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自来水厂
  清代自来水厂位于东城区东直门外香河园3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名“京师自来水公司”,1908年建造,为官督商办。现存大门、汽机房、水厂烟囱、清水池、来水亭、给水亭、更楼及办公用房等,建筑保存完好。该厂是北京最早的自来水厂,也是近代完全自主投资筹建的公用设施,在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建筑均为欧式风格,为近代建筑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详细]
广福观
  广福观位于西城区烟袋斜街37号、(51号)、大石碑胡同6号、8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天顺三年(1459年)年建,名广福观,清代改名为孚佑宫,民国时复称广福观。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建筑经近期修复后较为完整,有山门、中殿和后殿,东路有部分建筑遗存。广福观是北京什刹海地区保存较完整的道教建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详细]
醇亲王府南府
  醇亲王府南府位于西城区鲍家街43号,宗帽胡同甲2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清高宗第五子荣纯亲王府第,咸丰九年(1859年)赐予清宣宗第七子奕譞。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譞封为醇亲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奕譞次子载湉立为皇帝,年号光绪。因皇帝出生于此,此府成为“潜龙邸”,为区别于后海北岸新建王府,称此府为南府。王府坐北朝南,原建筑由东、中、西三路及花园组成。现存文物建筑占地5661平方米,部分殿堂经过改造,花园无存。醇亲王府南府作为清光绪帝的出生地,为研究清朝帝王家族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详细]
清学部遗存
  清学部遗存位于西城区教育街1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革官制,新设学部,使用原镇国公全荣府。1912年民国北京政府沿用为教育部。1928年为国民党北平市党部,1943年在此建私立新华中学。建筑坐北朝南,原有东西二路。现存东路三进院落,有大门、过厅及正房等建筑,占地约3300平方米,基本保持原有建筑格局。学部是清末实行“新政”的产物,建筑是公府的规格,现存建筑对两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详细]
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
  清稽查内务府御史衙门位于西城区陟山门街5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衙门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立,是清代对内务府官员的监察机构。衙署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1793平方米,现状保存完整,对研究清代衙署制度有重要的价值。…[详细]
兆惠府第遗存
  兆惠府第遗存位于西城区前井胡同3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兆惠(1708~1764),是乾隆时期著名将领,多次率兵平叛新疆0-势力,对国家统一做出过贡献。划定疆界,明确了清代的西部边疆管辖区域。府第坐北朝南,现存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占地712平方米,为典型的乾隆前期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价值。…[详细]
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
  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位于西城区兵马司胡同15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16年,为1913年成立的地质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合并后的办公研究场所。现存建筑包括南楼(图书馆楼)、西楼(办公楼)和北楼(沁园燃料研究室楼)。地质调查所为我国早期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是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著名科学家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裴文中、李四光等都曾在此工作过。…[详细]
张自忠旧居
  张自忠旧居位于西城区府右街丙27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宅为张自忠将军于1935年至1937年的住宅。张自忠旧居原有东、中、西三组院落,现中、西院基本保持原貌,现占地约4600平方米。张自忠将军是著名爱国军人,1940年牺牲于抗日前线,是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军阶最高的将领。旧居对研究张将军的生平事迹,发扬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详细]
浏阳会馆
  浏阳会馆位于西城区北半截胡同41号,为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会馆坐西朝东,现存格局较完整。谭嗣同在戊戌变法时曾住在会馆主房的套间,自题为“莽苍苍斋”。浏阳会馆是北京典型的县级会馆。同时,作为清末为变法革新捐躯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旧居,有重要的纪念价值。…[详细]
绍兴会馆旧址
  目的地介绍绍兴会馆旧址位于南半截胡同7号。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是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之一。绍兴会馆的建筑有“仰级堂”“涣文萃福之轩”“藤花别馆”“绿竹舫”“嘉阴堂”“补树书屋”“贤阁”“怀旭斋”“一枝巢”等。鲁迅先生1912年5月第一次来京就住在“藤花别馆”,住房的东边有藤花池。1916年5月又迁入了“补树书屋”居住。现“补树书屋”已拆除,只剩一棵槐树。在“补树书屋”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已》《药》《一件小事》等著名小说,《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重要杂文,以及27篇随感录和50多篇译作。绍兴会馆经过多年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因鲁迅先生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因而慕名…[详细]