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旅游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主持评选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评选始于2014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评选的世界遗产不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着眼于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及其对文明的影响。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23项。
宁夏引黄古灌区
  宁夏引黄古灌区涉及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五个地市的十八个县市区,其中历史过百年的古渠14条,总长1200多公里,灌溉面积540多万亩。宁夏引黄古灌区持续灌溉2200多年,推动了这个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对区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历史上形成了完善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灌排渠系布局合理,管理制度完善,实现了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保障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宁夏古灌渠系在长期的持续运行中衍生了独特的祭祀文化和灌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水利遗产及文化内涵。宁夏引黄古灌区至今还在正常运行,发挥着很好…[详细]
汉中三堰
  汉中三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建于西汉初年,是中国古代汉中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汉中三堰”,即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山河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口,因褒水(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宋代《山河堰赋》记载是汉代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开创,是中国古代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五门堰始建于王莽居摄年间(公元6—7年),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水谷口,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并列五洞以分流,故称之“五门堰”。五门堰灌区建有“九洞八湃”及“三十六处水口”,其工程设计、建造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代…[详细]
黄鞠灌溉工程
  黄鞠灌溉工程位于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左右岸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该工程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黄鞠灌溉工程是古代南方山丘区水利工程和民间自筹修建、政府指导管理的典范工程,具有较高的科技价值、文化价值、景观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2019年10月7日,霍童灌溉工程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两千多年前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干流上。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详细]
灵渠
  兴安灵渠,与都江堰齐名的秦代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河之一。灵渠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沟通了漓江和湘江,使长江与珠江得以通航。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灵渠全长34公里,分为南渠和北渠,其中南渠全长33.15公里,分四段,大部分为喀斯特地貌,利用的是天然河道,人工只开挖了5公里;北渠的长度虽然只有4公里,但它却是连通湘江和漓江的航道。如今灵渠景区有俗称分水台,可谓是中流砥柱的铧嘴;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的灵渠的枢纽工程-大小天平;三将军墓、秦堤、飞来石、四贤祠等景致。整个景区古朴典雅,能充分体会“行尽灵渠路,兴安别有天”的意境。秦堤在兴安灵…[详细]
姜席堰
  姜席堰,古堰,有“龙游的都江堰”之称,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灵山港(旧名灵溪)下游后田铺村。2018年8月13日,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入选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姜席古堰从建成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相传,堰为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至1333年)达鲁花赤察儿可马的任上所建。新中国成立以来,姜席堰进行了保护与修缮。据县水利志记载,从1950年国家投入大米7.4万斤用于修建姜席堰护岸工程至今,到2013年,已先后15次对堰、渠进行程度不同的修复、加固、改建。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正是这种种努力,才使姜席堰至今还在滋润灌区的农田,造福龙游百姓。姜…[详细]
长渠
  长渠又名白起渠,位于宜城市西南部,西至南漳县武安镇谢家台,东南至宜城市的郭海村,全长48公里,号称百里,故称之为“百里长渠”。该渠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公元前279年)因攻打楚国国都——鄢都之需要开挖的战渠,故又称白起渠。该战渠因筑坝提高蛮河水位,此后作为水渠灌溉农田,迄今已2280多年。比郑国渠早33年,比都江堰早23年,当之无愧为中华第一渠(中国水利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的《中国水利之最》书称其为“中国第一渠”)。长渠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有关它的历史,自古以来众说纷云,各据其理,经过认真地梳理甄别之后,认为长渠始掘于春秋中期、战国晚期。白起用水攻楚皇城,曾利用此渠,其历史…[详细]
河套灌区
  河套灌区是黄河中游的大型灌区,是中国设计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巴彦淖尔市。北依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南麓洪积扇,南临黄河,东至包头市郊,西接乌兰布和沙漠。1949年有引黄干渠10条,灌溉面积约19.43万公顷。1961年后自黄河三盛公枢纽引水,分为保尔套勒盖、后套、三湖河3个灌域。作物有小麦、杂粮和向日葵等。灌区土地1.16万平方千米。设计灌溉面积73.7万公顷。1987年实灌面积48.37万公顷。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中游内蒙古段北岸的冲积平原,引黄控制面积1743万亩,,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区和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1988年,河…[详细]
千金陂
  千金陂位于江西省抚州市抚河干流上,矗立于抚河与干港的分岔口,始建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是长江中下游赣抚平原灌溉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是一条用石块砌成的长坝,像一条巨龙卧在水中,用“龙身”挡水以抬高水位,减缓流速,将抚河水引入灌区,是古时抚州人民运用勤劳和智慧修建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被称为抚州的“都江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千金陂全长1.1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重力式干砌石江河制导工程,它的建成保障了中洲围的灌溉引水,同时对抚河防洪、抚州城市水环境修复、水运保障发挥重要作用,现灌溉面积2.2万亩。颜真卿在抚州刺史任上曾撰书《千金陂碑》志,记述了当年防洪筑堤的情况。明万历六…[详细]
天宝陂
  天宝陂位于福清市宏路镇观音埔村,引水坝系河卵石砌筑,主坝长219米,高3.5米,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附坝长69米,回水1000米,主渠17公里,支渠6公里,灌溉面积19000亩。天宝陂始建于唐天宝年间(西元742~756年),故名。宋大中祥符年间(西元1008-1016年),知县郎简主持重修,故又称祥符陂。祥符复为洪水所毁,熙宁五年(西元1072年),知县崔宗臣再修。后又毁。宋元符二年(西元1099年),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西元1391年),按察司佥事陈灏又募众重修,今留有渠道碑。明万历年间(西元1573-1619年),知县欧阳劲、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复,宰相叶向高为重修碑记。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