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旺分水龙王庙
  南旺分水龙王庙座落于南旺镇汶河、运河交汇处。为表彰宋礼、白英创修南旺水利枢纽工程而始建于明初,后相继扩建。至清咸丰十年(1860),形成庞大的建筑群,主要有龙王大殿、禹王殿、宋公祠、潘公祠、白公祠、文公祠、水明楼、戏楼、观音阁、关帝庙、蚂蚱神庙等。因年久未修,多失原貌。南旺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坐落在今天的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的汶水入运处。南旺居古大野泽之滨,历史悠久。元代开凿京杭运河,南旺因地势隆起,像个罗锅,被称为“水脊”。水脊成了运河畅通的难题,明朝初期,工部尚书宋礼和汶上民间水利家白英经过勘察,在戴村筑坝遏汶,驯服汶水西行,从南旺入运,七分北流,以济漳、卫;三分南流,以济黄、淮,而漕运通。…[详细]
兴隆塔
  兴隆塔,位于兖州城内东北隅今博物馆院内,因该地原有古刹兴隆寺而得名,寺久已毁圯而塔岿然独存。塔高54米,十三层,为八角楼阁式砖塔。沿着塔内梯级可以攀登到第七层的平台上,抚石栏远眺,兖城风物尽收眼底。兴隆塔之始建在隋代开皇(589--600)年间,此后各代都曾有过修葺,现塔内尚有北宋及清代重修的碑记数块。塔的造型端庄挺拔,直插云天,下部厚重,七层以上骤然缩小,如一小塔置于大塔之上,这种形式为国内所仅见。兴隆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结构其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空芯砖塔,底基周长48米,高54米,二层外部设平座,二、四、六、七层盲窗修饰,通体区分两截,上下叠加,呈母子相托状。下七层粗大深厚,内设台阶…[详细]
西吴寺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周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西吴寺村东南,为相传赵王河古河道北500米处,高出地面1.5~2米,遗址面积6万平方米。1957年发现后,中国科学院砖山东队和山东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曾进行多次调查。1982年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进行过小规模试掘。1984年春至1985年底国家文物局在此遗址举办了3期“全国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共开探方138个,揭露面积3250平方米,出土文物1400余件。西吴寺遗址以龙山文化遗存和周代文化遗存为主。其中龙山文化的遗迹有:灰坑、房址、水井、墓葬。遗物主要有陶器和少量的石、骨、角、牙、蚌器等。属周代文化的遗迹主要有灰坑,还有兽忌坑、灰沟、房址、灶、…[详细]
西桑园遗址
  西桑园遗址位于小孟镇西桑园村西约200米处的一片高台地上,中间有一古沟。197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4万平方米。为北辛文化遗址。1990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工作队对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文化堆积厚约2.5米,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器物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主要有鼎、钵、小口鼓腹壶、支座等。西桑园遗址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顿村遗址
  东顿村遗址位于兖州市新驿镇东顿村东南约500米处,是一个隆起的土丘。1973年文物普查发现。遗址堆积最高处4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40米。为汉代故城东南城角。堆积的断面上较明显的表现出城墙的夯筑痕迹。夯窝每七个一组,夯层厚度约4~6厘米。夯层中伴有春秋以前的遗物。这与史书记载的汉代故城基本相吻合。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为第二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栖霞固堆遗址
  栖霞固堆遗址位于李阁镇满庄村西北约300米处,皮店至李阁公路的北侧,东为苹果园,西临灌溉渠,遗址高出地面约14米,顶部南北长38米,东西宽26米;底部东西长110米,南北宽90米,顶面积990平方米。顶端原有栖霞寺一座,曾列为鱼台县十大古景之一,名日:“栖霞返照。”寺已不存在,仅存唐碑一块。碑文为《栖霞寺讲堂佛经》。进士登仕郎朱怀隐撰文,宣德郎骑都尉徐伯兴书。据专家考证,遗址顶端至8米以下,为龙山文化遗址,8米以上6.5米,为周商文化遗址,顶端往下1.5米为唐代文化。1985年10月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棠亭遗址
  武棠亭遗址位于山东省鱼台县张黄镇武台村西,与武台村紧邻,为春秋时期鲁国棠邑治所。《春秋隐公二年》载:“秋八月,公及戎盟于唐。”(唐、棠通),又载“五年春,公矢鱼于棠。”杜予注:“高平方与县北有武棠亭,鲁侯观鱼台。”《水经注》日:“方与故城北十里,有高台二丈许,下临济水,时鲁侯观鱼于棠,谓此也。”遗址现高出地面约3米,南北长125米,东西宽96米,面积12000平方米,台的顶端原有超化寺一座,始建于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于明嘉清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重修过。亭早已无存,仅存伽蓝殿一座和明碑两块。一块为《重修伽蓝殿碑》,一块为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由鱼台县知县张文显手书的《鲁隐公观…[详细]
漆女城遗址
  俗称七女城。即春秋邾国漆邑,后属鲁国。《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载:“邾庶其以漆、闾邱来奔”。西汉刘向《列女传·卷三鲁漆室女》记鲁穆公时漆室女之事迹,后称该地为漆女城。《水经注》记其地为漆乡。清光绪十八年版《邹县志》记其他曾出土7个铜鼎,一个小鼎上刻有“永宅用” 3字。据此考察漆女城在东周时期,应有大型贵族墓葬存在。遗址位于邹城市城西4公里处,是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主兼及周至汉代文化的遗址。遗址高出周围农田2至3米,为一台形高地,并由东北向西南部呈斜坡状,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00米,总面积2万平方米。土质多为黑灰色,古文化堆积厚度3米左右。地表散布东周鬲足、盆沿、豆柄和汉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陶瓮…[详细]
野店遗址
  野店遗址遗址位于峄山镇野店村南,系山东省史前考古文化遗址,属山东省典型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兼有周至汉代遗存。遗址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古文化堆积厚0.5米至1.6米。1971年至1972年,由山东省博物馆和邹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1660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双叠层,清理大汶口文化墓葬100余座、灰坑17个、房址6座、陶窑2座;龙山文化的房址l座、灰坑6个。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经放射性同位素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约4640年至6170年之间,约略延续了1500年左右。野店遗址的古文化层分为4层,内含大量陶片…[详细]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
  1987年,为纪念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50周年,省委、省政府在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前马头山建高23米的纪念碑,徐向前题写“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武中奇题写隶书碑文。1977年12月,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山东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旧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黑石埠村大寺,地处泰山东南徂徕山麓。1937年10月初,日军进逼鲁境,局势严重。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发动泰安、新泰、莱芜、泗水等地群众和平津沦陷区的-学生,在此誓师,宣布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洪涛任队长,赵杰任副队长,黎玉任政治委员。徂徕山武装起义打响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