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石刻篇

汪思温石刻
  汪思温墓道石刻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外燕窝山,1995年,在村民谢君叶家中发现《王氏幽堂记》后,并调查得悉来自燕窝山的汪思温墓道。1998年,该墓志铭由谢君叶同志捐献给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库藏,该墓志还入选了《鄞州碑碣精品集——碑铭撷英》。汪思温卒于1155年,具体该墓道石刻可以推算到约1150年。 现存墓前石刻三件,一件石龟趺残长1.40 米,宽1.10米,离土高 0.50 米,背部有槽,曾是插碑之座。该龟背纹采用三条阴刻线托出二条阳线的“双线六边形连环龟背纹”刻法。另一件埋于土中,位于残龟相对方向的西侧,可能完整,为防被盗,故不开挖。残龟向北7米处有一对武将,其中一个…[详细]
碧云洞摩崖石刻群
  碧云洞又名“水洞”系天然喀斯特溶洞,位于盘县城关镇西南一公里许。水洞之名最早源于上崖壁上的“水洞”二字摩崖,书镌时间为明嘉靖三年(1524)。此后,嘉靖三十年(1551)所编纂的《普安州志》在更订普安州十景时,将十景之一的“南洞(水洞)胜游”更订为“碧云佳兴”,至此得“碧云洞”之称。分布在碧云洞内外的崖壁上,现已知最早镌刻年代为明嘉靖三年(1524),最晚为1937年的摩崖石刻26方(有部分摩崖石刻由于)。有阴刻、圈刻、阳刻等几种刻法,每字最大者为1.76X0.9米,最小者0.06X0.04米。 洞外摩崖多数字迹明显,字体较大,如“水洞”“通天一门”、“独立撑天”、“碧锁云封”、“…[详细]
青龙岗石刻
  青龙岗石刻包括巫相岗石刻和龙门石刻,位于虞山小石洞东南上侧半山腰处,虞山中路路北侧。巫相岗石刻坐南面北,在一块高2米、宽6米的形如龙首的巨石之上,有用双勾法镌刻的“巫相岗”三个钟鼎文体大字,字径高约1.8米,宽约1.5米。巫咸系商初太戊帝(前1638-前1563)时候的贤相。汉《越绝书》载:“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巫咸,殷贤臣也……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县西海隅山上,”明邓韨《常熟县志》:“巫咸墓,在虞山上,子贤亦葬其侧。”宋王爚为县令,尝修其墓。县令孙应时撰墓碑云:“墓在邑之青龙山嘴。”今虞山北端之小山村,又称商相村,传为巫咸父子之故里。龙门石刻坐南面北,在一块高3…[详细]
泗洲山抗日石刻
  泗洲山抗日石刻位于罗田县胜利镇周家垸村,共6处,散落泗洲山间。系抗日时期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所辖第七军军长张淦及其幕僚于1938~1941年间所题刻。“笑看乾坤”,每字0.3米见方,横排一行;上款“己卯孟冬”,下款“济公”,每字0.08米见方;均为隶书,周边凿饰线框。“吼散倭氛”,每字0.3米见方,横排一行;上款“倭奴以中国为睡狮可欺,岂知狮已醒,一吼而倭氛散,一搏而倭奴灭,倭奴倭奴,死无噍类矣。辛巳仲春”,下款“容州凌压西”,每字0.08米见方,均隶书阴刻,周边凿饰线框,整体呈横匾状。“滕家堡偶占”,全文共105字,横排八行,每字0.08米见方,行书。山凹岩壁上方凿有“品”字形的大小三个…[详细]
二仙洞石刻
  二仙洞位于登封市区北嵩山太室山三皇口东400米处,坐北面南,三面悬崖峭壁,开凿时代当在明代之前。该处两洞为天然形成,东洞为二仙洞,洞内现存佛像五尊,其中西一尊为明代雕刻,洞东西宽4.8米,高3.8米。西洞为附属洞,宽9.8米,深4米余。二仙洞俗称“嵩阳洞”,确凿创建年代无可考。洞东西宽4.8米,南北深4.8米,内高3.8米,外高2.2米。紧靠洞后壁处有一石台上奉五尊佛像,东为文殊,中间为观音,西为普贤,两边各站立一名童子。西一尊有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明代雕石象基座,象座高28厘米,宽20厘米,长54厘米,形态似卧象,面目雕刻栩栩如生,嘴间雕象牙3厘米,清晰可见,石像为灰青石质地,石象右侧腰间…[详细]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是中国石窟中典型的佛、道、儒“三教”结合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在石窟中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这在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中国…[详细]
龙洞子摩崖石刻
  龙洞子摩崖石刻(原名:龙洞子石刻) 年代:清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公布时间:2012年8月15日地址:射洪县明星镇龙潭村简介:龙洞子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明星镇龙潭村6组村东300米,西距村委会800米。造像石刻凿于龙洞河右岸高4米,宽50米的龙洞山黄砂岩壁上。龛高1.3米,宽0.7米,深0.02米。坐西向东,造像4龛。K1龛高1.2米,宽0.6米,深0.01米,楷书阳刻题记,局部模糊不清。K2龛高1.2米,宽0.6米,深0.01米,楷书竖排阳刻题记,18行,398字,字径0.04米,记述增修事宜。K3为石龙,长2.4米,宽1.3米,深0.01米,作龙珠行戏图。K4龛高2.4米,宽1.3米,深…[详细]
临朐沂山歪头崮石刻
  临朐沂山歪头崮石刻位于沂山风景区西北部,海拔971米,是沂山第四高峰。据史料记载,沂山石刻,主要是摩崖造像与题刻。由于历代战乱,多已被毁,现仅存歪头崮救苦观音像和人世蓬莱题刻等为数不多的石刻。造像为倚坐式,头戴花冠,头后饰尖桃形项光,面相方圆丰润,双目平视,表情静穆。短颈、圆肩,颈下胸前有项饰,帔帛由双肩向下,绕臂沿体侧飘垂。腰系长裙。一腿屈起,一腿平身。造型丰满,刻工精细。像左侧有铭文4行,共20字,其上一行旁行四字“救苦观音”。其下三行直排 “善友韩氏法名净全李宅吴氏李宅雇氏”。造像铭文虽不十分清晰完整,线条笔画仍依稀可辨。据造像面相特征及衣饰造型等风格特征看,其年代应在唐代晚期。沂山自北…[详细]
仕阶村摩崖石刻群
  仕阶村摩崖石刻群豪情浓时石做纸,雅趣兴起刀为笔”。清代名将冯子材西望巍然耸立的五指山,在上安仕阶村大石旁踌躇满志挥毫而就“手辟南荒”四个遒劲工整的大字。泐石志事,古人所好。“摩崖石刻”即于天然石壁上摩刻字或图以纪事。海南琼中县上安仕阶村的清代汉字摩崖石刻群记载着清朝廷对黎区的开发,是重要历实和美的人文景观。五指山为海南第一高山,是世界保存最完好的三块原始热带雨林之一。它五峰相连峥嵘壁立,形如一掌五指而得名“五指山”。上安仕阶村是五指山东南麓的黎寨,属琼中县管辖,它东南连吊罗山西南望七仙岭。县城营根距离上安乡仕阶村约52公里,从仕阶村到五指山水满村5公里。据记载:清光绪十一年,由于官府压迫,琼洲…[详细]
司马岩石刻
  司马岩石刻位于红安县天台山管理处九焰山山顶,明代石刻。“司马岩”三字刻在石壁中上部,楷书阴刻,苍劲有力,字径约0.6米。“司马岩”之左,阴刻“明兵部尚书张缙彦恢剿至此”,分三列凿刻,字径约0.2米。“司马岩”右下角阴刻“监军李昇、张绅彦副将陈锡类焦鹏参谋郭定张亮工游击张勋虞士彀都司李士奇”九列楷书,自上而下,自右向左按职级逐一排列,字径约0.1米。张缙彦(1599~1672),河南新乡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任户部主事、编修、兵科都给事中、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进京,先降后逃,回家乡治兵,并与南京福王(弘光帝)取得联系,得授原官,受命率部恢复明朝江山。清顺治二年(16…[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