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亭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亭篇

南阳名胜亭
  南阳名胜亭在红草镇南雅管理区石亭脚村。是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邑人吴恒夫为“乌鸦地”祖墓建立的墓道亭。吴恒夫,明嘉靖年间富商大户,自称“兴梅居士”,为人好善乐施。有一年海丰受灾失收,曾捐资上缴朝廷全年贡税的一半,外号“吴半县”。他先后为其祖辈修建花岗岩石亭墓18座,人称“十八亭”。此亭是其中之一(其他石亭墓“文革”时被拆毁)。该亭全部由花岗岩石做成,平面近方形,面宽3.4米,进深2.8米,重檐歇山顶,通高5.4米。亭正面重檐之间置一块墨绿色石匾额,横书阴刻“南阳名胜”四字。内面直书阴刻“大明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辰季夏吉旦、兴梅居士吴氏建立。张承受刻”。亭的背面(东南面)墨绿色石匾额,正面横书…[详细]
黄友亭
  黄友亭坐落在东莞市凤岗镇花果山西侧。建筑面积17.2平方米,占地面积86平方米。亭由4根钢筋水泥圆柱支撑,两柱相距4.15米,亭高5米,亭顶部为深红色的圆柱体,亭呈四角形,用深红色的琉璃瓦盖顶,亭东面横梁上是由原广东省省长刘田夫题写的亭名“黄友亭”。亭子里南北两侧建有水泥浇制的靠背坐椅。亭子地面用花岗岩铺成,亭中立一黑色石碑。石碑由底座和碑块组成。底座用花岗岩制成,长1.16米,宽0.59米,高0.58米;碑块高1.25米,宽0.75米,厚0.21米。碑文由原东江纵队飞鹰队长何通撰文,原路东抗日民主政府新三区区长张松鹤书写,记载了黄友的生平及牺牲经过。黄友(1927—1944),凤岗镇凤德岭人…[详细]
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
  增城白面石抗日烈士纪念亭位于正果镇白面石村,白面石与乌头石交界处,该亭是爱国人士王雁门为纪念1938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20旅二营官兵在抵抗日军侵略军第一阻击战中鏖战阵亡的官兵而倡建.1938年10月在白面石村的老虎石项,中国守军与日军鏖战一昼夜.是役为广州失陷前中国守军进行的最顽强的一场抵御战.战役结束后,当地爱国民主人士王雁门发动群众捐资,殓葬国军阵亡将士,并建“抗日烈士纪念亭”,亭内有王雁门的题词:“黄种图存,群英抗日;沙场战死,烈士留芳.”该亭建筑结构简朴,砖石木混合结构.建国后,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亭后方山上有抗日烈士墓,为一个百人大墓,安葬的是当年130多位抗日烈士的遗骨.…[详细]
施水亭井
  施水亭井位于城厢区霞林街道,类别为古建筑。施水亭井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霞林社区…[详细]
仙麓亭
  涟源市湄江镇仙峰村有个黄旗坳,旧时是通湘(乡)、安(化)之要道,“运载往来于其间者,日不下数百”,然而山行六、七里,无人居住,行人憩息无地,止渴无梅,尤其在清朝中期,曾有人在此据地结营为寨,人们往往趔趄不进,视为畏途。清光绪十九年(1893),乡人龙汉章、肖文奇、李舜卿、邱玉春、李秀萼等人与山僧各出重资,又劝说乡邻捐款,经历四年艰辛,茶亭终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竣工。因黄旗坳位于仙女峰山麓,故取名“仙麓亭”。仙麓亭是境内保留最好、规模最大、至今仍为路人服务的一个茶亭。该亭长约14米,宽20米,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砖、木、石结构,主体分前后两栋,前栋是茶亭,两端有封火墙,中有对称式石砌…[详细]
族湖亭
  相传西湖中的深潭,楚负刍时(公元前225年),东南一带水患不断,睢浩奏请祭祀江神。楚王准奏,并特遣礼官制以金箕玉斗、马牛白羊至湖边致祭,但无济于事。当地一老翁告诉礼官:“若祭当就湖之祖”,礼官忙问:“祖在何处?”老翁回答:“干越西湖口。”于是礼官又携带礼品至湖口作亭致祭。第二天,水退。故亭名族湖亭。…[详细]
喜雨亭
  喜雨亭:位于和县历阳镇县一中内。时代为民国时期。2015年6月5日,喜雨亭被公布为马鞍山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本体外5米,建设控制地带:本体外10米。…[详细]
宝气亭
  宝气亭,在市城区西北滨江处。为纪念丰城剑气“上彻于天”的典故而建。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在元丰四年(1081)由分宁赴泰和途中,经过丰城作《宝气亭》诗云:“丰城邑岩岩,水种六万户。石堤眠长虹,辍棹日沉雾。令君政有声,新亭延客步。泪落世父碑,心倾文饶赋。忆昔两神兵,埋狱思武库。寒光射汉津,两贤纡一顾。张公圻中台,木拱孔章墓。不能使儿戏,岁晚龙蛇去。空余寒泉泓,因雨长蛙跗。铅刀藏宝室,万世同此度。”题咏的对象即是此亭。唐永微二年(651)县治迁于今址后,即筑堤以保县城安全。清同治《丰城县志·河集》有“唐永徽间,始迁县治,即筑堤由张家埠至宝气亭、阳灵观、周四十余里”的记载。宋乾道九年(1173)闰一月…[详细]
天风海涛亭
  天风海涛亭位于盐官镇占鳌塔东海塘上,年代为1916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82年2月16日,天风海涛亭被公布为海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泗亭问渡坊
  泗亭问渡,即泗亭问渡坊,位于夏镇闸上,清代建筑。相传刘邦为泗亭亭长时,起义反秦,一次兵败无路可奔,遂来泗水岸求渡,船民即指路送行,幸得逃生。清代康熙南巡,曾在此问过泗亭渡一事,工部主事李禧熊因之建坊。牌坊建成,立于闸上,气势壮观,过往船只无不称颂,世人誉此坊有汉家风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