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四批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四批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2月20日,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厅提出的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九十九处),现予公布。
康泰真墓碑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洞上村西约500米处,有一南北走向山脉,人称长寿山,其东脊半山腰有一天然石洞,石洞外为一平缓山坳,石洞西北约50米的平台上,矗立一座墓碑,座西朝东,为灰砂岩质,龟跃座,碑首已无存,碑高2.1米,宽为1.1米,厚0.2米。碑阳楷书和草书关及,共1918字。此碑即金、元道士康泰真墓碑。该碑立于元宪宗蒙哥六年(1256年)。记录了康泰真生平及修行得道等内容,由元代白进士李察撰文,张洪礼书丹,白石匠高守贞镌刻。…[详细]
盖州钟鼓楼
  盖州钟鼓楼营口盖州钟鼓楼位于营口市盖州市鼓楼街道办事处前进社区,位于盖州市中心偏南,建于明洪武五年至九年(1372一1376年),1988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二楼已毁,中部为观音阁,阁后为大慈殿、宝殿左右各有配殿。盖州钟鼓楼平面呈长方形,长37米,宽14米,由楼座与座上殿宇组成。钟鼓楼上,东西为钟鼓亭,中间为观音阁,阁后为大雄宝殿,左右各有一配殿。楼座正中为券顶门洞,是城内南北方向上的交通要道。毗连的西北角,有山门一座,东向,门两侧各有一石雕狮子,此石狮比例准确,刀法流畅,堪称石雕艺术品中的佳作。山门是上下楼的必经之路,由此拾级而上即进入钟鼓楼。楼上青砖铺地,四周围以女儿墙,并设有…[详细]
海城三学寺
  三学寺坐落于海城的西南隅,始建于明代。整个建筑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藏经楼)、东西配房和禅堂等组成。建筑面积为219.4平方米,占地面积大约5700平方米。明代宝征年间重修。其建筑面积形式为歇山式殿顶,九脊。山门前刻有两尊石狮,伟立山门两侧,显的巍峨壮观。近年来,由于该寺主持方丈对寺院不断刷新,并有道士诵经,年香客游人达1.8万人次左右。每到农历初一、十五两日,香火较盛。三学寺在东北地区是唯一一家的佛学院。 前殿、后殿均为歇山式建筑,系砖木结构,藏经楼二层,为硬山式建筑。整个建筑布局协调,巍峨壮观,木雕工艺精美,色调明快;五脊六兽,二龙戏珠等砖雕艺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前殿长1…[详细]
首山清风寺
  清风寺风景区位于辽阳县县城所在地首山镇内,辽阳、鞍山两市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首山为千山第一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有唐王李世民驻跸山的美誉。清风寺风景区地处省级公路辽鞍路旁,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战事如司马懿征公孙渊、唐王东征高句丽、日俄战争等多发生在这里。南山坡上清风寺号称山海关外第一刹,建于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其山门、正殿、后殿和东西配殿等现存殿房均为明清时建筑,也是全省境内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山门墙壁上嵌有清咸丰七年(1857年)立的石碑,正殿仍保留明代歇山式作法,是省内现存明代殿宇建筑的典型代表。正殿后有白皮松一株,为国内罕见。清内寺1988年…[详细]
北镇鼓楼
  鼓楼位于北镇市城内中心,原为辽代显州城南门,明代扩地时保留下来。辽东总兵李成梁、马咏曾先后做过点将台,清代改为鼓楼,为二层单檐歇山式,占地625平方米,大木架结构,重檐建于楼座之上。鼓楼的台基为砖砌,东西长24米,南北宽20米,高8米;楼的上部有女墙,中有券门,门洞高6米,宽4.5米;北面有门,内有40级台阶可上楼台;台上正中为两层0,高8米,有梯可攀。清末民初曾屡加修葺。1929年(民国十八年),在南北两面新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八个大字。北镇鼓楼对研究明代钟鼓楼的建筑结构、形式,有重要价值。它与其南侧30米处的李成梁石坊遥相呼映,成为著名的旅游场所,游客络绎不绝。曾是辽代显州城和金代…[详细]
兴城文庙
  兴城文庙,亦称孔庙,为旧时祭孔之所。它位于兴城古城内东南隅,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占地面积16800平方米,是东北三省最古老的、辽宁省境内最大的一座文庙。文庙分为内外院,内院有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祭器库、更衣亭、乡贤祠、名宦祠等建筑。外院以绿化为主。1984年被列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三台子烽火台
  三台子烽火台位于辽宁绥中沙河镇三台子村,建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经大都督戚继光主持所修,其目的是为防御边患。1988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台子烽火台为砖石结构圆台,底径为18米,通高12米。台基由条石垒砌而成,高2.7米,台身用青砖一丁一顺砌筑,共叠砌70层,中间夹有石钉。台顶砌有垛口,正中砌烽火灶和长方形铺房,周围砌风围墙以避风沙。北面开半圆形石券门,高1.7米,宽1米,门下有两个龙头石磴,台顶东西各有流水嘴一个。三台子烽火台较一般烽火台高大,指挥系统齐全,在明代戍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但烽火台外观良好,顶部风火灶、券门、龙头石磴、垛口、望…[详细]
中前所城
  中前所城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城西44公里今京沈铁路北侧,是辽宁现存最完整的“所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中前所”全称“中前千户所”。所城略呈方形,东西510米,南北502米,非正南正北,偏40°。城墙现高8米,墙基6.3米,顶宽5.3米,基部为条石砌筑,墙顶女儿墙无存,场内中心有十字大街通向东、南、西三门,分别称定远门、广定门、永望门。北面嵌石匾,刻有“中前所”三字。城门用青砖作六丁横拱券法砌筑,白灰填缝,门洞高6米,宽4.2米。在城门内侧,可沿斜坡式马道登上城顶。现唯东门马道尚残留遗迹。城墙四角有方台,现仅有西南隅方台保存完好。中前所城历史悠久,是山海关外第一城,历史上是兵…[详细]
沈阳长安寺
  位于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6号,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相传建于唐朝,故民间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1988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安寺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长安寺始建于何年,已不可考,从寺内碑刻记载曾重修于明永乐七年(1409),尔后天顺二年(1458)、成化二十三年(1487)直至清代曾多次修缮。历史上长安寺的香火曾有过兴旺之时,但到清代晚期已渐颓败,终至断绝,庙宇也渐损没。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由钱行、借贷行等商号捐资重修长安寺,并辟为金融交易场所。长安寺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戏台、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详细]
《创建大奠堡记》碑
  《创建大奠堡记》碑位于宽甸县永甸乡坦甸村,年代为明。该碑座高0.40米,宽0.83米,厚0.54身高1.6米,上宽0.83米,下宽0.80米,厚0.13四周雕刻云卷纹图案,碑文为阴刻703字,记载了建大奠堡始末。1988年12月20日,《创建大奠堡记》碑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辽宁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