年荆门成为省直辖市后,市政府就着手龙泉公园的规划,1986年开始始设,1987年初简易开放。建园以来,在历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龙泉…[详细]
鹿门山风景名胜区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在襄阳东津镇境内。据县志载,东汉光武帝与近臣习郁在此梦见神庙,遂建寺记念。后来山以寺名。境内山水秀丽水、恬静幽深。唐代著名山水传人孟浩然和皮日休先后来此隐居,留下许多千古名篇。秀丽的山水与丰厚的文化遗存相得益形,使鹿门山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区。鹿门寺兴盛时,有佛殿、斋堂等房屋500余间,传说“骑马关山门”。后几经损毁,1980年始逐步修复。现有与佛寺相关的景点鹿门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龙头池等等。鹿门寺环山临水,山涧幽深,林木苍翠。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家登鹿门山采药;唐代诗人孟浩然宦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幽栖鹿门……[详细]
汉桑城
  汉桑城是一座世界上最小而又最奇特的城。面积十多平方米,城高2。7米,没有城门,没有城楼,只有11个城堞。城内上有一株枯枝苍劲、霜皮虬柯的桑树。据传此桑乃关羽常系战马之树。至明代,当地官府又为古桑砌一匝仿古堡式的城垣,故名“汉桑城”。汉桑城修得小巧玲珑,七弯八叉的枯枝伸出城外,远处望之,犹如一个古秀的盆景,典雅有趣。古桑老态龙钟,躯干如铁,巨大的枯枝扭曲着身腰,裂着缝隙,抖掉满身甲皮,犹如化石一般坚硬,使人壮心不已,感慨万千。景点位置河南省新野县汉城路…[详细]
花洲书院
  乍提花洲书院,也许知道的并不多,因为它毕竟没有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声名显赫,但倘提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人们一定会耳熟能详,花洲书院虽在名气上不能和四大书院相比,但也是我国古代很有影响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创始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公元1045年,范仲淹谪知邓州,为学风不兴而忧心忡忡,感到百花洲一带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是理想的治学场所,于是在百忙中谋划,创办花洲书院。…[详细]
南阳府衙
  南阳知府衙门位于南阳市民主街西段,是目前我国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封建时代郡府级官署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阳知府衙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历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不同时期,至今已有730余年可考历史,府衙现存明清建筑140余间,位于中轴线上的衙署建筑自南向北依次有:照壁、大门、仪门、大堂、寅恭门、二堂、内宅门、三堂等。另有部分耳房、配房、厢房、榜房、库房、科房、官邸、吏宅、马号以及古井、莲池等,整座建筑坐北面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40米,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呈轴线对称、庭院式布局。现存南阳府衙古建筑群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官署的规划、形制、发展、…[详细]
南阳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是纪念三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中国目前尚保存九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而位居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众多国家领导人前来南阳武侯祠参访。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南部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武侯祠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代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祭祀。元代地方官多次整…[详细]
方城普严寺
  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普严禅寺,又称普严禅院、大寺。座落于距县城东南21公里的大乘山下,因千年来该寺作为大乘佛教临济正宗传经说法的道场,故又以佛教名山,称大主山为大乘山。座落于大乘山中的普严寺,又称普严禅院、大寺,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由南岳怀让之曾孙吉本禅师来此传经播道,成为该寺宣扬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一代祖师。先后有吉本禅师、慧果禅师、德遵禅师、慧灯禅师、云渐禅师、大洪僧人在此驻锡传灯。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重建,改名崇宁万寿寺。元明时重修,仍称普严寺,由于普严寺僧众爱国爱教,卫国有功,被元仁宗封为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经宋元明清不断增修,规模更加…[详细]
社旗山陕会馆
  社旗山陕会馆,国家4A级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城中心,为清代山西、陕西在赊旗店的商贾集资兴建,作为他们同乡-的场所,故名山陕同乡会馆。会馆“春秋楼”内泥塑关羽坐像,并豢养有监、官、僧道,会馆亦称“山陕庙”。道光年间曾改称“鼎元社”,1923年复称“山陕会馆”。会馆座北向南,占地面积约7750平方米,地面全部用一尺见方的青白石板铺砌,现存殿、堂、楼、阁及各种建筑130余间。主体建筑由琉璃大照壁、悬鉴楼、大拜殿、春秋楼四部分组成,自南向北呈现中轴线式分布。前为琉璃照壁、铁旗杆、东西辕门和东西马厩;其后为悬鉴楼、钟鼓楼、东西廊房;再后为大拜殿、药王殿、马王殿;最后为春秋楼。布局严整,庄严肃穆。…[详细]
泗洲寺塔
  泗洲寺塔位于唐河县新春路北段,是河南省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古塔之一,有“泗洲寺塔离天一丈八”之称,是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泗洲寺塔亦称菩提寺塔,始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位于原菩提寺院内,现寺已不存。泗洲寺塔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外形系八棱锥形,共11级,高49.75米。第一级直径7.6米,塔基边长5.86米。塔内有砖砌心柱,柱周围筑螺旋台阶可登塔顶;第二级塔外壁嵌有59尊释迦牟尼佛像;第四级塔外壁嵌有6尊佛像,佛像高21厘米,端坐于莲花须弥座上。塔身翼角为雕制龙首80条,悬于塔身外33厘米,龙首口内衔铁环,环下系风铎,风起钟响,梵音清幽…[详细]
桐柏革命纪念馆
  桐柏革命纪念馆位于桐柏县城南叶家大庄,展示有桐柏境内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有关资料、照片、实物等,真实地记录了革命烈士为谋取人民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丰功伟绩。该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累计有320多万人次到馆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叶家大庄桐柏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和中原行署旧址。1945年10月24日,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王震领导的八路军三五九旅、王树声领导的河南军区部队三路大军六万雄师在桐柏胜利会师。当时,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行署、中原军区党政军首脑机关均设驻在此,中原局代理书记郑位三…[详细]
宜昌博物馆
  宜昌博物馆位于宜昌市伍家岗新区求索路,占地面积33000㎡,主体建筑面积43080㎡,地上建筑面积33280㎡,地下建筑面积9800㎡,其中展陈面积14240㎡。建筑层次为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停车位289个(含地下室)。主体建筑由中国传统龙形纹饰抽象生成,铜质的“历史之窗”镶刻其中,最具宜昌代表性的“太阳人石刻”为原型的太阳屋顶镌刻其上,建筑四角的大基座寓意四方星辰。宜昌博物馆,建档的三峡宜昌地区内文物藏品35342件/套,藏品有陶器、瓷器、青铜器、玉石器、金银器、漆木器、书画等。馆藏精美文物曾先后到香港、台湾、巴黎、北京、广东、山西、陕西、江苏、重庆等地展出。基本陈列:远古西陵、巴楚夷陵、千…[详细]
猇亭古战场
  夷陵古战场位于今宜昌市猇亭区318国道旁。这里地势险要,江流湍急,临近长江西陵峡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为报孙吴袭荆州、杀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东征伐吴。第二年前锋进至夷陵,部队沿江分布达数百里,大本营屯驻长江北岸猇亭。孙吴大将陆逊在盛夏时节用火攻蜀军,“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大败,刘备带残兵狼狈逃至白帝城,不久后病死在那里。从此,夷陵之战作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而载入史册。现在,这里已修复了汉阙门、西塞楼、龙门哨台、酒仙阁等古战场遗址建筑,并仿古修建了刘备大寨、长江栈道垛口、营房寨栏等景区工程。猇亭古战场濒临长江,与枝城市荆门山隔江相望,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详细]
镇江阁
  宜昌三江地段过去水患严重,给百姓生活带来较大影响,公元1700年(清朝康熙三十八年),当地政府在此修建了杨泗庙,意在镇住洪水灾害,上世纪90年代历经火灾的庙宇破败不堪,宜昌市政府重建楼阁,并将葛洲坝治水历史载入阁内,正名镇江阁。被誉为"天下第四楼"。后毁于战乱.今之镇江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宜昌市政府在原址重建的,位于葛洲坝下游不远处。镇江阁三字是重建时辑于我国书法名家字帖,阴差阳错的是镇字三横少了一横,成为当今镇江阁之趣谈。看似不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却有它内在的必然性,两横之镇江冥冥之中暗合了葛洲坝、三峡大坝镇锁长江之事,真是名副其实,有其名必有其实也.为恢复宜昌历史人文景观,宜昌市政府于1987…[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