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作京城遗址
  作京城遗址位于黄陂区李集镇京城湾村,汉代城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40余米,夯筑城垣基宽约30米,顶宽约12米,残高6米左右,东、南、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内散布大量绳纹筒瓦、板瓦残片。…[详细]
草王咀古城址
  草王咀古城址位于大冶市金湖乡田垅村,战国、汉城址。面积约6·5万平方米。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280米,东西宽230米。城垣底约12米,残高4米左右。城外有护城河遗迹。城内采集有铜壶、镞、剑,陶鼎、鬲、罐、瓮、盆及筒瓦、板瓦、瓦当等残片。(第三批)…[详细]
岳飞城遗址
  岳飞城遗址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五里铺镇北面 8公里处、 207国道鸦雀铺南面。呈长方形,南北长 2公里,东西宽 1.5公里。据载,宋高宗绍兴四年( 公元1134年),岳飞受命抗击金兵,曾在此拓置城堡,岳飞军进驻 8年,故名岳飞城。 近数十年,岳飞城遗址上先后出土石斧、石凿、铜剑、铜戈、铜镜、铁锄等文物。…[详细]
秭归楚王城遗址
  秭归楚王城遗址位于秭归县郭家坝镇楚王村东南100米,东周遗址。地处长江南岸山顶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城址平面近椭圆形。残存城垣约100米,底宽3米,残高4·2米左右,其中部有宽约2·5米的缺口。城内西北部有一不规则形台基,残高3米,面积约3600平方米。城内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器形有鬲、鼎、钵及筒瓦、板瓦等。(第三批)…[详细]
朝阳城遗址
  朝阳城遗址位于襄阳县石桥镇朱杨村东南1公里,汉代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西北角暴露出砖砌下水道、陶井等遗迹。采集有石斧、磨,铜箭镞、驽机、“长宜子孙”镜、“五铢”钱、“大泉五十”钱,陶片等;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红陶,纹饰有绳纹、瓦棱纹、方格纹,器形有壶、罐、盆、瓮及板瓦、筒瓦、瓦当等。据清《襄阳县志》载,朝阳城“今黑龙集南五里,俗讹为朝王城,……北距邓州,南至县冶各八十里,汉置朝阳县,即以其地为治府。”(第三批)…[详细]
五谷城遗址
  五谷城遗址位于江夏区土地堂乡民主村下屋董湾100米,东汉遗址。又称“武穆城”。面积约7·3万平方米。由大城、东小城、西小城三部分组成。三城东西向连接,平面近似长方形,各城略呈方形。大城边长约240米,东城长宽为90×85米,西城边长约90米。夯土城垣宽5米,残高1米。城外有护城壕沟遗迹。地表散布泥质灰陶板瓦、筒瓦残片。(第三批)…[详细]
吴王城遗址
  吴王城,三国东吴都城。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来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吴王称号,同年阴历八月开始营建吴王城。孙权又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县改名“武昌”,故名武昌城。公元229年阴历四月,孙权在此称帝,又名吴大帝城。同年九月,孙权迁都建业(今南京),派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留守武昌,成为东吴陪都(即西都)。太元二年四月,孙权卒,大臣诸葛恪挟天子当政,派人重修武昌宫殿,准备还都武昌,后因事变,迁都未果。甘露元年(公元265年)九月,末帝孙皓徙都武昌,留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武昌再度成为孙吴首都,建业却成陪都。东吴统治期间,孙吴三建武昌宫,二度建都武昌,共历时五十余年,至今已有…[详细]
跑马道遗址
  跑马道遗址位于枣阳市吉河乡刘庄村北,东周、汉遗址。面积约4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采集有石斧和陶片。东周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方格纹,器形有豆、罐、钵、盆、瓮等;汉代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灰陶,纹饰有绳纹、卷云纹,器形有盆、壶及筒瓦、板瓦等。(第三批)…[详细]
翟家古城遗址
  翟家古城遗址位于枣阳市蔡阳乡翟家古城村,战国、汉遗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遗址西部残存250米长夯筑城垣,城垣宽约16米、高1-2·5米。采集战国陶片有夹砂红陶鼎足、鬲足及泥质灰陶豆柄等残片;汉代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陶,纹饰有弦纹、刻划纹、戳印纹,器形有罐、盆、瓮及筒瓦、板瓦、瓦当等。(第三批)…[详细]
城塘城遗址
  城塘城遗址位于鄂州市葛店镇白浒镇村东南700米,隋代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80米,东西宽约315米。东、南、西三面夯筑城垣,北面以观音山为屏障。城垣宽2-4·2米,残高0·5-2·5米。城内东南部曾暴露出土井和隋代砖室墓。据清《武昌县志》载,隋初县令羲士暄奉命修筑此城,开皇九年(613年)城废。(第三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